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文化生成中的互联网思维及时代缺憾

当代文化生成中的互联网思维及时代缺憾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战略、世界观和文化。当代文化生成与传播中的“互联网+”升级换代,确实为受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立体、廉价的接收方式,在文化普及方面居功至伟,但是,它也在文化提高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伦理虚无主义和审美的粗鄙化更是普遍存在的。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化,要观察其中自认为重要的东西。

当代文化生成中的互联网思维及时代缺憾

当今时代不愧是个“加速度”的时代,人们还没搞清楚互联网的时候,移动互联就来了,还没搞清楚移动互联的时候,大数据就来了。近些年,“大数据”这个词不断涌入大众的耳中,面对大数据,许多人都一头雾水。它貌似有着高不可攀的地位,却早已无声无息地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迎面而来的全面量化的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一词的重点已经不仅在于数据规模的定义,它更代表着媒体信息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代表着爆炸性的数据信息给传统的计算技术和媒体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挑战和困难,代表着大数据处理所需新的技术和方法,也代表着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对各行各业所带来的新发明、新服务、新机遇以及相应的新迷惑、新困境、新挑战。

的确,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世界,同样也在深刻改变中国。不仅中国经济被深度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受到深度改变。8亿多网民的庞大群体,意味着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更大,所能创造的潜力、所可以拓展的空间更大。今天,谁先深度建树“互联网思维”,谁就可能赢得先机,在新一轮经济腾飞和文化兴盛中创造传奇。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战略、世界观和文化。即使今天没有大体量的数据,还是可以尽可能自觉、客观、全面地测量世界,为未来的大数据实践做准备。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广和树立数据文化,一切用数据说话,而不是用大概、差不多或者是人云亦云,或者是用现成的结论去做出判断,脱离了当前的判断。大数据行业天生就具备性感的基因——海量数据拥有无限再生能力,只要有一万种碰撞方式,就能摩擦出一万种火花;数据能够颠覆传统样本分析,无限接近于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不像传统产业般需要深厚的时间积淀,也绝非互联网商业模式泡沫般的昙花一现。数据的价值并非静止状态的数据聚合,数据碰撞与摩擦才能释放内在价值。政府价值的释放,应该是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以“预警、预测、决策、智能”的大数据思维,在内部对散乱的、无序的数据进行有机关联,产生融合、裂变,以此演化出颠覆式的分析逻辑,从而对落后的社会公共治理和传统行业进行重塑。

大数据即将全面进入2.0时代,其应用从简单的反馈式变为互动式,基于消费者以往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在数据标签化、分类化、集成化基础上进行分析,结合趋势规律,捕捉消费者下一步的文化产品需求(潜在消费),是未来大数据发展的方向。“互联网+”时代的精准化营销需要效果的可视化、数据化、即时化,依托大数据,可以从用户性别、年龄、职业、关系定向、社交定向等多维度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和预测。同时应注重用户的参与度及互动性,保持用户的互动黏性和忠诚度,通过对用户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应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传播内容和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信息,从而实现有效的、精准化的文化产品供给,提升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人们在传统的文化载体中仅仅充当文化内容的“解码者”角色,e时代网络技术的支持,让拥有互联网载体的人们也成了文化内容的“编码者”,参与文化内容的制造、加工以及传播。文化地位的转变,增加了文化主体的自我认同感。一方面,从网络技术的发展看,Web 2.0技术使受众发布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每个人都成了一个中心,信源的平民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从传播模式来看,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具有选择、接受及传播信息的主动性。互联网的互动性质和低门槛进入让文化活动的单向传播在网络时代实现了即时的互动、多向传播。微博、博客、优酷、土豆电子软件等平台让大学生可以随时发布照片、日志、音频、视频,他们不再单一地从书本上间接地、抽象地获取真、善、美的经验,而是可以从集视觉、听觉、交互性于一身的数字媒体中感知、体验、扩展真、善、美的世界。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义,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当代文化生成与传播中的“互联网+”升级换代,确实为受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立体、廉价的接收方式,在文化普及方面居功至伟,但是,它也在文化提高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伦理虚无主义和审美的粗鄙化更是普遍存在的。(www.xing528.com)

从原理上说,“互联网+”时代更是一个创意为王的时代,创意是人本价值导向的创新,以异质性、差异性、个性等尺度为标准。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会进一步催生文化供给的垂直化,互联网会进一步去中心化、去平台化,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走向融合,释放并激发创意动能。因为创意能够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所以会成为实现差异化供给的驱动力,从而吸引更多边缘创意者的注意。随着互联网社群化的深化,会产生更多小而美的创意集群,IP的价值会进一步细分和垂直,因为互联网的社群经济本身就是创意共享。随着社群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消费多元化需求,创意会更加个性化、交互化,通过连接社群、细分受众,“互动出”文化产品,产生创意经济效益。此外,还能够依托社群的传播力为文化消费提供“自来水”式推广,从而获得有效的创意传播及转化价值。显然,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用户数量日益增多、网络连接速度日益加快,文化产品的融合现象日益明显,文学动漫影视、游戏、音乐等形式不再孤立发展,而是更加协同、更有效率。但是,毋庸讳言,其文化内容的深度却越来越浅。互联网所形成的快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众审美的提升,影响文化的创造力想象力。简言之,“互联网+”文化最终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不能界定为亚文化;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应该具有对低俗文化的批判精神,也应该有主流文化的引导能力。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化,要观察其中自认为重要的东西。在一个有美学素养的时代,关注绘画的艺术语言的变化,也关注绘画背后艺术家的自我精神的投射,更关注绘画的逸、神、妙、能的境界。走进新时代,必须强调文化要化人而不是化钱,艺术要养心而不光是养眼,鉴赏要引导而不是迎合。两个世纪前托克维尔的著名发问:为什么当文明扩展时,杰出的个体反而减少了?为什么当知识变得每个人都能获得时,天才反而再难见到?为什么当不存在较低等级时,较高等级也不复存在了?其原因固然与物质、技术有关,但更在于人避却思考、耽溺安乐的自甘平庸与自我放逐,在于擅自利用物质技术造成的心智的慵懒与怠惰。在这种慵懒与怠惰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说到底,现代文化的悲剧症结是一种思考的悲剧。本来知识是供人思想、讨论、考虑,以纳入生活的经验当中的,而今,思考到处都在堕落,即使在人文文化中磨坊也是在空转的,已经不能从科学文化中撷取材料来进行思考了;沟通已经变得非常少见,即使在哲学和科学之间的沟通也已经很少。由于获取专门的科学知识很困难,所以人文文化已经起不到对世上人的知识进行反省的作用。而在科学文化中,知识在无名的数据库中积累,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多,也有可能剥夺人对知识的掌握,使人担心会在知识的积累中出现新的愚昧。因此,重视大数据分析并不意味着放弃对观念和思想的执着追求,人文文化的特长在于反省,新时代的文化经典必须搭建起人文与科技沟通的桥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