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一位教师的革新之路

培养创新意识:一位教师的革新之路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燕子》《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全神贯注》等阅读课成为经典之作。

培养创新意识:一位教师的革新之路

相信大家都一定熟悉教坛名师于永正老师,在他4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辛勤耕耘,开拓进取,成绩卓著,是江苏省继斯霞、李吉林之后涌现的又一位具有可贵探索精神和鲜明教学个性的特级教师,也是国家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第一位名师。

于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燕子》《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全神贯注》等阅读课成为经典之作。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也很有建树,抓住生活提供的机会进行说、写训练的《写失物招领》《一块面包》;创设言语交际情境,进行说、写训练《写好人物对话》《一个的早晨》《转述“通知’,写“留言条》等作文指导课,在30多个省份展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永正老师的成功,除了他具备深厚的语文功底之外,还得益于他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所以总会在课堂里,像一位老顽童一样,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惊喜,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让听课者耳目一新。也正是于永正老师有着如此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成就了于永正老师的成功。

1.创新的内在需求

创新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心理内部的强烈愿望与需求,它不是轻松随意的活动,而是耗费大量心血汗水才能成功的辛苦劳动。创新需求是人们自觉地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是创新活动的发动机,是驱动创新活动的力量源泉。历史上那些作出巨大创新成就的人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需求,他们卓著的功勋与其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强烈程度成正比。为此,人首先必须具有发动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6]

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钱学森却痛心地提出:“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更是这样说的: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作为一名教师,职业的责任感能够让我们深切感到教育的任重而道远,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做一名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所以,每一位教师的内心都要有对创新的需求,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发觉欠缺与不足,并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现状永不满足,敢于用自己的行动不断完善,从而让教学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状态,焕发活力。

2.拥有好奇心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其具体表现在他一定是拥有好奇心的,即便到30岁以后,仍然有一颗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当然有别于孩子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新奇,而是指对于与自己追求的目标有关的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理。

如听说一位教师上课很精彩,迫切希望去现场一睹为快;听说一位教育专家的讲座非同凡响,于是不顾千里之遥赶去聆听;发现某地出版了一套有特色的小学语文教材,非买一套回来浏览一番不可;某人写了一篇语文教育方面的文章引起广泛争议,便千方百计找来仔细阅读……这样的好奇心,可驱使教师不停地去追求新鲜事物。如果教师的好奇心没有了,那么,他的创造力也会随之而消失。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教师在听完“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后,对台上教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很感兴趣,回到学校后,围绕“随文识字”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学习,并在自己的课堂里大胆实践,将其教学设计加以自己的修定和优化。有了一定收获之后,她向学校教研主任主动请缨,在全校执教了一堂有关“随文识字”的研讨课,给很多老师带来了思考,掀起了一股有关识字教学的研讨之风。同时,她不止步于此,还在自己的课堂里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交叉灵活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正是这种内在的创新意识,驱使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使得她的课堂扎实而有趣,深受学生喜欢。后来,通过努力,她摸索出了一套“识字规律”,在当地进行成果展示,获得大家一致好评,并纷纷效仿,她本人也成为了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名师。(www.xing528.com)

3.敢于提问与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给大学生讲演时说:“求学问,不学问,无学问”,“一个大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是可悲的”。同样,一个创新型的语文教师,他必然喜欢发问,善于发问,并且让发问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

比如喜欢向座谈的人提出各种问题,引领谈话的主题;又如,喜欢向书本发问,用疑问号标明自己不理解之处或不同看法;再如,喜欢向学生发问,教学中能提出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还如,喜欢给自己提问:我的这堂课还可以换一种方式上吗?这堂课还有哪些“不应该”?好问的教师,往往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打破沙罐问到底。这些好问、善问的教师,他们的成长比一般教师要快速得多。

好问的极致是好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曾听过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质疑声,如有的教师提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关注“语用”的学习,但还是不能摈弃内容的理解,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三打白骨精》之后,教师开始思考课堂教学容量的问题,到底是立足教材,还是注重教材外的拓展?如解读教材时,教师发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一课,教学目标仅仅指向带领学生感受“人间真情”,于是便提出了与教材不一样的想法,抓住“妈妈的账单”和“彼得的账单”进行对比,从而感受妈妈的爱,并体会到“对比”写法的妙处,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古诗《元日》时,针对《教师用书》上“元日”即“元旦”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正确的答案为“正月初一”。于是,便将这个问题抛给班上的学生,组织发起大家一起通过查阅资料和民俗考究,来寻找最为正确的答案。通过一个星期的研究,教师和学生们这才发现,彼“元旦”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元旦”不同。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自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可见,《教师用书》上,答案为“元旦”是正确的,只是解说过于简单,如果不了解背后的来由,极有可能造成教师和学生的误解;而大家之前所认为的“春节”“正月初一”也是非常正确的阐述。正是因为这位教师的质疑,才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了解到,“元日”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教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教则殆”,总之,教师要培养创新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才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教师只有审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才能使创新成为一种“驱动力”,成为自身的一种需求,自觉自愿地以创新为己任,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创新实践。有了创新的激情,才可有创新的行动,才能进行创新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