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饮酒礼:传承尊老养老的传统,形成良好风教

乡饮酒礼:传承尊老养老的传统,形成良好风教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们虽然是州、党行政长官主持的饮酒礼,但州、党同为乡的属地,所以也称为乡饮酒礼。中国自古有尊老、养老的传统。豆内所盛,是奉养老人的食物。乡饮酒礼正是要提倡尊老的风气。意思是说,参加了乡饮酒礼,人们就会懂得尊长养老的道理,回去之后就会有孝悌的行动。人们在家里懂得孝悌,出外懂得尊长养老,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教。例如,宾主入门后,彼此三揖、三让才登堂,这是君子交往时“尊让”的原则。

乡饮酒礼:传承尊老养老的传统,形成良好风教

唐代学者孔颖达礼记正义》认为,周代的乡饮酒礼并非只有三年大比、宾兴贤能的一类,还有另一种类型的饮酒礼,如州长在每年春、秋举行射礼之前而举行的饮酒礼;又如党正在每年十二月大蜡祭时在党中举行的饮酒礼。它们虽然是州、党行政长官主持的饮酒礼,但州、党同为乡的属地,所以也称为乡饮酒礼。

两类乡饮酒礼的仪节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上面提到的乡饮酒礼的宗旨是宾兴贤能,所以宾、介、众宾之长都是根据德行道义选定的青年后学;后一类乡饮酒礼不然,其主旨是序正齿位,提倡尊老养老风气,所以宾、介、众宾之长都由老迈年高者担任,其余的老人为众宾。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在堂上就座。正宾以下的老者,依次排在正宾的右侧(西侧)面朝南而坐,如果人数比较多,可以折而往南坐,面朝东。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可以坐着饮酒,五十岁的只能在堂下面朝北而立,听凭差遣。《礼记·乡饮酒义》说“所以明尊长也”,是为了倡导尊敬长者的风气。

中国自古有尊老、养老的传统。所谓“养老”,是用酒食招待老人的礼仪。年龄越大,身体越差,《礼记·王制》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人到五十岁就开始衰老;到六十岁,不吃肉食就觉得没吃饱;到七十岁,不穿丝帛就觉得不暖和;到八十岁,没有人伴睡就觉得不暖和;到九十岁,即使有人伴睡也不觉得暖和了。因此,《礼记·王制》说,必须在饮食上对老人有所优礼,五十岁的人可以吃细粮,六十岁的人有严格预备的肉食,七十岁的人每餐应该有两个好菜,八十岁的人应该常吃美食,九十岁的人饮食都在寝室,偶尔外出,侍从应该携带酒浆以应不时之需。

老人在生活上还可以享受各种优待。《礼记·王制》说,七十岁的官员朝见国君后就可以告退,不必等到朝仪结束;八十岁的致仕官员,天子每月派人去存问;九十岁的致仕官员,天子每天派人馈赠食品。人到了五十岁就可以不服力役,六十岁就可以不服兵役,七十岁就可以不参加应酬宾客的活动,八十岁连斋戒、丧礼都可以不参加。

除了特殊的照顾之外,老人必须得到国家的关心。《礼记·王制》记载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养老制度,四代养老礼的名称:“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一代比一代复杂和完善。四代的养老机构是:“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上庠、东序、右学、东胶,是国学,也是国家款待退休的卿大夫的地方;下庠、西序、左学、虞庠是小学,是款待退休的士和年老的平民的场所。

通过对《礼记·王制》的了解,我们就不难明白乡饮酒礼序正齿位的礼仪了。乡饮酒礼中除了六十者坐、五十者立的规定之外,还按照年龄的高低配设不等的豆数:六十岁者三豆,七十岁者四豆,八十岁者五豆,九十岁者六豆。豆内所盛,是奉养老人的食物。豆(上古对盛放食物的礼器的称呼)数不同,则所受到的奉养也不同,《乡饮酒义》说“所以明养老也”。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在朝序爵,在乡序齿”。朝廷中以官爵大小为序,而民间不然,是以年齿为序,少不越长。乡饮酒礼正是要提倡尊老的风气。

乡饮图

《乡饮酒义》说:“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意思是说,参加了乡饮酒礼,人们就会懂得尊长养老的道理,回去之后就会有孝悌的行动。人们在家里懂得孝悌,出外懂得尊长养老,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教。有了良好的社会风教,国家就安定了。儒家倡导伦理思想,而伦理思想的基础是孝悌。儒家提倡孝悌,不是用空洞的说教,而是“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

两类乡饮酒礼的仪节,我们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它究竟蕴含了怎样的礼仪呢?下面我们来回顾和分析主要仪节的内涵。

举行乡饮酒礼之日,主人只到宾和介家中迎接,而众宾则自行跟从宾来乡学;宾、介等到达庠门之外时,主人与他们行拜礼,对众宾只是拱手致意,这是因为他们的德行道义有高下之别,需要体现出其中“贵贱之义”。(www.xing528.com)

主人与宾入门后,每逢拐弯处都要作揖,经过三次作揖来到各自的台阶前,又经过三次作揖谦让才上堂。上堂之后,彼此又有拜至、献酬等复杂的礼节。而主人与介饮酒的礼节就有所省略,主人与众宾饮酒的过程就更为简单。可见,对于德行道义高者礼数要隆,对于德行道义低者礼数要杀减,这是制礼者所要表明的“隆杀之义”。

乐宾时,堂上的乐工用瑟伴奏,演唱三首诗歌,唱毕,主人向他们献酒。接着,堂下的乐工吹奏三首诗歌,奏毕,主人向他们献酒;接着,堂上、堂下的乐工轮流交替,各演奏三首诗歌;最后,堂上、堂下合奏三套诗歌。正歌演奏结束,场上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在旅酬开始前,先立司正监酒,以防止有人醉后失态,流于放肆,这就叫“和乐而不流”。

旅酬时,先是宾酬主人,然后是主人酬介,接着是介酬众宾,再往下则按照年龄的大小,依次而酬,一直到“沃洗者”,也就是协助宾主洗手洗爵的人。可见,乡饮酒礼能做到“弟长而无遗”,惠及于在场的每一个人。

旅酬之后,虽说是“无算爵”,但君子懂得“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的道理,早晨不会影响上朝,晚上不会影响夜间要处理的事务。所以,宾告辞出门,主人拜送,依然礼节秩然。可见,乡饮酒礼能做到“安燕而不乱”。

所以,《乡饮酒义》说:“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是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整个乡饮酒礼,宾客的尊卑分明;礼数的高低有别;一乡之人快乐而不放肆;无论长幼都得到惠泽,没有人被遗忘;安乐而有秩序。做到这五条,就足以正身安国。能做到正身安国,天下也就安定了。

此外,乡饮酒礼还处处体现出君子之交的原则。例如,宾主入门后,彼此三揖、三让才登堂,这是君子交往时“尊让”的原则。主人献酒用的爵,尽管事先已经洗过,但在献酒前还要再次下堂洗涤;斟酒之前又要专门下堂洗手,这是君子相交时“洁净”的原则。献酒时,宾主之间又有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等仪节,这是君子相交时“恭敬”的原则。《乡饮酒义》说:“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彼此懂得尊让,就不会争斗;懂得用洁和敬的态度与人相交,就不会怠慢他人。不与人争斗,不怠慢他人,就能远离斗辨,与暴乱无缘。

乡饮酒礼名为饮酒,其实旨在教化,这往往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地方表现出来。例如,宾在食前祭祀之后尝酒,一定要移到座席的末端,而不敢在座席的正中进行,因为座席的正中之位是为行礼而设的,而不是为饮食而设的。因此,在席末啐酒,含有“贵礼而贱财”的意思。宾的移席有示范的意义, 意在使“民作敬让而不争”。

唐代开成石经《礼记·乡饮酒义》部分

《乡饮酒义》还说,宾主以仁义相接,堂上的俎豆有一定之数,就是“圣”。以圣为基础,持之以敬,就是“礼”。用礼来体现长幼之道,就是“德”。所谓德,就是得于自身。研究德行道义,就是要使自己在身心上有所得,所以,圣人努力践行这种隐含仁义道德的宾主之礼。

儒家的教化之道,主要在于尊贤和养老。尊贤是治国之本,养老是安邦之本,而乡饮酒礼兼有尊贤和养老两义,孔子如此重视它,不正是在情理之中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