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傣族生态文化研究:选种与耕作技术

傣族生态文化研究:选种与耕作技术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俗话说“母大儿肥”,傣族在选种方面紧紧抓住“好种出好苗,好苗出好收成”的自然规律,为稻谷的丰收把好种子关。[12]通过五道工序后方可插秧,可见傣族的耕作技术之精细。

傣族生态文化研究:选种与耕作技术

二、选种及耕作技术

傣族还注重谷种的挑选和培育,他们有句谚语“想胜敌人换对策,想要增产换稻种”,表现出傣族通过换稻种达到增产的目的。在同样条件下,如果换用对口良种就能获取较好的产量,因此,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很多选种的方法,如德宏地区会把长得好的整块稻田留做种子,西双版纳主要采取换种的方法,新平、元江等地采用颗粒饱满的稻谷做种,等等。俗话说“母大儿肥”,傣族在选种方面紧紧抓住“好种出好苗,好苗出好收成”的自然规律,为稻谷的丰收把好种子关。为了与不同特性的田地相适应,傣族人民在选种和育种上颇费苦心,据景洪县6个区于1962年的初步统计,全县共有水、旱稻品种178个,其中可做双季早稻的品种58个,早稻品种72个,中、晚稻品种64个,除去同种异名的34个以外,全县已知名的水、旱稻品种144个,增产、运用广的有61个。在这些品种中,有穗大粒多、抗逆力强的“毫勐艮”;有营养价值高的“毫杆姆”;有可水栽可旱植的“毫丕囡”;有茎秆坚硬、极抗倒伏的“毫腊勐兴”;等等。[11]选取颗粒饱满的稻谷做种体现了生物学中“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把种子作为好收成的关键因素加以考虑,名目繁多的稻谷品种反映出傣族因地制宜、有效地利用生物的多样性的聪明才智。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石碑见证着丰产的稻田(www.xing528.com)

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自然条件、气候特征的整田技术,共包括五道工序:第一,“胎纳”,即犁田;第二,“告纳”,即用手抄耙把田泥抄成一堆一堆的,以便沤腐杂草,作为肥料;第三,“坟纳”,即沤晒半月后,用抄耙把堆起来的泥土推下去,把下面的田泥翻上来堆起,将杂草全部沤腐;第四,“德纳”,即把田泥耙平;第五“控播”,即在抄耙下面装上两米长的大竹筒,把田泥再平整一次。第一道工序与撒秧同步,第二道工序在犁田后10~15天进行,第三道工序,在泥堆内的杂草被沤烂以后进行,一般约需15天,第四、第五道工序于栽秧的当天进行,乘浑水栽秧,返青快,成活率高。[12]通过五道工序后方可插秧,可见傣族的耕作技术之精细。在耕田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堆田泥来腐败杂草,杂草腐烂后又可作为很好的有机肥料,可谓一举两得,既能促进稻谷的生长,又可避免插秧后杂草影响谷物的生长,形成一个简单的生态效应。在傣族的稻作生产中,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技术称为“寄秧”,即先把育好的秧苗移植到另一块肥沃的田里,让秧苗在田间长20~30天,剪去苗尖,再把它们栽插到大田里,经过这样栽培的秧苗不仅生长茁壮,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势,可以提高产量,还能够起到防旱保苗的作用。“寄秧”是在干旱少雨的季节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而采用的育苗方式。“在遇到自然不赐予有利于生产的条件时,傣族人并未违背自然生态的要求,开凿他们保存完好的水源,用于灌溉田地,而是采用了一种既费人力又费时间的‘寄秧’技术来实现目的,这可以说既是傣族人勤劳智慧的表现,同时也是他们遵从自然,即使是最重要的稻作生产也不违反自然而为之的生态理念的体现。”[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