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周礼》记载,周代的学校教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数”就指数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多带徒讲学,其中或多或少包含着数学知识。例如,墨子和他的学生著有《墨经》一书,其中就涉及一些几何学的定义、定理。《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捶,口取其半,万世不竭”(惠施语),生动地体现了早期的极限思想。秦汉时期,相继出现了《周髀算经》《算术书》《九章算术》。这些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数学课本,其中《九章算术》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的初等数学已经开始形成体系,这部书成为其后一千多年中国传授数学知识的主要教科书。《九章算术》包含246个问题,都是紧密结合实际的应用问题,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教育重视数学知识应用的这一特点。唐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套系统的数学教科书——《算经十书》。628年由李淳风主持审查并注释了这套书(共20卷),并由唐高宗下令将其定为全国通用的数学教科书。这是中国国家审定教科书的开始。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算经十书》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教科书,前后流行1200余年,对中国的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最大的特点如下:一是以问题为线索,按照由问题归纳“术”的方式进行研究;二是提倡实用,注重计算技能的培养。到了明代,西方的传教士不断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把西方的数学带进中国。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1607年,他和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这是中国翻译西方数学书籍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数学的传入和数学教育的改革,数学教科书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普遍采用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代数、几何、三角、数学分析等数学教科书。20世纪初,中国开始自编出版成套的中学数学教科书,本书就从这一历史时期前后开始论述中国近现代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史。(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