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袭敌军弱点,粉碎胜利抓点,善用釜底抽薪

突袭敌军弱点,粉碎胜利抓点,善用釜底抽薪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或者说,当两军对垒时,突然攻击强大敌军的弱点,破坏它即将取得的胜利,这也是“釜底抽薪”这一计谋的运用。“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运用“釜底抽薪”之计,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釜底抽薪,其实就是将支撑敌军士气、军心和战斗力的因素先行打垮,这样敌人的战斗力自然就会下降,此时再和敌人进行正面交锋,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突袭敌军弱点,粉碎胜利抓点,善用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不要迎着敌人的猛劲去与他硬拼,而是要设法削弱敌方的气势。类似《易经》中所说的以柔克刚的道理。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顷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

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水的沸腾,不是由于它有力量,而是火使它产生这股强劲的力量。猛火烧沸水,强大力量中的最强力,其锐气自然是不可阻挡的。柴草是产生火力的燃料,猛烈的火势就是靠着它形成的。但柴草本身是温和而柔弱的东西,人们靠近它是不会受到伤害的。所以,凶猛的火力虽然难以阻挡,但火势是可以削弱的。《尉缭子》中就说:“士兵勇气十足,就敢于战斗,勇气被夺,就会溃逃。”瓦解敌军气势的办法,就是要在精神上征服对方。

东汉初年,吴汉任大司马时,有敌寇乘夜袭击吴汉的军营。军营里一片惊慌混乱,可吴汉却安然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将士们听说吴汉这般冷静沉着,情绪顿时稳定下来。不一会儿,军营中也就安定下来了。这时,吴汉便起床挑选了一支精兵,连夜出击,从而打败了敌军。这里,吴汉采取的就是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先设法削弱对方气势的策略。

北宋薛长儒做汉州通判时,守卫的士兵叛变,打开营门……或者说,当两军对垒时,突然攻击强大敌军的弱点,破坏它即将取得的胜利,这也是“釜底抽薪”这一计谋的运用。

釜底抽薪这个成语出自北齐魏收的《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斩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去掉,水温就自然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采取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所以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可以迅速地取得战争的胜利。

军事上使用“釜底抽薪”这一计时,关键是要把握好两点:首先,要善于发现敌人的“薪”在何处,这是实行“釜底抽薪”的重要前提。而且,要注意的是,战争情况不同,“薪”可能也不同,一般来说,“薪”是敌人的最大依靠,是敌人后劲的力量所在。另一个是要善于运用“釜底抽薪”的手段和方法,要针对敌人“沸水”的具体情况,去选择和运用“抽薪”的手段和方法。假如我们以软制硬,使敌人之“硬”无用武之地,我们既可以战胜敌人,又可以不受损害,可谓一举两得。

运用“釜底抽薪”之计,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我们所面对的情况可能是千头万绪、极其复杂的,因此首先就要从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根本,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谓的“斩草要除根”也正是这个道理。

二、去除主干。很多时候,釜底可能并不只有一块柴薪,敌人所倚靠的力量可能有好几处,此时,应该迅速除去分量最重、后劲最足的那一块,使其力量迅速消减,一蹶不振。

三、不可忽视人心的作用。人们常说:“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与否的决定因素。”在战争中,士气所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士气的高昂和低落甚至可以瞬间改变战场的形势。韩信的“四面楚歌”、八公山上的“草木皆兵”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而应对“釜底抽薪”之计,同样也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薪”要备足。战争实际上是综合实力的对决,实力强的一方,就像釜底的火烧得更旺的一方。如何保证釜底的火不熄灭,只有尽量地备足“薪”,这样,即使釜底的薪被抽走,也有其他的薪能够迅速补上。而在实际运用中,就是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多准备几套应对方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可以有备无患。

二、迅速加“薪”。遇到“薪”被抽出的情况时,千万不要慌乱失措,自暴自弃,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即使釜中的沸水因为柴草被抽走而停止沸腾,也要马上寻找柴草,重新烧开,也还是可以扭转被动局面的。即使是在锅灶尽毁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另起炉灶,卷土重来。总之,只要仍有一线生机,就不能轻易放弃。

三、严守釜薪。既然认识到灶下之火对釜中之汤的重要性,就要严防死守,不要让敌人有可乘之机。这样做的意义不仅是要阻止敌人靠近,就算敌人抽走薪,也可以立即发现,在第一时间迅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釜底抽薪,其实就是将支撑敌军士气、军心和战斗力的因素先行打垮,这样敌人的战斗力自然就会下降,此时再和敌人进行正面交锋,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公元前四九六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战败还受了伤,回国不久就死了。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为父报仇,夫差继位后,练兵三年,于公元前四九四年大败越兵,越王勾践带着五千残兵退守会稽,眼看越国就要亡国了。这个时候,勾践听取大夫文种的建议,决定向吴王示弱求和。(www.xing528.com)

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依水而居的人习惯于住在水旁。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勾践又在国内精心挑选了八个美女,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会送给您更多的美人。”伯嚭果然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

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了。为了麻痹夫差,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渐渐地,夫差就对勾践放松了警惕,并放勾践回国了。勾践回国之后,卧薪尝胆,对内励精图治,休养生息,越国人民渐渐富裕起来,而且年年向吴国进贡美女珍宝,态度越来越谦卑。这样过了十年,越国终于有了和吴国一战的实力。可是,夫差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霸主,手下又有伍子胥这样出色的大将,打起仗来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为了除掉伍子胥,勾践继续给太宰伯嚭送美女和财物,让他在吴王面前进谗言。

这时,吴王夫差想率领大军北上攻齐,称霸中原。勾践得到消息后,立即带人前去朝贺[1],并表示愿意派越国军队随同一起去伐齐。伍子胥再次劝谏夫差先不要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到夫差的拒绝。伍子胥预感到,吴国最终会被越国所灭,为了躲避灾祸而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齐国朋友处。伯嚭趁机诬陷伍子胥叛国,夫差大怒之下赐宝剑给伍子胥,令他自杀。伍子胥死前悲愤地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来悬挂在东边的城门上,让我看着越国军队入城灭吴。”然后就自刎而死。勾践除掉了伍子胥,可以说是“釜底抽薪”,为日后的复仇除掉了最重要的对手。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更彻底地削弱吴国的实力。

于是,勾践假装说越国遇到了灾荒,去向吴国借粮。借的粮食第二年要归还吴国。越王勾践征求大臣文种的意见,说:“如果不还粮食,吴国可能会借口讨伐我们;如果把粮食归还,就会有利于吴国而不利于越国。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呢?”文种献计道:“我看粮食还是要还的。但我们在其中可以做手脚。从粮食中精选出一部分,蒸熟了还给吴国。这样,就有好戏看了。”吴国人见越国还回的粮食粒大饱满,爱不释手,于是第二年春天把它们当作良种播种到地里。结果可想而知,种子没有发芽,秋天颗粒无收,吴国发生大饥荒,国力大大减弱。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勾践还蒸熟之粮,使吴国中计发生饥荒,真可谓釜底抽薪,削弱了吴国的实力,从而为他最终消灭吴国提供了有利条件。勾践两次使用“釜底抽薪”之计,为灭吴除掉了阻碍。

公元二〇〇年七月,曹操在成功地伏击了袁绍之后,退守到官渡。官渡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如果官渡失守,许都就失去了屏障,因此,曹操要力保官渡。

在袁绍兵力还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曹操跟荀彧谋士研究后,决定采取防御的策略:筑起牢固的营垒,挖掘长长的壕沟,坚守不出,等待战机。袁绍见曹操不肯出战,每天派人到曹操军营外辱骂、挑战,但曹操部下的将士们不动声色,全不理睬。就这样,双方相持了三个月。

时间一长,曹操的军粮供应出现了严重困难。曹操这时也很忧虑,他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商量,打算退守许都。两天后,荀彧派人送来书信,他告诉曹操:“当前是战败袁绍、取得胜利的重要关头,曹军粮食虽然不足,但是还不至于毫无办法,只要坚持下去,战局一定会很快发生变化。”荀彧还劝曹操:“要努力争取最后胜利,千万不要退兵。”曹操认为荀彧的见解很正确,就坚定了同袁绍周旋到底的决心。他一面命令部队固守官渡,一面密切注视敌人动态,以便寻找有利时机,进行最后的决战。

袁绍手下有一个叫许攸的谋士,因为与袁绍不合便前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前来投靠,高兴得光着脚奔到大帐门口迎接,拍着手说:“子远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许攸见了曹操,开口就问道:“袁绍军势很盛,你打算怎样对付他,目前还有多少军粮?”曹操说:“可以维持一年。”许攸微微一笑说:“没有那么多吧?”曹操连忙改口说:“半年还行。”许攸直截了当地说:“你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不说实话呢?”曹操这才对许攸说:“其实军粮只够维持一个月了。你看该怎么办呢?”许攸这才把袁绍屯粮地乌巢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曹操,并且说:“守将淳于琼是个骄傲自大的人。他饮酒无度,防备不严,如果你用轻骑兵突袭乌巢,烧毁屯粮,袁军便不攻自破了。”曹操拉住许攸的手,高兴地说:“你说的情况太重要了。”

当晚,曹操就布置荀彧、曹洪等留守大营,自己带着乐进、张辽及五千名轻骑兵连夜出发。为了蒙蔽敌人,曹操叫部队打着袁军的旗帜,从小路急速向乌巢进发。战马的嘴都被扎起来,不让发出一点声音,每个兵士都随身带了硫黄[2]、硝烟等引火物,准备到时放火。

半路上,突然遇到了袁绍的哨兵,盘问道:“你们从哪里来?”曹操的兵士回答:“袁绍怕曹操来袭击乌巢粮仓,派我们去增援。”哨兵一看,果然打的是“袁”字旗帜,便信以为真,让曹军顺利通过。乌巢的袁绍守军,因为前段时间运送粮草,长途奔波,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接连几夜防守,也不见有丝毫动静,所以就放松戒备,躲起来呼呼大睡。曹操和将士在天亮之前就已经混进乌巢,五千人四处分散,有的把守住要道,有的将粮仓团团围住,放起火来。袁军的守军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只见粮仓周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顿时乱作一团。

此时,袁绍听说曹操偷袭乌巢粮仓,反而认为这是攻下官渡、歼灭曹军主力的最好时机,因此只派出少数骑兵去救援乌巢,自己则带大军去进攻官渡。曹军击溃了袁军的增援部队,攻下了袁军在乌巢的大营,杀死了守将淳于琼。接着,曹操率兵迅速回师官渡,跟留守在官渡的曹洪、荀彧配合,前后夹击袁绍。而袁军主将张郃见大势已去,就投降了曹操。袁军粮仓被烧,军心已经开始动摇,跟着又传来主将投降的消息,顿时就一盘散沙一样涣散了。曹操乘势领兵出击,袁军大败,袁绍只带着八百名亲兵逃回河北。

官渡一战,袁绍的主力全部被歼,从此一蹶不振,于公元二〇二年病死。袁绍率兵十万来取许昌,曹操只有三万士兵,力量对比悬殊。而曹操看到了袁绍致命的弱点—粮草重地乌巢无重兵把守。在战争中,粮草是基础中的基础,于是曹操采用釜底抽薪之计,火烧乌巢,断了袁绍的后路,从而使袁绍的十万大军士气涣散,一溃千里。

智慧小锦囊

加热水止沸,只可缓解片刻之沸,而且沸水温度太高,不能直接触碰,可是给水加热的柴草是可以接触的,抽去它才是解决水温太高的根本方法。因此,遇事要冷静分析,仔细观察,不要光顾着治标,缓解眼前之急,更要开动脑筋,寻求治本之术,从根本上一举解决问题。

[1] 【朝贺】朝觐庆贺。

[2] 【硫黄】即硫,一种非金属元素,可用以制火药、火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