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羽翼未丰时,懂得甘于让步

羽翼未丰时,懂得甘于让步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羽翼未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处之,不可四处张扬。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既要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李渊适时让步的原因。

羽翼未丰时,懂得甘于让步

过早地将自己的底牌亮出来,往往会在以后的交战中失败。羽翼未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处之,不可四处张扬。《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就是指君子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以失责借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他早有自己的盘算。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而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既要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退一步海阔天空,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其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www.xing528.com)

李渊让步的行为,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唆使之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呢!

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欲望有多强,那么,在忍耐时的克制就应有多强。在三种情况下应该暂且忍耐,第一种,敌人比自己强大;第二种,有利的时机尚未出现;第三种,自己尚未准备好。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李渊适时让步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善于等待时机、以弱胜强的智者不胜枚举。

东汉时期,有个叫苏不韦的人,其父亲钱增曾做过司隶校尉,被上司李皓泄私愤判了死刑。当时年仅18岁苏不韦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乡,浅浅的埋在地下,发誓为父报仇后再正式安葬。接着他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也改了名字,用家财招募刺客,伺机刺杀李皓。几年以后,李皓升迁大司农,其官署紧靠堆积军草的场地,苏不韦带领随从,暗中潜入场地中,夜挖地洞,白天躲藏起来,这样持续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把地洞打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从地道潜入李皓的卧室,不巧李皓去上厕所了,事情败露后,苏不韦将计就计把李皓气死。可见,苏不韦成功就在善于隐藏自己。

俗话说:“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是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准备,不如使人惊愕不已时出奇制胜。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取胜的障碍,特别是人为的障碍;二来可以造就惊人的心理效应,增加胜利后的影响力。古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认清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才是聪明能干的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事情没有必胜的把握时,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防备,不如使人惊愕不已而出奇制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