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像阐释:传译与沟通的关键行为

影像阐释:传译与沟通的关键行为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阐释”意指在两者之间的一个中介体或中介人,因此,阐释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传译和沟通的行为。因此,在接触影像时,对影像进行阐释是十分必要的。虽说是“千奇百怪”,但并不意味着阐释是毫无章法的。观者的阐释建立在作品展示的内容、作品以外的相关信息或作品诱发环境的基础之上,对于作品本身的内容、拍摄情境和摄影师风格等因素是进行阐释之前要进行考察的。与阐释相伴的一种现象是“过度阐释”。

影像阐释:传译与沟通的关键行为

“阐释”意指在两者之间的一个中介体或中介人,因此,阐释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传译和沟通的行为。

“作为遵循自然主义和貌似轻松自如的作品,它们足以诱使我们相信它们代表那种不带偏见、未打折扣的佐证。没有什么比这种臆想离真理更远的了。”这是安迪·格伦博格(Andy Greenberg)在《国家地理》的一次摄影展览上对当中的写实风格的摄影作品的观点。

我们认为摄影而成的视觉图像,尤其是写实作品,是如此自然,仿佛是天然形成的,仿佛根本不存在摄影师这一角色。这种幻想其实和真实相去甚远:任何的影像都是带有偏见和被变形过的。摄影师的知识、信仰、价值观和态度都深受自己所在文化环境的浸染。每一幅影像都体现着一个摄影主体独特的观察和展示世界的方式。因此,在接触影像时,对影像进行阐释是十分必要的。

许多影像看上去很自然,有时候无非是桌子树木,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但是这些照片却为我们提供了不同寻常的视觉体验。它们不是赤裸裸的事实,不是“纯真无邪”的眼睛,而是“拟态”的结果。我们需要摄影阐释,为的就是弄清楚这些“拟态”是如何产生的。只有通过阐释,观者才能充分地理解和欣赏摄影作品。

阐释,简单来讲,就是弄清楚它的意思,理解为什么要运用和选取这些元素,要达到什么目的。阐释一幅图像,就是提出和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看到的这个对象是什么?

·它是关于什么的?

·它表现或表达了什么?

·文化是如何影响它的构成的?

·它对创作者意味着什么?

·它是什么的一部分?

·它要回应什么?

·它为什么会产生?

·它是如何形成的?

·它隶属于哪一种传统?(www.xing528.com)

·它可能让创作者实现什么目的?

·它会给它的拥有者或发行者带来什么样的效益?

·它给创作者带来什么样的乐趣或满足?

·作品是为什么人创作的?

·它面向什么样的人?它忽视什么样的人?

·它解决、平息或引发什么问题?

·它强化或瓦解什么偏见和先入之见?

·它会激活或缓解什么需求?

·它对我意味着什么?

·它会影响我的生活吗?

·它会改变我的世界观吗?

以广泛论述阐释而著称的欧洲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曾说,阐释就是“赋予本身不会言语的符号以声音”,交代影像的要旨、含义、意象、基调和意境。当影像一旦拍摄完成,就完全要交给观者来体会个中意味,每位观者都会赋予一个作品独特的意义解读。苏珊·桑塔格认为“摄影师的意图并不能决定照片的意义,照片将有自己的命运,这命运将由利用它的各种群体的千奇百怪的念头和效忠思想来决定”。虽说是“千奇百怪”,但并不意味着阐释是毫无章法的。观者的阐释建立在作品展示的内容、作品以外的相关信息或作品诱发环境的基础之上,对于作品本身的内容、拍摄情境和摄影师风格等因素是进行阐释之前要进行考察的。阐释,是超越简单描述的活动,以图建构含义。阐释者要做的不仅是发现和揭示含义,他们要提供有关于影像的新语言,借以生成新的含义。

与阐释相伴的一种现象是“过度阐释”。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认为,艺术作品依靠上下文、类型和意图意义,并采用“合理原则”,可以避免过度阐释。面对摄影作品,正常的阐释是以作品本体为主,联系历史情境、创作者主体性和被拍摄对象本身可以引发出的符号性特征来进行的。

而摄影批评可以视为摄影阐释的更深一层行动。如果说阐释是为了将含义暴露出来,那么批评就是围绕这一含义进行评价。摄影批评是在一定美学原则和摄影理论指导下,对摄影家及作品的思潮、风格、特征和批评本身进行研究和判断。这是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和视角才能完成的一项活动。当前主要的批判理论或视角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由此也可以看出,比起阐释,摄影批评拥有更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