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保护生态环境

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保护生态环境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修复生态性保护必须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体系,否则无法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修复的质量。规范性涉及交接制度、修复档案数据规范、保管措施规范、技术与质量验收规范等方面。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的实践原则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的实践原则主要有维护历史面貌原则、最小程度干预原则、可逆性修复原则、安全性修复原则等。

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保护生态环境

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是指档案信息保护人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修复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手段,对已损坏或含有不利耐久性因素的濒损档案信息进行修复性保护的模式。当档案信息存在隐患时,修复性的技术和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修复生态性保护是一项多维的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是一项集管理性、科学性、经验性为一体的技术工程。

(1)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的实践特点

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的实践特点主要有规范性、救治性、可识别性等。

其一,规范性。规范性是指关乎档案信息安全、修复质量以及技艺传承的标准和规范体系。修复生态性保护必须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体系,否则无法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修复的质量。规范性涉及交接制度、修复档案数据规范、保管措施规范、技术与质量验收规范等方面。近年来,我国古籍、档案修复规范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有《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DA/T64—2017)、《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25—2000)、《历史图牒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37—2008)、《古籍普查规范》(WH/T21—2006)、《古籍特藏破损程度定级标准》(WH/T22—2006)等。国外的文献及档案修复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信息和文献工作、档案和图书馆用图书、档案和其他纸类文献的装订要求、方法和材料》(DIN 33902—2004)、《文献保护用修复和有关处理方法、推荐方法》(BS4971—2002)、《文件与文献修复技术》(美国佛罗里达州档案馆2008)等。总的来看,修复规范体系还远未完善,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对缺失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修订目前过时的修复技术标准。

其二,救治性。所谓救治就是档案信息已经受到损坏或正在面临不利因素的破坏,不救不治则不足以挽救档案信息于危亡。虽然档案信息绝大多数是完好的,但由于高龄或灾害等原因,总有一定数量的档案信息处于濒危之中,因此对“生病”档案信息的救治工作总是存在而急迫的。具体而言,这种救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抢救性修复灾害受损档案信息。突发灾害受损档案信息的修复往往极为紧迫,目的是及时阻断损害蔓延和深化,尽可能多地挽救尚有治活希望的档案信息,因此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采取相应措施,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当然,灾害受损档案信息的损坏一般具有不可逆性,恢复原貌已不太可能,但可以利用一切有效的方法进行加固、信息恢复等。二是治理性修复高龄老化档案信息。治理性修复强调在“整旧如旧”及“保持历史面貌”的原则下,积极修复高龄老化档案信息,以延续其使用寿命和社会价值。高龄档案信息或多或少存在因老化而破损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以延长其寿命,恢复其原貌。当然,这种“恢复原貌”是相对的、可逆的和可识别的。三是防治性修复存在不利因素的档案信息。防治性修复强调在最小干预的原则下对档案信息进行预防性的治理保护。其目的是对尚未出现明显破损,但实际上已发生劣化现象或已存在不利耐久性因素的档案信息及其环境进行治理,及时消除不利因素,提高档案信息的耐久性。

其三,可识别性。所谓修复可识别性是指修复部分或区域与原件未修复部分或区域有明显的区别。强调“整旧如旧”及“美观和谐”前提下的区别,是一种“远观一致,近观有别”的样态,其目的是达到美学和史实的双重要求;同时,这种可识别的区别本身就是档案信息修复的一种历史痕迹,是其历史遗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客观真实的历史记录,应该受到尊重。修复可识别性一方面是为了保持修复原件的客观真实。档案信息具有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价值,其修复必须关注和尊重原始性和真实性,强调维护档案信息客观的历史的真实面貌,要求真实显示修复部分和原件的形态,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而不是将修复品变成自身的赝品。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作伪,强化修复伦理意识。强调修复是在最小干预原则下为延长档案信息的寿命而进行的不得已的措施,不是故意作伪。因此,可识别性意在告诉人们修复的部分以及修复的次数,避免因错觉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

(2)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的实践原则

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的实践原则主要有维护历史面貌原则、最小程度干预原则、可逆性修复原则、安全性修复原则等。

其一,维护历史面貌原则。这是修复生态性保护实践的首要原则。年代越久远,档案信息的历史痕迹越厚重,承载的历史信息就越丰富。历史痕迹是由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信息历史原貌累积而成的。因此,档案信息历史面貌是指档案信息本体及其在修复前的保管利用过程中,由于历史性的原因累积形成的痕迹信息的整个价值状态,是档案信息原貌和历史痕迹的总和。维护历史面貌的修复生态性保护原则就是既要在外观上保持档案信息原貌,又要在本质上提高档案信息的强度和耐久性,即所谓“修旧如旧”的“可识别修复”,而不能搞所谓的“修旧如新”,更不能进行无原则的“增减补充甚至再创造”,对档案信息造成人为的修复性损坏。维护档案信息历史面貌是对档案制成材料,包括信息、载体、历史痕迹进行全面的修复生态性保护,这就要求尊重原件,一切以维护档案信息安全和历史原貌为出发点,在修复生态性保护中最大限度地保持档案信息的本体特征和历史痕迹,确保档案信息的凭证价值不受削弱。

其二,最小程度干预原则。这是修复生态性保护实践的基本原则,也是修复保护工作者应当具有的职业伦理。最小程度干预是指修复中对档案信息制成材料及其历史痕迹的最少干预,最大限度保持档案信息的历史原貌,即对档案信息的影响程度始终要控制在最小范围,无论是预防性修复、保护性修复还是抢救性修复。具体而言,就是在选择修复材料、修复内容、修复方法时,要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论证和试验,选择风险最小和效果最佳的技术,力求不影响档案原貌并对档案制成材料的载体和信息的干预达到最小化。因此,要把握好最小程度干预的度,这个“度”即科学试验数据所提示的干预的界限或阈值,任何超过这个界限或阈值的修复都是过度的。例如,在纸质档案制成材料的修复中,对糨糊用量和补缺方面的要求是“宁补勿裱,宁补勿托”,对修复补配材料方面的要求是“质地宁薄勿厚,颜色宁浅勿深”,对托裱质量方面的要求是“宁软勿硬”,对修裱方式选择方面的要求是“能进行局部修补,绝不考虑全托”。(www.xing528.com)

其三,可逆性修复原则。所谓可逆性修复是指用于档案信息修复的方法在修复处理后,如果经论证确有必要,可通过可逆性处理再恢复到处理前状态的生态性修复技术。修复方法的可逆性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尽管修复的目的是有利于档案的永久保存,但还没有一种修复方法是可以做到一劳永逸的。因此,可逆性的修复方法,可以为再修复留有空间和余地,使后人可以恢复修复前的档案信息原态并进行再修复处理。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发现更好的修复方法提供了可能性,原先的修复方法并非唯一,为后人的再修复提供了新的选择。当然,可逆性原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灵活性的,特别是在抢救性修复中。抢救是修复工作的核心,这是在极为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修复处理,如果修复方法的可逆性不理想而抢救修复的效果较佳且能解决其他修复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应该尝试使用,此时的原则应是“抢救第一”。例如,在抢救修复因各种灾害造成的濒危纸质档案制成材料中,可以选用高分子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与纸张发生聚合而提高档案信息强度的修复方法。

其四,安全性修复原则。维护档案信息的安全是整个修复工作展开的前提,如果在修复中损害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修复工作便无意义。这种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修复环境的安全,即修复工作室要符合安防标准,具有防火、防盗、防人为破坏的功能,以保证修复环境的安全;二是修复过程的安全,即所采用的修复技术在修复过程中不能损害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决不允许让修复二次破坏档案信息,造成所谓的“保护性破坏”;三是修复材料的安全,即所选用的修复材料对档案制成材料及其环境而言是绿色安全的,不能含有可能促使档案制成材料老化的有害化学成分,也不能含有可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畜有害的物质;四是信息内容的安全,就是在修复过程中要确保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不受破坏,如字迹被污染覆盖、色素被氧化褪色、磁记录信息失真等。

(3)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的实践内容

修复生态性保护模式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树立修复保护思想融合的大修复观、本体修复技术集成性保护、环境修复技术系统性保护、修复管理标准化纪实性保护等方面。

其一,大修复观:修复保护思想的融合。修复技术发展离不开修复保护思想的引领。当前,修复思想的实践对象已不仅限于档案信息,还有图书、文物字画等,其事业界面也早已不仅限于档案馆,更拓展到图书馆、博物馆等,研究视角也不再是单纯的修复技术与工艺,而是“包括技术、管理流程、修复标准、历史发展甚至是伦理规范等多个维度”。[3]因此,应树立大修复观,走修复大融合的道路。所谓大修复观就是修复工作应该走出狭窄的档案界,与图书馆界、博物馆界相融合,形成修复利益共同体,在技术、理论乃至人才培养上实现“共享共生”的价值形态。在实践上,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可以共同组织修复项目研究与开发,共同制定修复标准与规范,共同组织修复学术交流活动,共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共同推动档案图书文物修复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其二,本体修复技术集成性保护。对档案信息本体的修复,传统与现代的技术主要包括修裱、去污、去酸、加固、灭菌、除霉、褪色字迹恢复等针对档案制成材料的修复技术,还包括信息保真、信息复制、信息迁移等针对信息内容的再生性修复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对档案信息本体的修复技术出现了多技术多学科集成化的趋势。例如,在去污技术方面,集成了激光清洗、机械清洗、静电除尘、超临界清洗、超声清洗、酶清洗等去污清洁技术,融合了光学、化学、机械工程学等学科。在信息再生性修复技术方面,集成了图像处理、海量存储、虚拟现实全息扫描、多种媒体等技术。因此,修复技术集成性保护是指在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其他学科的修复技术,并与档案信息修复技术有机融合,进行修复技术重组,形成具有高效修复功能的修复技术集合。修复技术集成性保护具有单学科单技术无法达到的技术效果,是修复生态性保护实践的主要方向。

其三,环境修复技术系统性保护。环境作为外因对档案信息老化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档案信息的修复必须包括环境的系统性修复技术。这种系统性修复主要表现在对档案库房环境的温湿度、光线、空气污染物、有害气体、微生物昆虫人类行为的控制上,以此来修复和优化档案信息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要素组成的环境保护系统,实现其耐久性的增强和寿命的延长。档案信息环境修复是一种系统性技术保护,也是一种前端控制性的修复,在实践中,单纯依靠某个方面(如温湿度)的某一种技术(如空调系统调控温湿度技术)是很难达到理想的环境修复效果的,必须在系统上从技术和管理两个维度集成各个方面和各种技术进行系统性修复保护。例如,建立温湿度、光线、空气污染物、有害气体、微生物、昆虫及人类行为的综合自动化监控和调节管理系统,使修复后的环境系统要素处于平衡状态。

其四,修复管理标准化纪实性保护。修复管理标准化是以档案信息修复标准体系建设为核心内容的修复规范性工作。随着各相关学科的进一步融合以及大修复体系的形成,那种各自为政的修复理念、设备、技术水平将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建立一套操作规范、流程严谨、质量保障、评估量化、定性准确的标准体系,推动档案信息修复从经验到科学,将技术与管理融合,从无序到规范,将定性与定量统一。所谓修复管理纪实性是指在档案信息修复过程中同时态建立修复档案以纪实整个修复流程的情景。纪实是为了记录修复集成了哪些修复技术,使用了哪些材料,经历了哪些工艺流程,进行了哪些登记以及调查研究等,便于研究者了解档案信息修复前的面貌,也有助于修复者在使用更好的修复方法时能够进行可逆性操作。修复纪实的过程和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修复保护前信息收集的纪实材料;二是修复保护基本操作纪实材料;三是整理归档器物保护修复纪实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