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钱币研究:元德归属争议的成因

西夏钱币研究:元德归属争议的成因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欲定隶书“元德”非西夏钱,笔者找不到主张者的依据。没有新的隶书“元德”出土,可能也是重新提出安南钱论的原因之一。文内附图8为隶书“元德”一品,与翁氏所赠者完全相同。联系拙文,虽然该文未谈更多的出土情况,不能提供更多的判断依据,但对研究隶书“元德”的归属,仍有参考价值。

西夏钱币研究:元德归属争议的成因

二、隶书“元德”归属争议产生的原因

隶书“元德”的归属,之所以产生争议,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首载隶书“元德”的《吉金所见录》,隶、真二品附图不精,加之文字未加分述,颇易使人忽略。在钱币界非常有影响、流传较广的李佐贤《古泉汇》,还有张崇懿《钱志新编》,在袭转《吉金所见录》“元德”钱时,竟只取真书,而舍其隶书;有的钱谱如倪模《古今钱略》,王锡棨《泉货汇考》,干脆不予著录;甚至连号称收录弘富、影响很大的日本《东亚钱志》,也省而不录。这都给人造成似乎“元德”只有真书钱而无隶书钱的印象

人欲定隶书“元德”非西夏钱,笔者找不到主张者的依据。是否以为西夏汉文钱皆为真书,从而怀疑隶书“元德”非西夏钱呢?是不是还因为隶书“元德”具有某些安南钱缘阔肉薄的特点呢?然而,1982年,内蒙古林西县出土了汉文隶书“大安通宝”,证明西夏有隶书钱[30]。而缘阔肉薄并不是安南钱独具的特点,在笔者经手的唐“开元通宝”和许多北宋钱如“淳化元宝”“元丰通宝”等,其中部分钱就具有缘阔肉薄这一特点。

没有新的隶书“元德”出土,可能也是重新提出安南钱论的原因之一。然而,自清嘉庆至今,也未见真书“元德”出土,为什么就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呢!宁夏隆德曾经是西夏频繁活动的地区。著名的宋夏“好水川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翁文忠同志所赠隶书“元德”得自隆德县农民,很可能就是新的出土品。然而,出土品亦好,传世品亦好,与西夏联系起来,比与遥远的安南联系起来,不是更合乎情理吗?

西夏铜钱除“天盛”“光定”数量较多外,其他品种的数量相对较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在宁夏、内蒙古、甘肃、陕北等西夏故地,西夏窖藏钱币多有发现。不仅数量有所增加,新的品种也时有发现。原来仅见著录的折二“元德重宝”出土了,原来只有传世品的西夏文“福圣宝钱”出土了,原来不见经传的背文“西”字“天盛元宝”铁钱、行书“乾祐元宝”、篆书“光定元宝”也出土了。新的出土品,不仅丰富了西夏钱币的品种,而且使仅有文献记载的钱币和仅有传世品的钱币得到了印证,从而为研究西夏钱币和西夏货币经济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我们期待着新的“元德通宝”的发现,以便最后认定隶书“元德”的归属[31] 。(www.xing528.com)

附记二则

一则

1987年9月,笔者在北京拜访了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耿宗仁先生。耿先生出示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西夏钱币,其中有隶书“元德”一枚,形制与文中所述者完全一致。耿先生说,安南钱字文不清,钱体很薄,钱背郭浅,拓印多不清晰。而隶书“元德”造型规整,字文周郭清晰如常,当为西夏钱。此事在拙文脱稿后,谨附记于此,并向耿先生致谢。(1987/9/30)

二则

最近,在《甘肃金融·甘肃钱币学会成立大会专辑》上,看到贾海生《西夏钱币及其版式探讨》一文。文内附图8为隶书“元德”一品,与翁氏所赠者完全相同。据文字介绍,“系出土品,钱径24.7毫米,孔径6.0毫米,重3.5克”。该文谈西夏钱币版式,自然视其为西夏钱。联系拙文,虽然该文未谈更多的出土情况,不能提供更多的判断依据,但对研究隶书“元德”的归属,仍有参考价值。(1988/5/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