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的重要性

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1]诗歌中的诸多意象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境、气氛、境界或情调,就是意境。这些意象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本诗雄浑开阔的意境,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大领袖异乎常人的眼界与气度,能留意常人所留意不到的大气象,这也是他开创一代伟业的基础。

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的重要性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也提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意象是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和审美都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意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意”即主观的心意、情思,“象”即客观的形象、物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1]诗歌中的诸多意象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境、气氛、境界或情调,就是意境。在普通读者心目中,现代诗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语文教师的脑海里,却要有意象与意象的组合,因为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值得提示学生的是,诗人把特定的情感赋予特定的事物,久而久之,这些事物就作为固定的“意象”被确定下来,代表特定的情感。这些意象往往带有较强的可辨识性,比如枯叶秋风往往代表着悲伤,春草春阳往往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意象呢?

选取意象,应该遵循“由意取象”的原则,这个过程大致是:结合背景,细读文本,确定文意,再寻找诗中的哪些事物是与文意相符合的。(www.xing528.com)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文本的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虽然词作中没有直接写出人来,但一个“独”字,把一个孤高而伟大的人物突显出来,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多么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啊!

而从“粪土当年万户侯”“浪遏飞舟”等具有强烈对抗色彩的词语,以及那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中包蕴着的“我主沉浮”的潜台词,结合作者即将领导农民运动的背景,可以得知,这首词展现了作者的壮志雄心,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感,所以那些壮阔博大、生机勃勃、自由舒展、竞相向上的事物,就是这首诗的意象。沿着这个思路去找,就可以发现“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长空”“鱼”“浅底”“万类”“苍茫大地”等意象。这些意象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本诗雄浑开阔的意境,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大领袖异乎常人的眼界与气度,能留意常人所留意不到的大气象,这也是他开创一代伟业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