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学者对科技园区分类和命名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科技园区分类和命名的研究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家栋、柯星在《法国工业园区的概况和启示》[48]一文中认为,法国的科技工业园区包含三种类型,分别是斥资新建的科技城、优化完善的科技工业园区以及较小地域内支持成果转化的孵化器。阎兆万等认为,经济园区的范畴最大,科技园区与其他各类开发区处于同等的子集地位。最近,郑方艳认为,科学园、科学城、高新技术区、技术城、高新技术带等高技术集聚区虽稍有区别,但都是高新科技园区的一种。

国内学者对科技园区分类和命名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邵翘祥在《论科学城的兴起》[47]一文中,把“以知识、技术、人才高度密集和科研、教育、生产相互紧密合作与密切合作为特点的人类活动新区”统称为科学城。硅谷、北卡三角研究园、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等都被他划入科学城的范围。刘家栋、柯星在《法国工业园区的概况和启示》[48]一文中认为,法国的科技工业园区包含三种类型,分别是斥资新建的科技城、优化完善的科技工业园区以及较小地域内支持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进入90年代,吕华在《国外发展科学城的经验对北京城市建设的启迪》[49]一文中,认为科技工业园区是科学城的城市雏形,即二者处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1996年,陈益升等在《国际科学城(园)综述》[50]中,认为除“科学城”名称外,还有许多“研究园”“科学园”“技术城”,在某些特征方面与“科学城”颇为类似或接近,将其称之为“类科学城”或“准科学城”。如美国的北卡三角研究园、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九州技术城等。从这个角度看,陈益升等人认为“科学城”的名称不能全部代表科技园区,因此有一个相对模糊的统称——科学城(园)。同年,陈益升在《世界高技术园区的历史发展图景》[51]一文中,又使用了“高技术园区”的名称。1998年,马名驹在《科技园区——参与当代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有效方式》[52]一文中介绍第十四届世界科学技术园会议时,使用了“科学技术园区”“科学园区”“科技园区”等不同的说法。(www.xing528.com)

21世纪以来,高晓戌在《当代高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53]一文中,认为科技园区不同于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更新的载体表现形式。张艳在《国家经开区与高新区的政策渊源及反思》[54]一文中,认为高新区在政策原型上是“科技园区”。而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其“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原型上来看,不应归入科技园区的范围。还有研究认为:“高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大学研究园’,在其他英语国家叫‘科学园’,在日本叫‘科学城’,我国则一般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5]阎兆万、王爱华、展宝卫等在《经济园区发展论》中提出了“经济园区”的概念,并将硅谷、筑波等一批公认的科技园区归入到了经济园区的范畴。同时提出,在我国,经济园区的范围广泛,“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以及诸多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集合”[56]。阎兆万等认为,经济园区的范畴最大,科技园区与其他各类开发区处于同等的子集地位。最近,郑方艳认为,科学园、科学城、高新技术区、技术城、高新技术带等高技术集聚区虽稍有区别,但都是高新科技园区的一种。[57]关于国外科技园区的名称和叫法,杜跃平曾有一个概括:美国称为“大学研究园”(University Related Research Park)或“研究园”(Research Park),英国称为“科学公园”(Science Park)或“技术园”(Technology Park),意大利、法国称为“科学城”(Science City),韩国称为“高科技工业园”(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德国称为“技术生产区”(Technology Fabric),[58]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