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傣族概况:傣族的生态文化研究及概述

傣族概况:傣族的生态文化研究及概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东汉以来,傣族先民被称为“掸”。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傣族”。东汉时期,西双版纳及滇西南一带的傣族地区属后来的永昌郡管辖。

傣族概况:傣族的生态文化研究及概述

一、傣族概况

(一)族称源流

傣族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公元前1世纪,汉文典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史记·大宛列传》言:“昆明之属无君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1]文中的“乘象国”指今保山腾冲德宏一带,“滇越”即为今天傣族的先民。自东汉以来,傣族先民被称为“掸”。《后汉书·和帝本纪》载:“永元九年(公元97年)春正月,永昌徼外蛮夷及掸国重译奉贡。”[2]《后汉书·安帝纪》载:“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十二月,永昌徼外掸国遣使贡献。”[3]壮侗语族各族人口颇为众多,除我国的傣族外,分布于泰国的泰人,缅甸的掸人,老挝的寮人等,彼此都有共同的族属渊源,在古代汉文典籍中常常被统称为“掸”,又与华南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黎族仡佬族等族合称为“越”,“故掸傣各族与古代百越,亦有着共同的族属渊源”。[4]唐以来史籍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亦称“茫蛮”或“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自元至明,“金齿”继续延用,并进而扩大做地名,“白衣”则写做“百夷”。清朝以后称“摆夷夷”或“摆夷”。但以上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做“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傣族”。

(二)人口分布及自然环境

傣族聚居区的建置在历史上随中原王朝的兴衰和改朝换代而变异。西汉时期,傣族地区属益州郡之徼外地,后属益州郡。东汉时期,西双版纳及滇西南一带的傣族地区属后来的永昌郡管辖。唐宋时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明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建车里宣慰使司及金齿宣抚司等政权机构。清代沿袭明的制度,并在内地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委派流官统治。民国时期在边疆置县和设治局。(www.xing528.com)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5.89万人(2004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5]其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主要聚居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新平、元江、元阳、金平、华坪、大姚、禄劝、景东、景谷、宁洱、腾冲、龙陵、沧源、江城、河口、西盟等30多个市、县也有傣族散居或者杂居。

傣族分布地区地理纬度较低,位于东经97°~102°、北纬21°~25°之间。这些地区处于热带北部边缘,气候属亚热带型,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终年无雪,仅有轻霜期30余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7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5~9月。全年四季不分明,只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即便在古代,这些地区也堪称物产丰富,“境内所产珍物琥珀、犀、象、鹦鹉孔雀、鳞蛇、脑、麝、金、银之类”[6]。傣族聚居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中有楠木柚木黄连木、桄榔、松、杉、柏、桧等名贵木材。傣家人喜植大青树、贝叶树、椰子树、芒果树、牛心果、缅桂花、竹和铁刀木于庭院四周,使傣族村寨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园。此外,荔枝、龙眼、杨梅橄榄柠檬西瓜香蕉、菠萝等水果种类繁多;天冬、乳香、红花、砂仁、野三七、龙胆草等名贵药材享誉中外。西双版纳还是亚洲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产地。铜、铁、金、镍、铅、锡、水银等矿藏资源很早就被傣族人民发现利用。德宏还盛产宝石、玉石、绿柱石和水晶等特种工业原料。傣族聚居地区有兽类500余种,鸟类400余种,爬行类和两栖类数十种,珍贵的有虎、豹、熊、穿山甲长臂猿金丝猴、白鹇鸟、长嘴犀鸟、双角犀鸟、孔雀、蟒、巨蜥、版纳鱼螈等等。

傣族居住地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傣族生态文化就是在这种优越的生态因素基础上实现的,傣族人民热爱和利用大自然的行为丰富了生态文化的内容,使傣族生态文化成为动态的生态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