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轻时懂得这些道理,生活即刻改变

年轻时懂得这些道理,生活即刻改变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理2生活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年轻人的成长符合蘑菇定律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生活就像一杯茶,正符合著名的蘑菇定理,只有品过了苦涩,才能体会到甜的滋味。就像第一口茶,又苦又涩,但是咽下之后的余味,却是甜美的芬芳。

年轻时懂得这些道理,生活即刻改变

道理2 生活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年轻人的成长符合蘑菇定律

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注定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品味生活加给的苦涩。一个人,也许暂时会被苦难击倒在地,忍受生活的平庸和晦暗,但只要你顽强拼搏,奋力向前,就能战胜苦难,品味苦涩之后的幸福和甜美。

电脑行业刚出现的时候,一帮从事电脑程序研发的年轻人并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甚至被其他行业的人质疑他们的工作态度。于是,这些年轻的电脑程序员这样激励自己:要像蘑菇一样地生活。由此,他们提出了著名的蘑菇定律。

在蘑菇培育的过程中,小蘑菇通常都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被人关注。这点很像那些各行各业的“新人”。新人们常常会被置于不起眼的角落,打杂跑腿,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反而还会受到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甚至代人受过,处于自生自灭的过程中。当他默默无闻地工作一段时间后,只有表现出色才会被人关注,继而得到重用,否则,还得默默地“苦”下去。这就是蘑菇定律。

生活就像一杯茶,正符合著名的蘑菇定理,只有品过了苦涩,才能体会到甜的滋味。在成功之前,是必须要苦一阵子的,只有苦过,才能像小蘑菇一样,终究长成大蘑菇。

小刘原先是一名小区保安,后来进了一家服装公司。在此之前他其实对服装一窍不通,进了公司只是负责跑跑腿,送送货。小刘知道自己是新人,应该更努力才行,因此,只要是累活、重活他都包了,别人叫他去哪儿就去哪儿,没有一句怨言。

小刘在工作中非常注意学习,从对服装一无所知,到开始了解服装制作的流程,服装各个部位的叫法,还有辅料的用法,面料的采购地,等等。他把学到的东西都一一地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没事时就拿出来看一看,记一记,因为他想做公司里的业务员

小刘的想法被公司同事知道后,引来了一片质疑声,他们告诉小刘做业务没有那么简单,必须具备服装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经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过小刘并没有因此放弃,还是按着自己的想法默默地学习。他没事就看一些服装方面的书,了解各种面料、辅料的价格,为了自己的目标一点一滴地积累着。

半年之后,小刘接到了一个定做50件工衣的询价电话。在电话里,小刘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打消了对方的顾虑,顺利地拿下了这笔订单。虽然是个小单子,但是对小刘来说,却是走出了梦想的第一步。

于是,理所当然地,打杂的小刘被升为业务员。小刘更是有信心了,他暗暗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

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真的就像小蘑菇一样,因为没有经验阅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很难得到领导或者同事的青睐。这时,就要不断告诫自己,这是一个打磨的阶段,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不要幻想着轻轻松松就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特别是在初入职场时,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理位置,不要一下子就想做出多大的业绩,拿高薪,坐高位。在自己不受重视、打杂、跑腿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像小蘑菇一样躲在办公室不起眼的角落,甘于默默无闻地坐“冷板凳”。这是每一个新人必经的历程,也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罗曼·罗兰说:“痛苦像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不知苦痛,怎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痛苦就像一枚青青的橄榄,品尝后才知其甘甜,而这品尝需要勇气!”

年轻人是一朵朵小蘑菇,初尝人生的苦涩,滋味确实不好。但是如果我们为此焦虑不安,甚至怨天尤人,不仅于事无补,还会白白浪费生活赐予的这个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年轻人一定要学会从这种苦日子中汲取养分,争取早日长成大蘑菇。

冰心在《成功之花》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之前的日子没有鲜花和掌声,却经常伴随着痛苦和孤寂。

但是,只要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抛弃不放弃,默默在“苦日子”中付出努力,把自己这个小蘑菇的角色演好,那么,终有一天,阴霾会过去。就像第一口茶,又苦又涩,但是咽下之后的余味,却是甜美的芬芳。

阳光总在风雨后

人从一生下来就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小的时候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总是无忧无虑,也许最大的烦心事就是要选择是吃橘子味的糖果,还是吃柠檬味的饼干。儿童时代是最幸福的,没有任何的负担,也不必焦急地为未来费心。

然而,人不可能一直不长大。等到长大了,踏入了社会,就有了另一个新开端。年轻人看到的是完全不同于从前的世界,这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年轻人都怀揣着美丽的梦想,踏上了征途

前行的路上,风霜雨雪、艰难坎坷纷至沓来。就像再高的山峰也有峰顶,再深的山谷也有谷底,生命也一样有起有伏。没有人会永远一帆风顺,也没有人会永远受苦,风雨过后,阳光终会出现。

孟岩毕业于某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跟同学小芳建立了一个公关公司,跳进了商海。折腾了一个多月,营业执照终于下来了。谁知道就在这个时候,小芳因故退出,公司只能自己来做了。刚入商海就遭此变故,这令孟岩感到茫然失措。

那时候,孟岩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放弃,但是她又心有不甘,更不愿意服输低头。于是,她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哪怕自己是公司里唯一的员工,也要硬着头皮干下去。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一点客户资源,孟岩只能依靠电话号码本打电话推销自己,只要对方不拒绝,就立即约时间上门拜访,每天都累得半死。

就这样忙活了半个月后,孟岩终于被邀请参加某酒店公关销售计划的策划会。为了这份方案,她整整两天两夜没有睡觉,所有方案都是她用手写的,看着自己用五号字密密麻麻排了十页纸的策划,孟岩踌躇满志地参加了策划会。

可是,到了会上之后,她差点没好意思拿出自己的方案。别人的策划稿都厚厚实实的不说,包装还十分精美,彩色封面卡纸打印,还有专门的包装袋。而自己简简单单用订书机装订的方案,简直寒碜得要命。

在会上,孟岩也显得形单影只,别的几家公司都是好几个人来参加。会议结束后,孟岩寒酸地去挤公车,别的公司都是开着车一溜烟儿地跑了。孟岩感觉这单生意肯定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但是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于是她打了个电话给酒店老总,请求他对自己策划方案中比较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详谈,对方答应了。(www.xing528.com)

结果,这次孟岩竟然失约了。原因是天下大雨,出租车司机把她扔在半路上跑了。等她几经周折赶到酒店时,老总早就出去了。孟岩只好徘徊在酒店楼下,等老总回来,一直等到晚上八点多,就在孟岩疲倦得几乎坚持不住的时候,老总终于回来了。

那位老总看到孟岩头发、裤脚湿淋淋的样子,感到非常惊讶。他没想到孟岩这么晚了还在这里等他,他被对方这种精神感动了。于是,老总把孟岩叫到了办公室,当面看完方案,然后立即打电话叫来公关经理开会,要求大家一起完善方案。

讨论完之后,老总直接问她:“小孟,把你的合同拿出来,价格上给我打个九折怎么样?”

就这样,孟岩的公关公司开张以来终于拿到的第一笔生意,合同金额虽然只有一万多元,但是却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如今,孟岩已经身价千万,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正如孟岩的经历一样,阳光总在风雨后,所有的困难都有它的尽头,乌云过后天空一定会晴朗。对年轻人来讲,年轻时候的吃苦经历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只要你努力,痛苦的日子就一定会过去,你的前途就肯定很光明。正如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人生在给予一个人风雨洗礼的同时,更激发了他内心的一种力量。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的时候,正在监狱里,当时他困苦不堪,甚至没钱买纸。然而他依然谨守内心的梦想,发挥惊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写出了这部巨著。

年轻人初入社会,会遇到很多风雨,比如失恋的打击,经济的窘迫,不被上司重视的失落,等等,这些都是人生路上不可回避的障碍,但它们却不是不可逾越的。在风雨的洗礼中锻炼自己坚强的翅膀,正是雏鹰成长的必需。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很多人死在了明天晚上。”是的,人生是一次马拉松,过程是艰辛而痛苦的,胜利到达终点之后却是幸福而快乐的。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年轻人初出茅庐,更容易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在这些障碍面前,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成为一名勇士,要敢于跟困难斗争,只要认定了自己的目标,就应该锲而不舍、坚强地走下去。风雨兼程之后,你一定能看到阳光!

苦中作乐是一种大智慧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是苦的,在他的著作《论生存的痛苦和虚无》中这样说:“如果痛苦不是我们生活最接近和直接的目的,那我们的生存就是在这世上最违反目的的东西了。这是因为如果认为在这世上无处不在的、源自匮乏和困难——这些密不可分——的那些永无穷尽的痛苦没有任何目的,纯粹只是意外,那这一假设就是荒谬的。我们对痛苦的敏感几乎是无限的,但对享乐的感觉则相当有限。虽然每一个别的不幸似乎是例外情形,但在总体上,不幸却是规律中的惯常情形。”

假如说生活是苦的,那么苦的人生和生活中,就没有快乐可言了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痛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快乐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品尝过茶或咖啡,它们是苦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爱喝呢?其实,假如世间只有快乐,那快乐的意义也就不大了,正因为生活中有苦,才更能体现出甜的意义。年轻人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的苦,因为苦中也有乐趣,也有好滋味。

藏学家邓锐龄曾说:“《论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做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不管别人懂不懂自己,按照正确的道路慢慢地、扎实地一步步走,求得心安适意,就行了。在走的过程中,要高兴点,快乐点,当然也要吃苦,但苦尽甘来,要学会苦中作乐。”

李妍卓在一家石化公司工作,每个月都有几天得做一件很枯燥的工作,那就是填写一份有关石油销售的报表。填报表是最简单却也是最没意思的工作了,很少有人喜欢做这个,李妍卓也不例外。

但是,这是自己的工作,与其愁眉苦脸地应付工作,何不快快乐乐地完成它呢?于是,李妍卓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跟自己竞赛。她是这样做的:每天早上的时候,先标记出需要填的报表,然后尽量让自己在下午超出这些数量,然后第二天再想办法超出前一天的工作量。

结果,用了这种方法之后,她再也没感到工作的枯燥,因为她的精力放在了不断超越自己上面。很快,她打字的速度快了很多,成了同事中的佼佼者,并且保持了一种极高的工作积极性,也没了通常容易产生的工作疲劳。为此,她还得到了上司的夸奖和赞美,这样,枯燥的工作反而给她带来了不少乐趣。

跟李妍卓年龄相仿的贾丽是一名打字员,她的工作是为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打信件,时常会因工作量大而忙得找不到北。她以前是不喜欢她的工作的,现在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她的方法是:“假装”喜欢自己的工作。

想到这个办法的起因是这样的:一天,一个部门的主管让贾丽把一封很长的信重新打一遍,贾丽却认为,这封信只要改一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重打。但是那位主管坚持要她重打,贾丽虽然非常生气,但还是接过来重打了。

在重打这封信的时候,贾丽冷静下来想了想,自己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该做好,而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推脱逃避。而且,老板支付给自己的薪水也就是要自己做好这份工作。这样一想,她心里好受多了。于是,她就下决心,哪怕不喜欢这份工作,也要假装喜欢它的样子。

结果,贾丽发现,“假装”喜欢自己的工作还真是一个妙招,想着自己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工作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现在,她不需要加班,就能很轻松地把以前总做不完的工作做好。这种转变,领导和同事都非常喜欢,结果他们的态度又影响了贾丽,贾丽真的感觉到了这份工作的快乐。

其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快乐,工作上的喜欢与不喜欢,很多时候往往就像年轻人如火的感情,爱与不爱只在一念之间。上面例子中的两个女孩,都是从原来讨厌自己的工作开始,仅仅是改变了想法,就把枯燥痛苦的事情变得快乐而高效。工作并没有任何改变,改变的只是她们的心态。也就是说,苦与乐,不过是心态决定的。

苦中作乐是一种大智慧,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在革命困难时期,井冈山的战士爱唱的一首歌中有“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词,当时有这两样东西吃就已经是好的了。红米饭没有时,南瓜成了主食。到南瓜也供应不上时,还要掺着野菜吃。没有油又没有盐的南瓜野菜汤,是很难下咽的。而最困难的时候,连这样的伙食,一天也只能吃一两顿。但是,战士们仍然乐观地训练战斗。

杰西卡·普莱斯·琼斯是英国一家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从事咨询和辅导工作多年。她对3000名员工进行了长达5年的深入研究,然后出版了一本书《快乐工作:充分利用心理资本获得成功》。

在这本书中,普莱斯·琼斯表示:“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层面来说,快乐工作都非常重要。如果你工作时真正觉得快乐,你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会提升1.8倍,精力也会增加1.8倍,比起你那些最不开心的同事,你的工作效率起码将高出一半。”

其实,不仅仅在工作上如此,人生中的各种历练同样是这样的,正如品茶或喝咖啡一样,人生中的苦味,往往也能够让我们生出无上的快乐。苦中作乐是一种智慧、一种心态,在苦味之余,自己制造出淡淡的甘甜与清香,岂不快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