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促进金融市场完善

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促进金融市场完善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货币供给方式固然符合我国目前货币流通的实际,但是,它也确实使中央银行被动地从属于经济运行的走势,而难以主动调节货币供给。换句话说,我国的基础货币供给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它与中央银行逆经济走势调控的责任相矛盾。

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促进金融市场完善

金融市场主要有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组成,资本市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融通和筹集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包括了股票债券、基金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形式,吸收中长期资金。所以,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也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及整体运作能力的提高。

1.证券市场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分流

金融资源主要是指可利用的社会投资主体所提供的货币资金。能否高效地配置金融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市场运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前,企业的资本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流动资金则来自银行的计划贷款,这种简单的资金拨付关系,实际上是以行政手段配置金融资源。“拨改贷”以后,银行除对企业发放中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外,还必须按计划和指令,发放一些长期性质的资本贷款。这样使得银行不仅承接了经营性的贷款,还负担了资本性贷款,从而扭曲了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和经营收益,也使企业“债台高筑”、成本提高。显然,计划的、单一的金融资源配置模式效率低下,没有金融市场发展的空间,也阻碍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建立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将原来由财政拨款银行信贷完成的金融资源分流,转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共同来完成,这样促使资本性的金融资源分流至资本市场,而经营性的金融资源则主要由货币市场来完成。这种由证券市场的产生而引发的分流扩大了金融市场的经营面,促使金融资源高效利用,金融产品有效开发,以及整个金融业产出和效益的提高。同时,这也有利于银行避免长期垫付资金而承受的经营风险,从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出发,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加强间接融资的管理力度,提高经营效益。

2.证券市场有利于融资结构的合理调整

融资结构主要是指融资方式的组合比例,在1981年我国政府发行48.66亿元国库券以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银行间接融资方式,即所谓用钱者并不直接与存钱者见面。用钱者不知用谁的钱,存钱者也不知钱给谁用,存贷双方均通过银行作为中间媒介。这种间接融资方式的直接弊端首先是限制社会投资渠道,使得闲置资金只能存入银行;其次是投资风险全部集中于银行和企业,存款人却能够不承担任何风险,坐收本息;再次是造成企业超额借款和银行超额贷款。因为企业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只能依赖银行,银行相应只有多放贷款。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我国金融结构中银行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大幅度增加直接融资比重,使投资者和用款人直接见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直接融资的优势,将间接融资的弊端降低至最低限度。虽然至今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偏低,但是由此开始和引发的变化,必将促使我国融资结构的合理化和市场化,更有效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在1993年仅达到国内全部融资比例的12.36%,到了1998年增长到了36.36%,作为银行贷款的比重相应缩小,这种结构性变化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融资结构。

3.证券市场有利于我国利率体系的改革(www.xing528.com)

至今我国的利率体系仍然存在着结构简单、呆板僵化,主要为政府直接调控等一系列弊端,改革我国的利率体系已经是关系到深化金融的改革,甚至是推进经济改革的重要问题。然而至今我国的利率体系还没有改革的大动作,政府的直接干预仍然是我国利率管理的重要手段,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仍然不够发达。

一般来讲,商品价格的改革在于商品价格的放开,让市场供求的力量决定其价格的位置,但是却不能简单地放开资金的价格——利率,并听其自行调整。这不仅因为利率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其放开要比普通商品复杂得多,更因为目前我国资金商品品种的不健全,也就是在代表不同期限资金的证券还没有完全出台的情况下,利率的放开并不能形成对不同资金的供求力量,也不能使这些证券品种变得齐全,更不能使整个利率体系变得合理。所以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利率体系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丰富证券的品种,培育对不同期限资金的市场供求力量。

4.证券市场有利于我国货币供给与调控机制的改革

至今我国的货币供给主要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农产品和外汇的收购开始。这种货币供给方式固然符合我国目前货币流通的实际,但是,它也确实使中央银行被动地从属于经济运行的走势,而难以主动调节货币供给。因为没有经济的繁荣就没有再贷款需求,没有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和国际收支顺差,也就没有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加;反过来,在经济衰退,农产品歉收和国际收支逆差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要想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也将变得相当的困难。换句话说,我国的基础货币供给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它与中央银行逆经济走势调控的责任相矛盾。要使中央银行摆脱这种货币供给方式的制约,就只有以大规模地买卖有价证券方式调控基础货币供给,这就需要有一个成熟规范的证券市场。

一般来说,证券、特别是国债的发行和流通与经济的走势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所以中央银行完全可以在它期望的任何时候,买入或卖出国债,而不会像以农产品、外汇和贴现票据为操作对象那样,面临非买不可,或者无法买入的困难。从而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卖出国债减少货币供给,而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买入国债增加货币供给,“熨平”经济波动的周期,实现对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这就要求有个成熟发达的证券市场,也就是说,不仅要有个发行大量债券的一级市场,而且要有个每天都能吞吐大量债券的二级市场。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随时卖出有人接盘和买入有人抛出的国债,然后才有这种货币调控方式成功。就我国目前发行和流通国债的规模而言,我国证券市场离这种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一定会接近这个目标,从而为我国货币供给和调控机制的转轨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