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鸟》教学评价:情悟理 让阅读更有意义

《鸟》教学评价:情悟理 让阅读更有意义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第五届“中语杯”教学展示活动中,邱俊老师执教的散文《鸟》获得初中组一等奖。在“读在移情处”环节里,教师主要是让学生探究、质疑。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我爱鸟’,‘却不忍看’,这样矛盾的心情背后,是否另有深意?《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邱俊.《鸟》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7:68-70.[2]刘宇新.读出情悟出理——《鸟》教学评价[J].中学语文教学.2017:70-71.

《鸟》教学评价:情悟理 让阅读更有意义

在第五届“中语杯”教学展示活动中,邱俊老师执教的散文《鸟》获得初中组一等奖。通过阅读教案和回忆当时上课的情形,可以说,邱老师获奖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让学生读出了文章中的“情”,体会到了文章中的“理”。

在《鸟》这篇文章里,既有“我爱鸟”的情感吐露,又有“我不忍看”的内心表白。基于文章内容和预习要求,邱老师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定位在摸清“情”的脉络,探寻“情”的思考,这就紧紧扣住了学习《鸟》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并且确定了由“情”入“理”的教学设计。

邱老师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是“四读”,即“读在深情处”“读在隐情处”“读在移情处”“读在真情处”。其中,“读在深情处”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充满情感的语句,读出美感。教师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默读,并思考“你觉得每个段落里哪个句子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的深情”。学生找到:“我爱鸟”“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在学生体会出这些句子所表达的作者对鸟的情感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对鸟是开门见山的爱,为何后面又有这些“悲苦”“伤感”,以至于“不忍看”,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这就将教学引入了“读在隐情处”的环节。

在“读在隐情处”环节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比较阅读(参见设计中的三组原文与改文之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作者不但写出了鸟的形体之美,而且写出了鸟的俊俏之美、跳荡轻灵之美和静动迷人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在作者深切的爱鸟情结中所蕴含的别样感受,即为囚在笼里的鸟而苦,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鸟而哀。这就为学生从作者对鸟的“喜爱”和“不忍看”中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做好了准备,使得教学顺利进入到下一个“读在移情处”的环节。

在“读在移情处”环节里,教师主要是让学生探究、质疑。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我爱鸟’,‘却不忍看’,这样矛盾的心情背后,是否另有深意?《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启发学生主动质疑:“文中有没有触动你思考却很难理解的句子?”这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例如,有的学生找到了“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这句话。经过讨论、探究,学生发现,作者所悲哀的不仅仅是鸟的境遇,而是从对鸟的悲哀联想到垃圾堆上的短裙褴褛臃肿的人。由此一来,作者的情感就由悲“鸟”转向悲“人”了。面对人的生存境遇,作者才有了对于鸟的悲“也就不暇令人哀了”的慨叹。这就道出了作者所要“移”的情,就是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就是在提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最后一个“读”的环节是“读在真情处”。在这里,教师适时引用了作者自己说过的一段话(参见设计),教师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引导学生于情于理去体会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www.xing528.com)

邱老师的这节课由“情”入手,披文入“理”,既让学生在自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又让学生在比较阅读和质疑探究中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整节课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铺垫引导得心应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如果求完美,可以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语言方面再做设计。例如,课上教师布置的两个作业都只侧重语言练习。一是“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学生恐怕难以从本文的语言学习中获得写“宣传标语”的启示。二是“仿照课文,用两三句话写你熟悉的动物,或外形、或动作、或声音等”,这个练习倒是扣住了文本,但是,由于仿写的要求不够明确,恐怕也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

[1]邱俊.《鸟》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7(2):68-70.

[2]刘宇新.读出情悟出理——《鸟》教学评价[J].中学语文教学.2017(2):70-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