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接输出成果:记录天下大事

直接输出成果:记录天下大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于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同样拥有类似的“计时”功能。所以在珊瑚体的外壁上会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每隔一天便在钙质的外壁上出现一圈环纹。同一年的环纹,前后排列颇为紧密,集合为稍宽的生长带。继之,中科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行“神奇的古生物钟”特展,向公众揭示珊瑚、河蚌、海螺等化石上记录地球演化的奥秘。化石螺纹是大自然的钟表刻度。

直接输出成果:记录天下大事

无论是动物的作息摄食,还是植物的开花结果,它们总是那么循序有律,定时定点,就好像它们自带钟表计时一样。形成于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同样拥有类似的“计时”功能。在很多门类的化石壳壁上,有类似树木年轮的痕迹,被科学家们当作地质时期的“计时器”或“古生物钟”。

生长在海洋里的珊瑚,由于白天阳光充足,取食容易,珊瑚虫生长得快;到夜晚,情况相反,生长得慢。所以在珊瑚体的外壁上会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每隔一天便在钙质的外壁上出现一圈环纹。同一年的环纹,前后排列颇为紧密,集合为稍宽的生长带。借助显微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出化石上每年出现多少圈环纹。

1963年威尔斯借助显微镜观察到,现代珊瑚中一年生长的骨骼上大约有360条很细的生长线,并指出这些生长线实际上可能是每天生长周期的标志。每一条细的生长线代表一昼夜,每一个生长带或生长周代表每个月每年的生长周期。因此,当珊瑚的体表保存完整时,可以通过计算每一个生长皱所包含的生长线的数目,推算出当时每年的天数,它们反映了年、月、日的变化。

他又研究了产于泥盆纪石炭纪保存良好的标本,发现石炭纪珊瑚年生长线为385—390圈,而泥盆纪珊瑚则有400圈左右(385—410条之间),每昼夜约为21—22小时。从而推论泥盆纪时,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是现今的一半,这与地球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推断吻合。

将珊瑚硬体构造与时间概念联系起来,并依据绝对年龄对生长带做严格的解释,如同计算树的年轮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古生物钟”。通过观测计算得出:

奥陶纪每年的日数为415.69天;

泥盆纪为407.1天;

石炭—二叠纪为400.51天;(www.xing528.com)

三叠纪为393.98天;

第三纪为374.13;

第四纪为367.4天。

即年代越老,每年天数越多,而每天时数减少。每年的天数越来越少,也证明了地球自转速度正在越来越慢,这也和天文学界的观点一致。不同科学家据各类化石(珊瑚、层孔虫、双壳类)生长纹数的测定,都得出相应的结论,表明自奥陶纪以来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地球与月亮的距离增大。

199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瑞骥在天津蓟县雾迷山组发现一种“藻席叠层石”,叠层石化石是海藻有机物共同形成的一种化石。月亮吸引海水,一天两次的涨潮,在叠层石上留下了痕迹,时间长了,就留下了一层层漂亮的纹理。从中推算出地球的潮汐变化,发现了叠层石中可以指示日、月、季节的三级周期。并首次推算出,12亿年前地球每个月的天数是40—49天,比现在每个月多出了10—20天。进而计算出月球离地球比现在要近得多。

继之,中科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行“神奇的古生物钟”特展,向公众揭示珊瑚、河蚌海螺等化石上记录地球演化的奥秘。

一枚小小的珊瑚化石,上可知宇宙洪荒,下可察地理变迁,远可探岁月更替,近可卜环保态势——这还真不是卜算问卦的噱头,而是化石上“古生物钟”实实在在地记录。化石螺纹大自然的钟表刻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