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想死人的抢购风

想死人的抢购风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抢购,这是大众对付通胀的唯一手段。 但是它犯了一个舆论导向土的错误。 抢购风也未在全国蔓延。 顿时,哈尔滨人掀起了一股购买旋风。 而到今年,已突破了5万亿人民币。 据人行最近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体制改革的强烈信号,使得人们“应付将来意外情况”的储蓄动机已占第一位。

想死人的抢购风

   1988年,你还记得它吗?

   也许,有人还把1988年看作“灾难”的起点,把它看成一次大膨胀,责怪它飞涨的物价,它过头的基建投资和过快的增长速度,谴责它搅乱了秩序、破坏了稳定。

   社会学家说,如果没有1988年,那么也就不会有治理整顿——

   白白耽误三年的发展。

   经济学家说,统计数据告诉我们,1988年没有那么恐怖,是人为地虚张了声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实际增长了4.2%,是1983年之后平均增长率最低的一年。

   可众多的老百姓,至今想起那个1988年,却把它看做是一暮羞涩的喜剧——

   为什么傻呼呼地去抢购呢!

   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夏天到来,报纸公布了物价改革的消息,涨价的商品的范围极其有限,无非是名烟名酒之类的……

   人们第一次听到“价格改革”,这个字眼,听到“长痛不如短痛”的说法,未免有些害怕。

   我们的躯体的承受力在整个人类世界是无可比拟的,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1988年的夏天,我们却表现了心理的脆弱。

   人们惊惶失措,仿佛浩劫的洪水即将到来,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真的要为诺亚方舟储备用品吗?

   人们冒着烈日,费力抢购了一堆堆无用的东西:盐——用麻袋扛;酱油,用大水缸盛;火柴——堆满了大衣柜……直到用尽最后一个钢崩儿,才罢手。

   从供销社到百货大楼,全都轻松无比,连积压、滞销商品都一抢而空了。

   抢购,这是大众对付通胀的唯一手段。

   1988年有没有错误?教导一个过去的年月,实在有些狂妄。为了避免狂妄的嫌疑,首先声明,我们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所以我们说:实践证明。

   实践证明:1988年走到物价改革这道关。这没有错,这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但是它犯了一个舆论导向土的错误。

   本来,这是一件闯关夺隘的冒险行动,越隐蔽越好,然而由于1988年过低地估计了人们的经济承受力,过高地估计了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在行动之前,它虚张声势,大喊大叫,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使人弄明白物价改革的伟大意义 (也许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反而人为地在社会心理上造成了一种恐怖。

   相比之下,1989年和1990年,还有1991年它们就十分聪明,悄无声息地让该涨的涨上;同时借助市场疲软的掩护,削价甩卖那些陈旧、过旧的积压品。几乎没有人埋怨过这3年的物价,虽然物价上涨并没有停止过。

   抢购风也未在全国蔓延。

   也许是为了考验人们的心理承受力,1991年底, “通胀”在哈尔滨散布了一个消息:1992年工资长一倍,物价翻一番。(www.xing528.com)

   顿时,哈尔滨人掀起了一股购买旋风。秋林公司,销售额总计2亿多元,是上年同期的2.6倍。长期滞销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毛毯、毛线等商品的销售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好几倍。经营黄金首饰华美金店,12月6日这一天,销售额创历史最高记录:38万元。提取存款的人大量增加。市财政证券公司每天收购的国库券从平时的七、八万元增加到15—20万元。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股旋风,仅仅刮了8天时间,便销声匿迹了。市场又恢复了正常。

   虽然有点小波动,但人们毕竟经受住了“要涨价”的考验。

   人们没有像1988年的那样轻举妄动。

   有过1988年的教训之后,人们变得聪明了。

   人们踏踏实实地把钱存进储蓄所里,即便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涨价,即便粮食涨价连锁反应般地引起众多生活必需品的涨价,人们还是无动于衷。

   于是个人储蓄逐日看涨。

   1991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100亿人民币

   1992年,突破一万亿大关……

   1997年末,达到4.6万亿人民币。

   而到今年,已突破了5万亿人民币。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据,人均4千多元。然而,商家却一筹莫展了——

   银行利息一降再降,商家的让利已到极限,产品的价格战已至“血本”,可居民却偏不“消费。”

   这是怎么啦?

   如果说1988年的抢购风,出于居民对涨价的心理恐惧,那么近年的拒绝消费出于什么原因呢?

   从近年连续降息后居民存款持续增长和国债的俏销情况来看,当前市场疲软并非居民手中没钱。不少专家认为,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社会的心理预期。

   近年来,随着GDP增长放慢和企业效益连续下滑,居民收入增幅持续回落,一方面,导致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信心下降、对未来支出预期上升。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动荡、国内大量下岗职工也对居民产生很大的心理冲击,增强了对社会未来的不确定感。具体表现就是:少消费,多存钱。

   据人行最近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体制改革的强烈信号,使得人们“应付将来意外情况”的储蓄动机已占第一位。越是不景气,居民手中的积蓄越不肯拿出来消费,越是不消费,经济越不景气,这实际上将陷入通货紧缩的循环怪圈。

   谁来吹响“信心消费”的号角呢?

   至少不会是厂商,他们早已被库存积压折磨得口舌生疮、虚火炎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