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诗词谚语的应用方法

提升诗词谚语的应用方法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此外,淮河南北的土壤不同也是造成橘树果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综上,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珍爱自然、善待生命,渗透人地协调观念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升诗词谚语的应用方法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1°。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说明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差较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首先,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后寒”。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刘向《晏子使楚》)——以上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外,淮河南北的土壤不同也是造成橘树果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要求我们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因地制宜。(www.xing528.com)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所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于是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总之,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古老成语中,我们早已知道地理学科的博大内涵,确实地理学科交叉了语文、历史数学等科目,单就地理与语文中的诗歌联系而论很多诗歌就包含丰富的地理要素,因此“我的诗歌地理”路还很长,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用诗歌去描述地理,还要用地理去新解诗歌。

当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多种途径。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介绍圭表日晷等古代天文仪器,让学生看看古代科学家是如何利用日影来确定方向和节气的;在学习自然地理时,可通过古诗文、谚语等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理解,如学习暖锋天气时,引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场春雨一场暖”等诗词;在学习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诗句;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通过古人的游记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并利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综上,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珍爱自然、善待生命,渗透人地协调观念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品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理奥秘,传承传统文化。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