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物色》:自然景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阅读《物色》:自然景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勰在《物色》中认为,自然界的景色,与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由物色变化而变化,文辞由情感活动而产生。刘勰认为,语言反映物色,有繁简之分;文章表达情感,有贴切与浮泛之别。要求作家对物色,深入观察体验,才能深刻认识自然景物。刘勰认识到思维的不确定性,用语言文字描写物色,表达情感,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目的。还有,同样的物色,对不同的人,引发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阅读《物色》:自然景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刘勰在《物色》中认为,自然界的景色,与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景变于外,情动乎中。因此,他在这篇文章中说:春夏秋冬四季,相互代替。冬春阳和之气,使人舒畅;夏秋阴郁之气,使人沉闷。自然物色的变化,人的情感也会动摇。阳气萌动,蚂蚁就会出来行走;阴气凝聚,螳螂就会多食。微小的昆虫也能感觉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对外物的影响多么深刻啊! 至于,比美玉更有灵性的人,心中有比鲜花更清新的气质,对物色的感召,谁能无动于衷呢? 因此,进入新年新春,情怀愉悦舒畅;到了火热的夏天,心情抑郁凝滞;秋季天高气爽,沉寂的心志变得开阔辽远;冬季大雪满天,引起忧思严肃深沉。

刘勰认为,人的思想情感、语言文字与自然物色也存在着密切联系。人的思想情感,能感受自然物色的变化;自然物色的变化,又能引起人的情感发生波动;人的情感的波动,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语言文字所描写的物色,又能反映人的思想情感。观看语言文字,就可以了解人的思想感情。因此,他说:每年有每年的物色,物色有不同的形象颜色。情感由物色变化而变化,文辞由情感活动而产生。一片落叶有时能触动人的心意,一声虫鸣有时能引发人的情思,何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昼与春林同朝呢? 因此,诗人对物色的感触,联想是无穷的;观赏着万物景色,吟咏于眼之所见、耳之所听之中;描写形状,情感随景物起伏变化;摹拟自然的声韵,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用“灼灼”来形容桃花的鲜艳,用“依依”来描写柳条的轻柔,用“杲杲”来形容日出的明亮,用“漉漉”来比拟雨雪的淋漓,用“喈喈”来摹拟黄鸟的声音,用“喓喓”来仿效草虫的音韵。皎日嘒星,一个“皎”字和一个“嘒”字,把太阳的明亮和星星的微光形容尽了。“参差”“沃若”,一个双声词和一个叠韵词,把荇菜和桑叶的形状完全描写出来了。以上都是用少数字概括多数事物,把事物的质体和形状无遗地写出来了。这些精炼的描写,经过千百年来作家们的反复思考,也难以用别的文字来代替。

刘勰认为,语言反映物色,有繁简之分;文章表达情感,有贴切与浮泛之别。要求作家对物色,深入观察体验,才能深刻认识自然景物。语言要贴切描写物色,才能真实地反映景物状况。而且,观察要真切,用词要简练。他说:继《楚辞》取代《诗经》兴起,触类旁通而有所发展。景物的形貌难以详尽地表现出来,所以就用重复双声叠韵的词来形容物象。这样,“嵯峨”之类词类聚,“葳蕤”之类词语增多。到了司马相如一类的人手里,诡谲的形式,瑰奇的声音,刻画山形水貌,形容词连用。诗人的言辞简约而清丽,辞人的文句华丽而繁缛。至于《小雅》咏海棠花,有的黄,有的白;《楚辞》咏秋兰,绿色的叶,紫色的茎。描写一切色彩,贵在及时看到;倘若不管实际情况,赤色和黄色累累出现,就使人觉得繁杂而不珍贵了。自从晋宋以来,作品描写景物,重在形似,可以窥见情感蕴于写景之中,观察形貌于所写的文辞之上。从吟咏中表现出来的,情意很深远;描写景物的技巧,在于紧密贴切。所以,用巧妙的言辞,能恰当地描写性状,像印泥印出来的一模一样,不加雕削,能完全表现出微妙来。看到这些言辞,就看到了描写的形貌;看到了字句,就知道景色时令。

刘勰认识到思维的不确定性,用语言文字描写物色,表达情感,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作家要努力向古人学习,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说:然而物色有相对稳定的姿态,而思维却无定型的章法;有时粗率的思考,其结果极妙;有时精细的思维,其结果粗疏。《诗经》《楚辞》树立了高标,抓住了要害。后世才思敏捷的作者,也不敢同它们争锋;没有不是遵照它们的样式,吸取其巧妙,按照它们的形式,来猎取新奇的。只要善于适应大要,虽然学习旧的,也能创造出新的来。因此,四季不断地替代,引发诗人的兴趣贵在闲静;景物的声色虽然复杂,分析事理的言辞却崇尚简练。要使文章的兴味飘然上升,反映的情境要鲜明而清新。自古以来的辞作家,没有不踏着前人的步伐加以变通,继承和创新而收到功效的。他们的作品写尽了形貌而情味有余,是因为善于融会贯通的结果。至于山水林泉,肥沃原野,实在是启发文思的宝库,略写就不完全,详说又显繁杂。屈原之所以能洞察《国风》《楚辞》诗歌的情韵,像是靠江山的帮助罢了。(www.xing528.com)

总而言之,山重水绕,树杂云合。眼睛反复观看,心中亦有取舍。春日融合,秋风萧瑟。人情和景物像是互相惠赐,诗兴飞来,好像是一种酬答。

刘勰的这篇文章,以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自然界的物色与人的情感的关系,以及文学作品与人的情感的关系,表现他的文学反映论的进步思想。文章详尽地论述了物象对人的情感的影响,说明了物色的变化,刺激到人的思想情感,人通过思维语言活动,描写出反映物色情状的文章,写得十分生动深刻。然而,他却忽视了人的情感不为外物所动的另一方面。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就说过,人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况。再说,人的情感也不都是“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同样的物色,对不同的人,引发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杨沫的《青春之歌》中,写林道静由一个老百姓挑着行李,走到海边。林道静赞美大海的景色太美好了。挑行李的老百姓却说,好什么? 打不着鱼,就吃不上饭。刘勰的这篇文章思路清晰,论理深刻,文辞华美,对仗工稳,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