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太宗对西突厥汗国的政策研究成果

唐太宗对西突厥汗国的政策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太宗在位期间,唐朝与西突厥汗国的关系发展过程比较复杂,根据唐朝自身的发展、西突厥汗国内部的局势、唐朝与东突厥汗国和其他西域诸国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制定出灵活多变的策略。西突厥内部的贵族争权夺利和外部被统治属国的反抗,同时削弱了可汗的权力。可见唐太宗以两方战争不止、国家未定为由未允许赐婚,并采取观望态度。泥孰成为了唐朝第一个正式承认的西突厥可汗。尽管这样,唐太宗在西突厥的政策依旧没有发生改变。

唐太宗对西突厥汗国的政策研究成果

淡如冰

西突厥汗国是在隋朝初年从突厥汗国中分裂出来的,经过几代可汗的开疆扩土,到初唐时期,西突厥汗国已经成为西域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但是,强大的外表之下,西突厥的内部却是纷争不断、混战不已。对于中原王朝——唐朝来说,想经营好西域就绕不开和西突厥汗国的关系。唐太宗在位期间,唐朝与西突厥汗国的关系发展过程比较复杂,根据唐朝自身的发展、西突厥汗国内部的局势、唐朝与东突厥汗国和其他西域诸国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制定出灵活多变的策略。唐朝对西突厥汗国的政策可分为初期(贞观六年即公元632年之前)、中期(贞观六年到贞观二十一年)、末期(贞观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后)三个时期。

一 贞观初期:观望

统叶护可汗(617—628年在位)末年,西突厥开始内乱。西突厥内部的贵族争权夺利和外部被统治属国的反抗,同时削弱了可汗的权力。

葛逻禄部首先发动叛乱[1]。“三族当东、西突厥间,常视其兴衰,附叛不常也”[2]。可以看出,葛逻禄部在历史上不常属于东、西任何一方,它总是依附强势的一方,因此这个部落的归属和反叛是衡量东、西突厥势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次的叛乱就是西突厥势力衰落的证明。

到贞观二年(628),西突厥的内乱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先是莫贺咄与肆叶护可汗的战争。《旧唐书·突厥传》载:

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先分统突厥种类为小可汗,及此自称大可汗,国人不附。弩失毕部共推泥孰莫贺设为可汗,泥孰不从。时统叶护之子特勤避莫贺咄之难,亡在康居,泥孰遂迎而立之,是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3]

莫贺咄是统叶护可汗的伯父,他由小可汗自立为大可汗,导致了内乱。弩失毕部和泥孰则拥立了在外避难的统叶护可汗的儿子,也就是肆叶护。西突厥被迫分裂为莫贺咄与肆叶护两派。同时,统叶护可汗时期归附于西突厥的众部纷纷脱离[4]

这场内战获胜的一方是肆叶护,他是统叶护可汗的儿子,在继承权上比莫贺咄有优势。莫贺咄则落到了被人杀害的地步[5]

以上是这场内战的情况。在战争中,两派曾分别向唐朝示好,并请求赐婚,唐太宗的答复是“‘汝国扰乱,君臣未定,战争不息,何得言婚’。竟不许。仍讽令各保所部,无相征伐”[6]。可见唐太宗以两方战争不止、国家未定为由未允许赐婚,并采取观望态度。首先,内乱爆发,两方的实力、各族的支持度、今后的前景等等各方面尚不明了,所以唐朝不急于帮助哪一方;其次,唐朝此时已经到了贞观年间,国力有所恢复,对东突厥也已经处于上风,隋朝时期那种“远交近攻”的策略已经不适用。因此唐朝是观望的态度。

二 贞观中期:支持

肆叶护可汗的继位也没有平息西突厥的内乱。很快,肆叶护可汗和泥孰的矛盾激化。泥孰作为平息莫贺咄叛乱的功臣,还曾经将汗位让于肆叶护。现在平定了莫贺咄,他开始觊觎汗位。两方的战争开始。同时,西突厥面临着来自东突厥的外忧,也就是阿史那社尔[7]的侵略。

西突厥内乱最后的结果是泥孰获胜。据史书记载,肆叶护可汗失败的表面原因是其残暴的统治导致民心尽失[8]。其实还有深层原因。《旧唐书·突厥传》载:

咄陆可汗泥孰者,亦称大渡可汗。父莫贺设,本隶统叶护。武德中,尝至京师。时太宗居,务加怀辑,与之结盟为兄弟。既被推为可汗,遣使诣阙请降。太宗遣使赐以名号及鼓纛。贞观七年,遣鸿胪少卿刘善因至其国,册授为吞阿娄拔奚利咄陆可汗。[9]

可见,唐朝已经一改观望的态度,支持泥孰一方,笔者认为,这才是肆叶护失败的深层原因。对于唐朝转变态度的原因,材料中写到是因为咄陆可汗泥孰与唐太宗私交非常好,两人曾在武德年间结为兄弟。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泥孰在西突厥已经处于了统治地位。上文中写到莫贺咄和肆叶护那次内战唐朝观望是因为在实力相当的两方中找不到更强的一方,而这次泥孰在内战的后期已经明显的占了上风。泥孰成为了唐朝第一个正式承认的西突厥可汗。唐太宗希望通过支持这一派来控制西域。此后,唐朝一直保持着与泥孰的继位者们的良好关系,在泥孰去世后又册封其弟为沙钵罗利失可汗[10]

但是,唐朝仅仅是册封可汗,并没有做出派兵支援等一些实际行动[11]。也就是因为这样,西突厥大可汗的地位在逐步下降,终于导致了西突厥真正意义上的分裂。据《旧唐书·突厥传》载:

俄而其国分为十部,每部令一人统之,号为十设。每设赐以一箭,故称十箭焉。又分十箭为左右厢,一厢各置五箭。其左厢号五咄六部落,置五大啜,一啜管一箭;其右厢号为五弩失毕,置五大俟斤,一俟斤管一箭,都号为十箭。其后或称一箭为一部落,大箭头为大首领。五咄六部落居于碎叶已东,五弩失毕部落居于碎叶已西,自是都号为十姓部落。[12]

这段材料就是西突厥正式分裂的证明。利失可汗被迫承认西突厥分为了十部,这十部已经各自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笔者之所以将其称为是真正意义,是因为之前的分裂都是由于争夺汗位造成的,而这一次是西突厥可汗自己被迫承认的。

利失可汗即位后,西突厥的内乱仍然在持续,而且愈演愈烈。此时欲谷设由其属下支持开始争夺汗位,后来由于欲谷设系发生内讧,利失可汗才侥幸收复了失地。但是欲谷设系日渐强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旧唐书·突厥传》载:

十二年,西部竟立欲谷设为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咄陆可汗既立,与利失大战,两军多死,各引去。因与利失中分,自伊列河已西属咄陆,已东属利失。咄陆可汗又建庭于镞曷山西,谓为北庭。自厥越失、拔悉弥、驳马、结骨、火、触木昆诸国皆臣之。[13]

由史料看,乙毗咄陆可汗欲谷设与利失可汗的战争伤亡惨重,但是没有分出胜负,不过西域一些小国已经向乙毗咄陆可汗称臣。可见乙毗咄陆可汗的势力已经在泥孰系诸可汗之上。尽管这样,唐太宗在西突厥的政策依旧没有发生改变。在乙毗咄陆可汗统治期间,唐太宗又相继册封了泥孰系的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乙毗射匮可汗,但是显然已经没有实际的效果,唐王朝希望通过册封泥孰系可汗来控制西域的意图破灭。于是,唐朝开始逐步打破置身武装冲突之外的局面,更深层的介入西域问题。

唐朝首次在西域用兵便是攻打高昌。根据《旧唐书·太宗纪》记载:“(贞观十三年)十二月丁丑,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帅师伐高昌。”[14]

其实早在贞观六年(632),高昌与焉耆曾经爆发过战争[15]。贞观十三年(639),乙毗咄陆可汗与高昌联合攻打焉耆,并一起图谋攻打 唐朝设置的伊州。西域形势突变,唐朝之前比较和缓的策略不得不随之转变,于是就有了这次对高昌的战争。

这次战争是以唐军的胜利而结束。高昌的失败是多重因素造成的。首先是乙毗咄陆可汗的背弃。乙毗咄陆可汗在唐军攻来的时候逃离,他手下的叶护也向唐军投降,导致高昌孤军奋战[16]。其次是高昌内部的残暴统治。唐太宗在对高昌用兵的诏书中有“虐用其众”的说法。同时,高昌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垄断也引起了西域其他国家的不满。当然,唐军的战斗力强也是不争的事实。战争结束后,唐太宗在高昌地区设置了西州和庭州,包括之前的伊州,这些地区已经成为了唐朝的势力范围。

乙毗咄陆可汗也曾经遣使入朝希望得到唐朝的支持,但是唐太宗亲泥孰系的政策并未改变。《旧唐书·突厥传》载:“会咄陆遣使诣阙,太宗谕以敦睦之道。咄陆于时兵众渐强,西域诸国复来归附。未几,咄陆遣石国吐屯攻叶护,擒之,送于咄陆,寻为所杀。”[17]可见唐太宗对乙毗咄陆可汗保持着疏远态度,仅仅是用“敦睦之道”搪塞之。材料中还可以看出,即使唐朝态度未变,西域的国家仍然纷纷归附乙毗咄陆。这个时候乙毗咄陆的势力达到了顶点,他还杀害了唐朝册封的泥孰系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乙毗咄陆盛极一时,遭到了泥孰系和依附泥孰系的弩失毕部落的反抗。《新唐书·突厥传》载:“弩失毕不欲咄陆为可汗,遣使者至阙下,请所立。帝遣通事舍人温无隐持玺诏与国大臣择突厥可汗子孙贤者授之,乃立乙屈利失乙毗可汗之子,是为乙毗射匮可汗。”[18]

可见,唐朝依然坚持着支持泥孰系的政策,并再次册封了一位可汗——乙毗射匮可汗,他在唐朝的支持下也很快在西突厥的分裂斗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但是射匮可汗和唐朝也不是没有矛盾。虽然射匮可汗表面上一直臣属于唐朝,但是双方在争夺焉耆和阿史那贺鲁[19]统治地区的斗争也很激烈。

贞观十八年(644),唐朝再次出兵,这次是攻打焉耆,唐朝的理由是焉耆“贰于西突厥”,也就是对西突厥不忠心,其实不然。唐朝素来与泥孰系西突厥交好,两者是长期的盟友关系,这是唐朝一向坚持的对西域政策。但是唐朝并不希望乙毗射匮可汗的势力过分强大,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唐朝希望西域地区的势力均衡,唐朝攻打焉耆就是证明,即唐太宗不想让焉耆归顺西突厥。

虽然有矛盾,但两者还是一直维持着盟友的关系。贞观二十年(646),乙毗射匮可汗已经彻底的战胜了乙毗咄陆可汗,射匮可汗与唐朝开始商议划分西域势力范围。《旧唐书·突厥传》载:“射匮悉以礼资送归长安,复遣使贡方物,请赐婚。太宗许之,诏令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等五国为聘礼。”[20]射匮可汗希望通过联姻维持关系,而唐朝提出将龟兹等五国划给唐朝作为聘礼。对于最后联姻是否成功,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但笔者认为没有成功[21]

三 贞观末期:彻底改变

贞观二十二年(648)、二十三年(649)之交,唐朝出兵与龟兹发生了战争,这也改变了唐太宗自贞观六年(632)以来一直持续的扶持泥孰系可汗的政策。战争爆发的原因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是:“伐叠死,其弟诃黎布失毕代立,渐失藩臣礼。”[22]唐太宗认为龟兹王对他君臣礼数不周全。上文中提到射匮可汗请求赐婚时唐太宗要求把龟兹等五国作为贺礼,可见龟兹是乙毗射匮可汗的势力范围。仅仅是因为礼数不周这一点,唐太宗就大举进攻自己盟友的势力范围,这显然不合逻辑。因此,笔者认为,这次战争是唐太宗和泥孰系乙毗射匮可汗矛盾发展到顶点的表现。上文中就曾提到过,唐太宗并不希望西突厥过分强大,因此才对焉耆用兵。随后,唐太宗借着乙毗射匮可汗求婚的机会要求得到龟兹等五国未成,矛盾激化,这些才是用兵的真正原因。

《旧唐书·太宗纪》载:“(贞观二十二年)闰月丁丑朔,昆山道总管阿史那社尔降处密、处月,破龟兹大拨等五十城,虏数万口,执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以归,龟兹平,西域震骇。”[23]《新唐书·太宗纪》载:“二十三年正月辛亥,阿史那社尔俘龟兹王以献。”[24]资治通鉴》载:“(二十三年)春,正月,辛亥,龟兹王布失毕及其相那利等至京师,上责让而释之,以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25]以上三则史料是唐朝与龟兹战争的情况,战争以唐朝的胜利告终。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唐军势如破竹,震撼了西域,阿史那社尔的投降更加速了龟兹的失败。战争结束后龟兹王和一些大臣还被抓到了长安。(www.xing528.com)

战争改变了西域现状。唐朝支持了十五年之久的泥孰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乙毗射匮可汗也失去了大可汗的地位,被阿史那贺鲁取代。

上文中已提到阿史那贺鲁是臣属于乙毗咄陆可汗,后被乙毗射匮可汗打击,他统治的天山以北地区[26]成为了唐与射匮可汗激烈争夺的地区。在这次唐朝对龟兹的战争中,阿史那贺鲁可以说是收获颇丰。《资治通鉴》载:“(贞观二十二年)贺鲁闻唐兵讨龟兹,请为乡导,仍从数十骑入朝。上以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厚宴赐而遣之。”[27]《旧唐书·突厥传》载:“贞观二十二年,乃率其部落内属,诏居庭州。寻授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高宗即位,进拜左骁卫大将军,瑶池都督如故。”[28]唐太宗对阿史那贺鲁加官进爵,亲阿史那贺鲁的政策已经显而易见。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继续了对贺鲁的优厚待遇。由此,唐太宗时期与西突厥的关系告一段落。之后高宗在显庆二年(657)平了阿史那贺鲁之乱,西突厥灭亡。

综上所述,唐太宗在对西突厥汗国的关系主要伴随着西突厥自身的内忧外患,唐朝对其的态度可以分为贞观六年(632)之前对其内部汗位之争的观望、贞观六年到贞观二十一年(647)对泥孰系可汗们的一贯支持、贞观二十一年之后放弃泥孰系转而支持阿史那贺鲁这三个时期。正是因为唐太宗政策的得当才使得唐朝在这个关系中占了上风,因此有利于唐朝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

注 释

[1](后晋)刘:《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记载:“贞观元年,遣真珠统俟斤与高平王道立来献万钉宝钿金带,马五千匹。时统叶护自负强盛,无恩于国,部众咸怨,歌逻禄种多叛之。”中华书局1975年,第5182页。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7下《回鹘传·葛逻禄》,中华书局1975年,第6143页。

[3][6]《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第5182页。

[4]《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记载:“其西域诸国及铁勒先役属于西突厥者,悉叛之,国内虚耗。”第5182页。

[5]《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记载:“肆叶护既是旧主之子,为众心所归,其西面都陆可汗及莫贺咄可汗部豪帅,多来附之。又兴兵以击莫贺咄,大败之。莫贺咄遁于金山,寻为咄陆可汗(就是泥孰,笔者注)所害,国人乃奉肆叶护为大可汗。”(第5182页)可见,莫贺咄战败后被泥孰害死。

[7]《旧唐书》卷109《阿史那社尔传》记载:“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子也。年十一,以智勇称于本蕃,拜为拓设,建牙于碛北。(中略)贞观二年,遂率其余众保于西偏,依可汗浮图。后遇颉利灭,而西蕃叶护又死,奚利咄陆可汗兄弟争国,社尔扬言降之,引兵西上,因袭破西蕃,半有其国,得众十余万,自称都布可汗。”第3288页。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阿史那社尔侵略西突厥是在贞观四年(630)东突厥被灭之后,他利用西突厥内部的矛盾,很快占有了西突厥一半的领土。之后,根据史料记载,阿史那社尔又攻打了薛延陀,但是失败,最后投降唐朝。投降时间《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不同,一说贞观九年(635),一说贞观十年(636)。

[8]《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记载:“肆叶护性猜狠信谗,无统驭之略。有乙利可汗者,于肆叶护功最多,由是授小可汗,以非罪族灭之。群下震骇,莫能自固。肆叶护素惮泥孰,而阴欲图之,泥孰遂适焉耆。其后设卑达干与突厥弩失毕二部豪帅潜谋击之,肆叶护以轻骑遁于康居,寻卒。国人迎泥孰于焉耆而立之,是为咄陆可汗。”第5183页。

[9]《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第5183页。

[1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4,贞观八年十二月条:“西突厥咄陆可汗卒,其弟同娥设立,是为沙钵罗利失可汗。”中华书局1956年,第6110页。

[11] 与东突厥的状况不同的是,西突厥基本上处于分裂的状态,因此分裂的各个部分都极力拉拢唐朝,希望得到支持,以便在西域长久的立足,但唐朝一直没有实际的向西域派兵,仅仅是册封可汗。

[12][13]《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第5184页。

[14]《旧唐书》卷2下《太宗本纪》,第50页。

[15] 原因是焉耆向唐请求重开隋末封闭的大碛路以便与唐朝贸易,唐朝同意。但这样影响到了在丝绸之路上处于贸易垄断地位的高昌的利益。

[16]《旧唐书》卷198《西戎传·高昌》记载:“及闻君集兵至,欲谷设惧而西走,不敢救。”第5296页。

[17][20]《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第5185页。

[18]《新唐书》卷215下《突厥传》,第6059-6060页。

[19]《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记载:“阿史那贺鲁者,曳步利设射匮特勤之子也。初,阿史那步真既来归国,咄陆可汗乃立贺鲁为叶护,以继步真。居于多逻斯川,在西州直北一千五百里,统处密、处月、姑苏、歌罗禄、弩失毕五姓之众。其后,咄陆西走吐火罗国,射匮可汗遣兵迫逐,贺鲁不常厥居。”(第5186页)可见乙毗咄陆可汗曾经册封过阿史那贺鲁,因此贺鲁与射匮可汗也是敌对的关系,那么射匮可汗与唐朝争夺贺鲁所管辖的地区亦是必然之举。

[21] 首先,《新唐书》中有“不克婚”的说法;其次,唐朝在随后发动了旨在争夺龟兹的战争。

[22]《旧唐书》卷198《西戎传·龟兹》,第5303页。

[23]《旧唐书》卷2下《太宗本纪》,第61-62页。

[24]《新唐书》卷2《太宗本纪》,第48页。

[25]《资治通鉴》卷199贞观二十三年正月条,第6265页。

[26]《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记载:“西州直北一千五百里。”第5186页。

[27]《资治通鉴》卷199,贞观二十二年四月条,第6257页。

[28]《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第5186页。

(淡如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隋唐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