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钱币研究揭示梵字钱非西夏字

西夏钱币研究揭示梵字钱非西夏字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泉志》原本“梵字钱”,是不是西夏文字是值得探讨的。到明代时,徐象梅等在整理、刊刻《泉志》时,包括“梵字钱”在内的原本钱图已不可得,而西夏文字已是近乎绝灭的文字,徐氏等当然不会认识。

西夏钱币研究揭示梵字钱非西夏字

三、原本“梵字钱”文字可能不是西夏

关于传本钱图,是明代人加绘上去的,从传本《泉志》“梵字钱”,到《吉金所见录》“西夏梵字钱”的演化关系上,也可看到其中的蛛丝马迹。

如前所述,传本《泉志》卷十一“梵字钱”,并载“大安宝钱”钱图。这枚钱,直到清嘉庆《吉金所见录》袭转时,才明确冠以“西夏”二字。这才联系《泉志》“梵字钱”,认为它是西夏钱币

《泉志》原本“梵字钱”,是不是西夏文字是值得探讨的。考虑到洪遵的学识和地位,他应该是能辨识西夏文字的。

第一,西夏文字的流布范围很广,不仅国内广泛使用,对外使用也很多。1044年宋夏议和后,西夏向宋称臣,而宋“岁赐”银七万两,绢十五万五千匹,茶三万斤。两国政治经济关系都很密切。西夏政府规定,向宋上书,中书汉字,傍列夏字;对吐蕃回鹘西域各国往来的文书,一律以西夏字书写,而注以对方国的文字。鉴于宋夏之间频繁的外交往来,在宋朝政府中,不仅有许多人见过西夏文字,而且必定有人能译释和使用西夏文字。(www.xing528.com)

第二,宋室南迁时,正当西夏仁宗天盛年间,是西夏封建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南宋、西夏、金三足鼎立形成的时期。宋夏双方虽有强金阻隔,但为了共同的利益,仍不时有所接触。在洪遵撰成《泉志》前后,西夏就有信使到过南宋。《宋史·夏国传》卷四八六载:宋室南迁后,宋夏在建炎、绍兴、乾道、淳熙年间,断续有所往来。绍兴“二十九年,归宋官李宗闰上书言:‘夏国副使屈移,尝两使南朝,以为衣冠礼乐非他国比。’”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冬十月,宋四川宣抚使吴璘,传檄契丹、西夏、高丽等“出师共讨金人”,然而,西夏“闻金兵势盛,兵不敢出”[11]

第三,洪遵是宋朝名臣洪皓之子,与其兄洪适,弟洪迈皆以文章见称,世称“三洪”。洪遵生于南宋初年,二十三岁中词科,赐进士后,先后侍于高宗、孝宗两朝。历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同知枢密院事、江东安抚使,累至资政殿学士。当他二十九岁任起居郎时,就和高宗讨论过“铸钱利害”问题[12]。洪遵的地位决定了他不能对西夏一无所知。其父洪皓《松漠纪闻》下卷,记西夏人体貌特征、穿着服饰、宗教祭祀婚姻礼俗等甚详。其弟洪迈的《容斋三笔》卷十一,详记张元、吴昊投奔元昊事迹。在这样的背景下,洪遵即便不认识西夏文字,起码可以辨识西夏文字,就如同我们不认识日文、韩文,但一见就知道是日文、韩文一样。

根据上述历史事实,《泉志》原本“梵字钱”,如果是指西夏文钱,洪遵当会直书“西夏国钱”,就如同“吐蕃国钱”、契丹国“天赞钱”一样。洪遵所以泛书“梵字钱”,当是另外一种洪遵不认识的少数民族文字的钱,钱图当然也是另外一种了。到明代时,徐象梅等在整理、刊刻《泉志》时,包括“梵字钱”在内的原本钱图已不可得,而西夏文字已是近乎绝灭的文字,徐氏等当然不会认识。但“西夏梵字钱”在笔画上与屋驮钱、吐蕃钱确有近似之处,于是便被附会在“梵字钱”上了。

综上所述,探讨“西夏梵字钱”的认识过程,再联系《泉志》的钱图问题,笔者认为《泉志》洪遵原本是有钱图的,传本《泉志》钱图是明代徐象梅加上去的。鲍康《洪氏泉志抄本书后》认为:“图出徐氏参补,多以意为之”的论断是很有道理的。必须说明,这里绝无贬低《泉志》的意思。仍如鲍康所说:“惟宋以前泉谱,世皆无传,传者以此本为最古,苦心搜抉,卓有可存,俾后世之考古者,得所依据。”洪遵、徐象梅在钱币学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见《古钱大辞典·总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