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平满汉畛域的背景及优化方案

清末平满汉畛域的背景及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清政府却直到灭亡都未能有效化除满汉畛域。满汉畛域,即是这一群体与汉人之间的界限。然而随着清中后期政治形势的变化,满汉畛域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兴起沉重打击了八旗军队,清廷只能仰赖汉族官僚及湘军、淮军等汉族军队,这也是清末汉人实力急剧上升的基本背景。八旗制度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困局,是满汉畛域在清末成为矛盾焦点,以及阻碍对其进行有效改革的重要原因。

清末平满汉畛域的背景及优化方案

如绪论所述,满汉畛域是清代满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由此引发的矛盾在清末最后十余年间遽然上升,它也成为革命党否定清朝合法性,宣扬革命的重要依据。而清政府却直到灭亡都未能有效化除满汉畛域。要想理解满汉畛域为什么成为这一时期的焦点问题,以及它为何如此难以被化除,就有必要理解清朝满汉畛域的根源何在,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它的存在对于满汉两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满汉畛域的根源,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设发展的八旗制度密不可分。八旗是满洲独特的社会军事组织,满洲的各个部落都被纳入其中,组织严密有序。八旗子弟“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10]。八旗在清初经历过多次扩张,最后形成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一共二十四旗的规模。八旗子弟的身份是世袭的,构成了与汉人相对的旗人,或戊戌变法之后被泛称为满人的群体。满汉畛域,即是这一群体与汉人之间的界限。由此可见,所谓“满人”,并不局限于女真人,还包括了一部分蒙古人和汉人。他们作为“满人”群体,同样享有统治者给予的特权和福利。鉴于在这一历史语境下,“旗人”和“满人”内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故本文如无特殊说明,“旗人”和“满人”被视作同义词使用。

美国学者路康乐(Edward J.M.Rhoads)在论述清朝满汉关系时,以“隔离与不平等”为题,这即是满汉畛域的主要特征。所谓隔离,具体表现在“旗民分治”的管控体制和满汉两族在居住地、职业、地产交易和彼此通婚等的限制上。满人作为“旗人”,受其所属各旗的长官管理,而汉人则被称为“民”,由各级地方政府管辖;满人驻防于京师及重要城市周围,聚居在专门设置的满城,与汉人分开聚居;满人只可当兵、当官和务农,不能从事其他职业,而汉人则无所限制;满人不能向汉人售卖田产,而不限制向汉人购买田产。除了上述几点明文规定,还有一不成文却同样被严格贯彻的限制,即满汉不通婚。[11]

满汉畛域由隔离起,继之则以政治、经济和司法等地位的不平等。政治上,满人比汉人更易入仕,也更易获得高级职位。首先,高层的官缺有满缺、汉缺等分别,仅占中国很小一部分的满人拥有一半的中央和地方的高级职位;其次,相比于汉人科举的激烈竞争,满人可以通过参加单独的“翻译”科和“笔帖式”考试入仕。这种为满人特设的考试难度远较正式科举要小,而功名的效果却不逊于前。经济上,旗兵享受朝廷每月发放的粮饷以供养家人,在部分地区,旗兵还能得到土地。司法上,满人与汉人同罪不同罚,满人犯罪受罚较汉人明显为轻。[12]此外,清廷还有一项针对汉人迁徙的限制政策,即不准汉人进入东北地区。禁令直到清末的世纪之交时才有松动。(www.xing528.com)

除了满汉政策上的隔断,满汉两族的一些外部区别也得以保留。如满人名字较汉人繁复,汉人通常以姓名称呼,满人则常常只称名;满汉传统服饰有明显区别;满臣上奏称“奴才”以示亲近,而汉人则称臣;满人女子不缠足,而汉人女子要缠足……[13]种种风俗、传统上的区别与前述制度性的“分割与不平等”一同构成了清朝满汉畛域的具体表现形式。

虽然满汉畛域有诸多明显的隔离与不平等,但它在清中叶及之前总体是隐而不显的。然而随着清中后期政治形势的变化,满汉畛域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清当初之所以能定鼎中原,依靠的是八旗兵丁的悍勇。然而承平日久,到了清中后期,八旗军队的斗志早已消磨,军事技能也逐渐荒废。太平天国捻军的兴起沉重打击了八旗军队,清廷只能仰赖汉族官僚及湘军、淮军等汉族军队,这也是清末汉人实力急剧上升的基本背景。在军事上,八旗已经无法保卫清朝的安全,他们失去了存在的最大价值。在经济上,八旗“生齿日繁”,一方面,为了供养他们,朝廷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八旗子弟既受到职业限制,无法自谋生计,又因好逸恶劳而生活日益贫困。八旗制度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困局,是满汉畛域在清末成为矛盾焦点,以及阻碍对其进行有效改革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