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玄奘与中国佛教历史,影响人类历史的100位人物

玄奘与中国佛教历史,影响人类历史的100位人物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行取经人——玄奘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玄奘在此学习五年,成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经过这一番学习,玄奘已能对瑜伽和中观融会贯通,这得到当时戒贤等人的赞赏。学成后,玄奘准备回国弘法,戒贤同意了。玄奘要求译经,太宗安排他在弘福寺建立译场。同年慈恩寺建成,寺内专设译经院,玄奘搬入此寺译经。

玄奘与中国佛教历史,影响人类历史的100位人物

西■行取经人——玄奘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学遍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了“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两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

玄奘(公元600年—664年),俗姓陈,名躋,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生于儒学家庭,排行老四。玄奘自幼很聪明,据说他8岁时,父亲坐在几案边上给他讲《孝经》,讲到“曾子避席”时,玄奘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来立在一边。父亲问怎么啦,玄奘说:“曾子闻师命避席,玄奘今奉慈训,岂敢安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由于家境不好,玄奘自小跟已出家的二哥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同时也读些经,如《维摩》《法华》等。13岁时他在洛阳出家,兄弟同寺。隋大业末(公元617年),为避兵乱,玄奘随兄长到长安,随即又去成都。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大戒,次年离开成都,顺长江东行访学,到过荆州的天皇寺。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回到长安。

在这些年的游学过程中,玄奘向国内13位高僧学习《俱舍》《成实》《涅》《摄论》《地论》《毗昙》等经论,几乎穷尽了各家学说。“当现二常”是佛性论上的“本有始有之争”,南北两道指的是地论师的分化,南道讲法性缘起,本有佛性(当常),北道讲阿赖耶识缘起,同摄论相近,佛性始有(现常)。这种分歧争论“凡数百年,率士怀疑,莫有匠决”,玄奘要来一“决”。也许是受到印度来华僧人朋友的启发,他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来统一诸家异说。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他上表要求出国,但没有得到批准。次年,北方遭霜灾,朝廷旨准僧俗四出寻食,玄奘才离京西进。

玄奘先后到达姑臧、敦煌,在高昌王和西突厥可汗西域首领的协助下,玄奘穿越西域十六国,越大雪山,又历十余国,进入北印度的滥波国。经健驮罗国、乌苌国、渡新头河(印度河),到达迦湿弥罗国,在该国停两年学经论。南下进入中印度,经磔迦国等十四国到达羯若鞠国(曲女城),在此渡过伽河(恒河)东下,经阿耶穆国等国,到达吠舍厘国,再往南于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就到达摩揭陀国,该国王舍城东的那烂陀寺是印度佛学的中心,学问遍及哲学、佛学、逻辑、医学、工艺、音韵等方面,常住僧数万,当时的住持是精通一切经论的戒贤。玄奘在此学习五年,成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后来,玄奘又离开那烂陀寺,进行更广泛的参学,先后到过东印度、南印度和西印度,最后又回到那烂陀寺。玄奘经过游学,几乎学遍了印度所有的大小乘学说,特别在那烂陀寺跟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和其他大小乘经,实现了在国内时的愿望。经过这一番学习,玄奘已能对瑜伽和中观融会贯通(著有《会宗论》),这得到当时戒贤等人的赞赏。由此,玄奘在印度的名声很大。中印度羯若鞠国的戒日王曾请他去制服南印度正量部论师般若毯多《破大乘论》中的观点,玄奘作《制恶见论》,戒贤等人看了此论后说,“斯论穷天下之(劲)也,何敌当之?”(《玄奘传》,《续高僧传》卷四)有位外道顺世论者将四十条论点挂在寺门口,与人辩论,如果辩不赢,以斩首相谢,一般人都不敢去应对,只有玄奘去了。几番来回,顺世论者败北,要求以约斩首,玄奘不允许,只要求他禀事佛法就行了。

学成后,玄奘准备回国弘法,戒贤同意了。回国之前,戒日王为他在曲女城举行无遮大会,五印度的沙门、婆罗门和外道都来参加,会上,玄奘提出了他在《会宗论》和《制恶见论》中的观点,十八天内,没有一人能提出疑问,大小乘僧一致推崇他,玄奘自此而有“大乘天”“解脱天”的荣誉称号。后来又参加过一次无遮大会,就东行回国了,带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本经。(www.xing528.com)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达京师西郊,道俗相迎者数十万,人群拥挤,甚至进不了城。当时唐太宗在洛阳,玄奘将带回的经像放在长安弘福寺,就去洛阳向太宗汇报。太宗希望他把西域见闻写出来,又劝他还俗从政,前一条玄奘答应了,后一条却难从命。玄奘要求译经,太宗安排他在弘福寺建立译场。玄奘回长安后,组织了一套包括证义、缀缉、录文、证梵、安字在内的翻译班子,同年五月就开译《大菩萨藏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同年慈恩寺建成,寺内专设译经院,玄奘搬入此寺译经。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为了存放经卷,玄奘又要求在寺内另造一塔,即今大雁塔。自永徽至显庆之间,玄奘译出毗昙类经典,晚年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他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翻译为梵文,正因为这样,持《起信论》为非中国撰述的学者,以玄奘此译为论据。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因疾而在玉华宫逝去,临终前,命僧翻读所译经典名目,又嘱咐死后不要葬在宫、寺附近,寻一个山中清净处掩埋掉。

玄奘回国后的近二十年内,共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卷,另外还著有《大唐西域记》等作品,一些表、启、书等则收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

玄奘的翻译,是罗什之后的又一个新阶段,他精通梵汉两语,译文非常精当,对旧译中的不当之处,也有纠正。这不只是对中国佛学,而且对中国文学、翻译学等,都有很大的贡献。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是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结晶,是现在研究西域和古印度文化的必读材料。玄奘所译所传的瑜伽行派一系列思想,为慈恩宗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玄奘是慈恩宗的创始人。

玄奘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称为“四神足”的神方、嘉尚、普光和窥基,窥基为嗣法弟子。在玄奘之后,除窥基一系之外,新罗学僧圆测与玄奘学说多有差异,另成一系,但常遭《窥基后传》的排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