首页 理论教育 盐城县域民俗衣饰习俗及演变

盐城县域民俗衣饰习俗及演变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婴儿多穿一种长领、捆带的上衣,下穿开裆裤,也有的地方叫“漏裆裤”,全身衣服没有扣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地男子普遍流行中山装、学生装;青年女子时兴列宁装,后改穿两用衫。尤其是女性,着春秋衫、紧身衫、百褶裙、一步裙、连衣裙和各种毛线针织外衫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子兴平顶头,和尚头已少见,多为分头;女子除老年妇女外已无人梳髻。

盐城县域民俗衣饰习俗及演变

盐阜人的穿着,因时代不同,流行的款式和打扮也各不相同。

服饰 清末,此地城乡男子时兴穿长衫和长袍马褂;女子一般时兴高领大襟褂子,有钱有地位人家的女子时兴穿旗袍民国年间,读书人时兴穿学生装;男子一般时兴穿中山装;境内妇女,无论贫富,多穿大襟上衣,腰系长裙(这种裙子,上至腰,下及膝,有前无后,因妇女每日围着锅台转,所以有的地方又称之为“围锅裙”),下穿长裤,后来时兴“八幅罗裙”。裤子无论男女均为大腰裤子,俗称“一把转”。婴儿多穿一种长领、捆带的上衣,下穿开裆裤,也有的地方叫“漏裆裤”,全身衣服没有扣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地男子普遍流行中山装、学生装;青年女子时兴列宁装,后改穿两用衫。“文化大革命”期间,军装盛行,款式比较单一,除中老年男女仍穿对襟和大襟褂子以外,一般青年男女均以军便装为主体,男的黄色,女的灰色。改革开放以后,时兴小管裤、喇叭裤、踩脚裤,而后又风行西装、牛仔服、香港衫、滑雪衫、羽绒服、T恤衫、夹克衫等。尤其是女性,着春秋衫、紧身衫、百褶裙、一步裙、连衣裙和各种毛线针织外衫等。童装变化更大,除了仿照成人流行的款式外,一度曾流行海军衫、背带裤、松筋裤、蝴蝶裙、小披风等。现在,除了正规场合着西装以外,多以休闲服居多,而且面料档次越来越高。

鞋袜 清末民初,此地女人以不会做鞋为耻。当时,男女老少都穿家庭手工制作的圆口纳底布鞋千层底)与布袜,民国后始见纱袜。境内大多数人春秋穿单鞋,或者“双梁鞋子六重条”,俗称“和尚鞋”。男女有别的是,女式鞋子鞋头绣花,多数为出嫁和出客所用,日常穿的布鞋鞋面多有搭扣。绣花鞋,是此地人过去检验妇女针工手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妇女的一个基本功。过去,女人们都爱穿绣花鞋,每逢四时八节或者是走亲戚串门子,都要穿上一双漂漂亮亮、色彩鲜艳、亲手制作的绣花鞋。小孩子穿的花鞋更是打扮的重点对象。通常端午节为孩子绣虎头鞋,中秋节为孩子绣兔子花鞋,过年为孩子绣一双喜鹊登梅或者吉祥如意的花鞋。至于妇女本身,更是花样百出,有喜鹊登梅,有蝶穿牡丹,有花开富贵,有菊花争艳,也有十二生肖的,可谓别具一格,醒目突出。尤其是新娘子的花鞋,更见针功,一对并蒂莲或者是一对鸳鸯常常被她们绣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冬天男女一样,都穿两片式棉鞋;雨雪天则穿钉鞋。钉鞋亦为两片瓦式较多,厚底,高帮或浅帮,外抹桐油,底部钉满圆头铁钉,用以“扒滑”。20世纪30年代以后,此地城镇富户人家穿皮鞋、套鞋、胶底鞋。一般农家劳动时赤脚或穿草鞋,平时多穿蒲鞋;冬天则穿用芦花家禽羽毛和稻草、布条编织成的“毛窝子”。沿海地区因土质关系,多穿蒲鞋或在鞋底加钉木板的木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布鞋式样向牛筋口、塑料底或橡胶底、牛筋底转变,同时,又先后有了元宝口胶鞋、解放鞋(俗称球鞋)、塑料凉鞋、高筒靴子和旅游鞋问世。现在,青年男女多数穿中高跟皮鞋,式样、颜色不断翻新,传统的两片瓦棉鞋、圆口布鞋和绣花鞋已基本绝迹。

帽子 民国初年,境内的地方士绅多戴瓜皮帽,少数戴兽皮帽;一般人秋冬季节戴礼帽、毡帽(俗称“箕帽”),或者“马虎帽”,夏季戴草帽,雨天戴斗笠(俗称“斗篷”)。妇女多扎头巾。沿海妇女喜扎花头巾,水乡妇女喜扎四方巾,老年妇女则喜用顶头布,或者是喜用戴黑色平绒的“勒子”来御寒。小孩子的帽子花式最多,出生后初戴“六裥帽”,此帽顶部为收口,每裥均饰一小块红布,形如汤罐,故有的地方又称“汤罐帽”或“和尚帽”。一周岁后戴罗汉帽,也叫“滑稽帽”,七八岁以后戴有顶的瓜皮帽,又称“官帽”,后来则戴军帽。至于冬天,大多戴有各种玉饰或银饰的绣花的兔头帽、虎头帽、狗头帽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少数老年人还保留传统的帽式外,大多数人喜欢戴列宁帽、八角帽(又叫“解放帽”)、工人帽、鸭舌帽、绒线帽。“文化大革命”前后,以戴军帽为时尚。改革开放以后,时兴戴太阳帽、旅游帽和各式各样的线帽。其中,女式遮阳帽尤多,港台风味渐浓。(www.xing528.com)

发型 清末,境内男女普遍留长发,男留发辫,女盘发髻。辛亥革命以后,男性中,老年男子剪辫子为平顶头、圆顶头、光头(俗称“和尚头”),青年人只剪西装头(俗称“分头”),小孩子剃“桃子头”。女性中,老年仍保留梳发髻习惯,青年妇女时兴剪齐耳短发,俗称“二道毛”,多数青年妇女则留长辫子。女孩子时兴羊角头(又叫“爬爬角头”),或在后面留一条辫子,额前梳有“流海”。婚后则改为梳头髻,主要有盘果髻、螺丝髻、高髻(近头顶心,以新娘子为多)。髻心用一根或金,或银,或玉制的“金扁担”闩住。髻发一般要扎12~24圈红头绳。发髻外部都戴发网,然后插花,髻心和左右多插绿蝶珠花和蝙蝠形珠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子兴平顶头,和尚头已少见,多为分头;女子除老年妇女外已无人梳髻。“文化大革命”期间,妇女大多数都剪短发,发型简单、整齐划一。改革开放以后,发型变化较大,男性喜留鬓角长发、烫发,染发比较普遍,发型有青年式、游泳式、自由式、无缝式、有缝式等。女性中,青年普遍烫发,发式主要有波浪式、花瓣式、爆炸式、奔式、瀑布式、双花式、单花式等。

尽管盐阜人的衣着和发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作为地方风俗,有些并没有改变,那就是盐阜人讲究朴素大方,不问家庭贫富都讲求干净整洁。因为此地有“人是衣服马是鞍”之说,所以不论男女,在外出的时候,都很注意装扮自己,始终注意得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