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内容设计中的篇章层面

教学内容设计中的篇章层面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创作缘由的介绍对于戏剧这种文体来讲,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多是有一个故事原型或是有所取材的。读关汉卿的作品,一定要和这个浓郁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情节就是叙事作品中的“故事”,经过作者的加工创作而来。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通常称为戏剧冲突。《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

教学内容设计中的篇章层面

(一)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创作缘由的介绍

对于戏剧这种文体来讲,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多是有一个故事原型或是有所取材的。但是作者绝不会局限于这个材料之中,一定会结合所处的时代赋予它新的、更深广的现实意义。我们带领学生学习,首先要对原型、故事背景、作者创作缘由有所了解,这对于理解主题和进一步体会作者灌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倾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学习《窦娥冤》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关汉卿,了解他所生活元朝社会现实。作为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知识分子,关汉卿处在思想改革的前沿,加上自己丰厚的底蕴。所以,他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意义的作品,在作品中批判了元朝腐朽的民族统治,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再现了农民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读关汉卿的作品,一定要和这个浓郁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看到的故事虽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深刻地刻画了那个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二)结构及剧情

学习戏剧,了解结构及剧情是非常必要的。戏剧的结构是指剧本题材的处理、组织和设置安排。一般包括对事件的处理,如分幕分场;人物关系及人物行动发展的合理安排;总体的布局:三段(起始、中段、结尾)、四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段(开端、上升、高潮、下落、结局)等相关的信息都应该在讲课之初帮着学生理清。

亚里士多德把戏剧分为六个部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唱段。他认为情节是最重要的。情节就是叙事作品中的“故事”,经过作者的加工创作而来。它由显在部分和潜在部分组成。一般戏剧作品都为节选,需要教师将剧情向学生做介绍,讲清缘起以及后续的结局等相关信息,以利于学生将剧情串联起来,进而从总体上感知课本所选的部分在整个剧作中的位置以及前因后果。

哈姆雷特》共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即全剧的结尾部分,主要情节是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如果教师只是带着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学生一定会云里雾里而摸不着头脑,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把未选入课本中的相关信息补充完整,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www.xing528.com)

如果学生从长篇节选即单独的一幕剧情中很难领略情节的发展和行文脉络的走向,语文教师在讲授戏剧节选时就应该从课文的情节入手,以串联出全剧的情节发展为手段进行讲解,这是避免一斑窥豹的有效手段。

(三)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主要指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且既可以是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可以是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通常称为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核心,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戏剧冲突有发生、发展、激化、转化的过程。

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四)主题及社会意义

在这一点上戏剧和小说是相同的,作者设置场景和环境,通过情节、人物、冲突等,最终所要表现的是一定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比如,《枣儿》通过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是,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往深层思考,这对老少深情,所传达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和人的情感动荡。人生在不断地前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古老的传统在失落,人的精神家园在失落。迷茫中的清醒,困惑中的企盼,在对往昔的眷念中去呼唤未来。如此深广而多面的主题,融于看似简单的剧情之中,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去深挖、细品、思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