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领域变形:多层次的许茨生活世界现象学研究

领域变形:多层次的许茨生活世界现象学研究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变形自我阐述的基础上, 许茨又进一步区分了变形自我的不同层次, 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在这种 “面对面” 的关系里, 每一个参与者都彼此觉察, 并抱着同情的态度参与到他人的生活中, 许茨将它称之为 “纯粹的我们关系”。

领域变形:多层次的许茨生活世界现象学研究

上述个体与同伴的关系主要属于他直接的社会实在经验, 许茨指出, 与这种经验相比, 间接的社会实在经验要复杂得多。 他不仅立足于 “现在” 把生活世界区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世界, 还进一步分别立足于 “过去”和 “未来” 进一步把它区分为周遭世界、 共同世界、 前人世界和后人世界,并分析了这些世界中的理解问题。 他强调, 他人的世界有可能以三种方式超越我的世界, 其一是处于他人实际上力所能及范围的世界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 其二是他人的存在超出了我的存在; 其三是由生平相互包含的我们关系超出了我们任意一个人的实存。 在对变形自我阐述的基础上, 许茨又进一步区分了变形自我的不同层次, 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征。 在许茨看来,主体间性的世界具有非同质性, 其中包含了基于社会世界的独特结构而来的一系列复杂的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 他人以不同的侧面向个体呈现出来, 个体与他们的关系也表现为不同的亲密程度。 “我的社会世界——各种变形自我就包含在这种世界之中——被安排成以我为中心并且包含着我的同伴 (Um鄄welt)、 同时代人 (Mitwelt)、 前辈 (Vorwelt) 和后来人 (Folgewelt) 的世界,我和我对其他他人的不同态度便因此而创立了这些多种多样的关系。”[11]在他看来, 个体与这些社会关系的存在在时空维度上有如下表现:

1. 我的同伴

许茨认为, 我的同伴由我直接经验到的实际同伴所构成, 他是我的同时代人, 与我处于一种直接的 “面对面” 的关系 (facetofacerelationship) 中。在这种 “面对面” 的关系里, 每一个参与者都彼此觉察, 并抱着同情的态度参与到他人的生活中, 许茨将它称之为 “纯粹的我们关系”。 这是一种双向的“朝向他人态度”, 在其中, 他人以活生生的、 明证性的方式自我呈现, 而我则与他人共享同一个时空。 在我经验他人时, 他的表情、 语言和沟通意向等都直接展现在我面前, 我一方面以我从前对他的认识来理解他,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眼前的经验来证实或修正、 补充我以往对他的认知。

在许茨看来, “面对面” 的关系的一个前提是我和他人处于一个时空共同体, 即我们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共享着某种空间共同体的关系, 或者说我们共享某种 “生动的现在”。 作为时间共同体意味着我们共享着彼此的内心生活, 即我们可以通过生动的现在参照彼此的思想流来达到对彼此的领会。 而作为空间共同体, 则一方面意味着我的同伴的身体、 面部表情以及各种姿态等体现他的思想征兆的方面都是我可以直接观察的; 另一方面, 意味着我们拥有共同的视域, 即我们的可视、 可听和可触的领域都是相同的。 在这种时间和空间共同体之中, 我们确认彼此为有意识的存在, 并且我可以通过对同伴的显示其意识生活的各种表情、 动作、 姿态和它叙述的语调和节奏等主观经验的表现过程进行观察, 通过把他的这些表达当作从主观角度看有意义的过程的标识来对他当下的经验做出诠释, 从而直接领会他, 即领会另一个自我的意识生活并与他共享各种经验。 这种我们—经验, 构成了我有关这个特定同伴的直接经验。 “我们所具有的、 关于对方的经验都不仅得到了协调, 而且也从互易性的角度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交叉参照的决定。 我通过你来经验我自己, 而你也同样通过我来经验你自己。 这种存在于伙伴的经验之中的自我的相互映照过程, 是存在于各种面对面情境之中的我们—关系所具有的一个构成性特征。”[12]我们可以通过对彼此的身体语言进行直接观察, 从而领会对方的思想、 计划、 希望和恐惧。 虽然这种领会可能不全面, 可能很肤浅、 片面并且会转瞬即逝, 但只要这种面对面关系持续下去, 我们就能够彼此参与到对方的生活中, 我们的生平就会有相互的交织, 即我们是 “一起变老练的”。 这样, “如果我处于某种不断发展的我们—关系之外, 那么, 我就可以通过动用我那有关社会实在的知识储备, 计算一下有可能使另一个人所设计的各种目标得以实现的客观机会。”[13]也就是说, 我总是可以通过指向一个存在于我们都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对象, 对我在解释你的表达的时候所使用的图式的适当性进行检查。 在证实了你在解释你的经验的过程中的采取的方式与我这样做的方式大致相同的时候, 我就有理由把我的解释图式与你的表达图式联系起来了。 在这种 “面对面” 关系中, 我不仅通过生动的现在共享我的同伴, 而且他和有关他的自发生活的所有各种表现也都构成我的具体环境的某种成分。 我们都参与一些我们共同的、 对外部世界的经验, 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工作活动都有可能与这个世界相连接。 而且, 只有在这种面对面的关系中, 我才能通过生动的现在, 把同伴的自我当作某种完好无缺的总体来观察。 而这个世界的主体间性特征就是从这种共同经验中产生出来的, 也是通过这种经验不断得到确证的。

同时, 许茨强调在同伴关系中, 我总是带着知识储备在经验对方。 这些经验储备既包括一般性的知识, 也包括针对某一他人的特定知识。 在我经验同伴的时候, 我可以诉诸我先前的知识储备来领会他的行为举止, 并且我对他的认识会随着我对他在每一个当下状态的诠释而增加。 同时, 由于我和我的同伴能够一起共同存在、 共同生活, 即我们处于直接共同的交互性关系之中, 我们还可以对各种发挥作用的类型化图式进行即时的检验、 修正和丰富,从而领会同伴的主观意义脉络。 通过对存在于某种我们—关系之中伙伴经验的交叉参照, 我们可以实现对同伴的行为动机的把握。 “在各种面对面情境之中, 由于存在于我们-关系之中的伙伴所进行的、 持续不断的、 对经验的相互修正, 我很可能 ‘参与爷 那些存在于我的伙伴的意识生活之中的动机的形成过程。 通过把你现在的各种经验当作你将来的行为举止的先驱来解释, 我就可以把你的这些经验都置于某种 ‘目的动机爷 的脉络之中。 同时, 通过把你现在的各种经验都当作你过去的经验的结果来解释, 我也可以把你的这些经验置于某种 ‘原因动机爷 的脉络之中。”[14]同伴关系的本质是 “你” 与 “我”的环境的相同性。 对社会生活实践来说, 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 我有理由认为我对一个对象的诠释和你对它的诠释是一致的, 至少就生活世界中的同一个对象而言是如此。 我们的环境共同的, 我们的世界并不是你或我的私人世界, 而是一个我们共同的、 互为主体的世界, 是 “我们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我亲身经验的所及处, 与我的直接经验相关。 我能顾及他人的意识流和经验流, 他人也能顾及我的经验流。 我们共同地在此, 我们彼此发生着相互影响和作用。 只有在这个主体间性世界中, 我们的眼光才会实际地交会; 唯有在这个世界中, 一个人才能实际地注意到他人如何注视着他; 也唯有在这个世界中, 我们才能通过与他们的生平的相互包含, 都把对方当作独特的个体来经验。 也就是说, 在生活世界中, 我的意识流和你的意识流处于同步状态。

我们对同伴的有意识的注意被许茨称为 “你—取向”, 他认为我们通过它就可以直接经验一个特定的、 有意识的同伴。 这种经验并不是通过类比做出判断的反思过程, 而是我们关于同伴的一种前论断性经验。 有互易性的“你—取向” 关系的出现, 就意味着某种社会关系的建立。 而反思是对这种共同的直接经验的回顾性把握, 只有通过反思, 才能领会这种我们关系的基本特征。然而, 由于作为所有对 “你” 的经验基础的纯粹的我们关系, 在生活世界的社会关系中只是单纯地被经历着, 而没有被反省地把握到, 这些个别的映像并没有被独立出来, 而是以整体的方式呈现。 在这整体性中, 我可以既注意到自己意识中逐步形成起来的体验过程, 也能注意到你的意识流程, 并把这两种意识流体验为一种我们共同的意识之流。

许茨强调, 纯粹的我们关系是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基于这个基本关系, 我对于在我们关系中所揭示的 ‘你爷 的经验, 以及对作为我们的共同世界之一部分的我的周遭世界的经验的确定性才得以确立。”[15]当然, 许茨这里所说的纯粹的我们关系所指的, 只是各种以空间共同体和时间共同体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所具有的形式结构。 它是由对他人存在的觉察所构成的, 他人的特质、 他人的体验内容或者这种体验的特殊构成方式等知识并不在其考虑之中。 由于这种关系不具有任何内容, 它并不出现在任何具体的经验之中。

2. 我的同时代人

对许茨来说, 我的同时代人是与我一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 我们不一定处于同一个空间, 但共享同一种时间, 我们之间可能由于共享时间而形成一种彼此的相互影响。 并且, 我可以通过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了解他们。 与生活世界中的 “朝向你的态度” 不同, 共同世界的基本特质是 “朝向你们的态度”。 “ ‘朝向你们的态度爷 一词指的是意向地朝向共同世界的意识流程之活动所具有的重要特质。 ……相对于 ‘朝向你的态度爷, 朝向你们态度所指向的他我之体验, 本质上具有或多或少的匿名性。”[16]在 “朝向你们的态度” 中, 我对这个我们共同世界的体验不一定会关联到他人在单一的生命流程中的意识体验, 它主要是我对 “一般的” 他人的意识体验的经验。 与 “朝向你的态度” 以他人的存在为基础不同, 这种 “朝向你们的态度” 是以他人的 “如在” 为基础的, 即对这一视角来说, 同时代的他人的存在只是某种类型的个体化, 只是 “他们中的一个” 而已。 在生活世界中, 我和他人都能觉察彼此意识体验的细节, 而在此共同世界中, 这些细节被一个假定的共享的解释图式所取代。

在同代人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中, 虽然我与他们并存于同一个客观的时间中, 但是, 他们并没有为我所亲身经验, 没有处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而我们没有形成面对面的关系, 我不具有关于他们的任何直接经验。 相对于 “面对面” 关系中人与人的直接经验来说, 我和我的同时代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间接性的关系。 我能够用来领会他们的征兆明显减少, 我经验他们的视角也变得更加狭隘了。 我只能以准同步性、 经由一种特殊的推论过程来把握他们, 而不能通过真正的同步性进行直接认识。 但是, 同时代人的世界是我经验实际的和潜在的所及之处, 是我在可能性上力所能及的生活范围。 我和他们的关系模式会根据他们所处的社会领域而有极大的不同: 他们在原则上有可能与我成为同伴关系。 由于同时代人都不是以个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由同时代人组成的世界本身又包含不同层次: 那些虽然现在不在同一空间但以前处于我们-关系中的伙伴; 那些我已经认识或短暂见过面的同时代人; 我意识到其存在的、 具有各种社会功能的那些同时代人; 我根据其功能和组织加以认识的那些集体性的社会实在, 等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 我对同时代人的理解只能通过 “一些使我能够判断这个他人是这样、 而不是那样的推理活动, 通过把某些类型的态度转嫁给他, 来经验这个他人。”[17]多数时候, 我只能利用各种类型化来间接地领会我的同时代人。 但我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获得有关我的同时代人的社会世界的知识, 如 “我所具有的关于存在于物理实在之中的各种事物和事件的经验、 有关人们所制造的各种对象的经验、 有关各种工具和人工制品的经验、 有关各种文化对象的经验, 以及有关各种制度和行动模式的经验”[18], 等等。 我可以把这些经验当作对于他们的意识生活的证明来加以解释。

许茨强调, 由于我能直接经验到的人有限, 我对同时代人的认识所依据的不是原初的、 生动的直接经验, 不具有面对面关系中的那种鲜活的流动性。我对他们意识生活所进行的解释具有间接性和推断性, 大部分人同时代人都是以类型化的方式被我经验的。 我和同时代人的世界, 是借由类型化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 在其中, 虽然他人都是以活生生的方式存在的, 但在我的认知中, 他们只以类型化的方式出现, 我只能根据我在周遭世界中对他人的经验来推断他们可能具有的经验。 我对他们的类型性知识处于客观的意义脉络之中, 无法与现实中特定的、 具体的、 处于主观意义脉络之中的他人完全等同起来。 它总是被 “我可以再做一次” 的理想化所掌握, 而成为特定的理想类型的存在。 也就是说, 我所理解的同时代的他人只是作为理想类型而存在的功能的类型性体现者, 而不是活生生的具体个体, 我对同时代人经验的主观意义的把握具有不同程度的假设性质。(www.xing528.com)

3. 我的前辈

许茨所说的我的前辈, 属于一个已经过去的世界。 他们的行动都已经完成了, 不存在任何开放的未来, 我们之间无法形成任何真正的社会关系。 虽然我有可能拥有关于他们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都是以过去式的方式存在的,并且是一种类型化的知识, 我只能通过别人的讲述或通过各种历史文献和遗迹来了解他们。 当然, 由于我的前辈的经验同样属于人类经验, 我可以根据我对人类经验结构的一般了解来解释前辈的有意义的经验。

许茨指出, 我们对前人世界的经验是间接的, 它是以共同世界的、 基于类型化的经验为基础的。 在前人世界中, 我们只能采取单向的 “朝向他人态度”, 只要我们对前辈人世界的认识是借助于被设定好的记号而被给予的, 那么。 这些记号所指涉的对象首先就是远离任何的意识流程的, 并且是匿名的。但是, 因为每个记号都是设定的记号, 我们随时可以去注意记号设定者的主观意义, 以及他生命过程中多元建构的活动。 当然, 证明前人意识流程的那些已被构建好的经验的对象性, 必须被我的解释转化成设定的活动, 并且被想象成是与解释的活动同步进行的。 当然, 我虽然可以对前辈的行动及结果做出解释, 但我对他的经验所进行的这种解释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切性。 因为我们用来解释前辈的世界的图式必然不同于他们解释自己世界的图式。 当我对一个同时代人的行为加以解释的时候, 我可以假定他的经验与我的经验是相类似的。 但是, 如果要理解一位前辈的行为, 我的解释就会是模糊的和不可靠的。 “这一点对于理解过去时代的语言和其他符号也都适用。 这些客观的记号体系本身虽然是封闭的、 完成的, 也因此是固定不变的。 但是, 在探讨前人所使用的记号时, 我却无法确定自己的诠释基模与前人的表达基模是否一致。 因此, 对于过去使用记号的诠释总是不确定的, 带有或然性质的。”[19]因此, 前人只能被类型化地理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无法理解前人,因为虽然前人的体验对他自己而言具有与我不同的另一种意义, 但我们可以从我们关于作为意义脉络的人类体验的一般之经验出发对这个前人的态度加以解释。

尽管如此, 许茨仍然强调, 我可能受到前辈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影响,却无法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 对于我而言, 他们只是作为影响我、 塑造我和改变我的一种文化世界、 一种生活观念而存在着的。

4. 我的后来人

我的后来人, 指的是生活在我离世之后的世界中人。 许茨指出, 我可能通过调整我的行动影响他们, 但我无法获得有关这些后来人的任何经验, 也不能对他们进行体验。 因此, 对于我来说, 后来人的世界永远是一个在我的有生之年所无法觉知的陌生的领域。 即使是运用类型化的方法, 我也无法领会这个世界的实在。 相对于前人的世界和同伴的世界, 后人的世界可以说是我完全永远无法确定的。 “实际上, 所有的后人世界必然都是非历史的, 是绝对自由的。 虽然它可以在空洞的想象中被预期, 却一点也无法用直观的方式被设想。”[20]我不可能以任何方式去构想我的后人世界, 因为它是否能够实现完全超出了我所能验的范围。 由于我不具有以经验为基础的任何对他们的解释原则, 即使历史法则也是不可依靠的, 我只可能拥有关于他们的含糊不清的和不确定的知识。

许茨指出, 与我们对前辈的参照一样, 我们对后代人的参照也必须诉诸类型化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是与普通的个体, 而是与类型化了的个体打交道。 即把他们的各种动机、 态度和行为方式加以类型化, 从而形成某种他可能做出的反应的观念。 这些类型化过程都包含程度不等的匿名性, 当匿名性达到极端的时候, 已经类型化的个体就表现为可以互换的对象了。 在与这些同伴打交道的过程中, 我也必须使自己类型化, 即我也要以某种类型性的角色看待自己, 并扮演这种角色。 因为全部社会互动过程都建立在如下假定基础上, 即只要我以某种具有类型性的、 得到社会认可的方式进行活动,我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他同时强调, 我们朝向后人的态度只能是: 我们将拥有某些东西。 而究竟能够拥有说明我们并无把握, 即使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也不能。 因为理想类型的方法主要是以我们对前人、 同伴和同时代人的经验为基础的, 我们实际上无法将之运用于我们尚无任何经验可能性的后来人世界。

当然, 后来人并不是与我们完全无关的。 因为他们的世界也是我们现在的一部分, 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行为是指向后来人的。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可以针对他们通过预期调整自己的行动。

通过上面的分析许茨强调, 个体在生活世界中主要经验到上述这四类人,正是由这四类人的世界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就变形自我的这四个层次而言, 我与合作者的面对面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 因为这是每时每日都在发生的、 直接的日常生活领域, 对生活世界的任何理论分析, 都必须从这种作为日常生活世界基本结构的面对面关系出发。 个体只有通过更具体的 “我们关系”, 才能在正在发生的事件过程中目击他人正在进行的行动, 我们才能在一个特定的时刻, 以具体的方式获得他人的经验; 才能领会个体的同一性以及人的独特性, 理解他人赋予其行动的意义, 理解变形自我。 因为在这种关系中, 我实际上处于我们共同的意识流中, 与他人共同经历意义的构成过程。 而在社会世界的其他维度中, 在我与他人的其他的关系中, “我不可能把我的同伴都当作独一无二的个体来领会, 而只能通过不断增加的匿名程度来经验他们那具有的类型性的行为, 经验他们那具有类型性的、 由各种动机和态度构成的模式。”[21]因此, 许茨在1940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所有社会关系的原型都根源于这种 “我们关系” 之中。 当然, 在日常生活的具体社会情境中, 属于所有这些维度的各种社会关系经常是缠绕在一起的, 他们共同构成了具有过去、 现在, 以及未来的生活世界。 而所谓主体间性问题也就存在于个体自我与这四种人的自我之间, 是自我通过不同的认知风格对他人各种思想、 动机和行动过程的领悟。 差别在于, 对于个体无法与之构成 “我们关系” 的其他同时代人、 前辈以及后来人来说, 由于我不具有关于他们的直接的社会经验, 所以, 只有通过接受得到社会认可的、 描述他们在类型情境中所可能做出的类型行为之特征的 “理想的行动过程类型”, 才能理解和描述他们的社会行为特征, 并做出相应的行动。 所以, 除了处于 “面对面” 情境中的社会互动以外, 生活世界之中的所有其他社会互动形式都依赖而理想类型发挥作用, 而且, 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间接, 这种依赖性就越强。

许茨通过 “生动的同时性” “变形自我” 及其四种关系、 “面对面情境”“我们关系”, 以及 “理想的行动过程类型”, 从主体的主观经验出发, 系统论述了个体在由上述四种人组成的生活世界中, 如何与他们相互影响、 了解、沟通和互动, 因而从主体间性角度具体解答了个体如何认识和理解他人自我及其主观思想和个性的问题。 这些研究, 为他进一步具体论述个体在生活世界中如何行动和互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他所说, “就在这些意义设定与意义解释的活动当中, 就在不同程度的匿名性、 或近或远的体验距离与种种交叉错置的观点中, 社会世界的意义结构就建立起来了。”[22]在这里, 许茨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在从形式角度具体分析了社会个体所具体经验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我们的社会经验所构成的以向度、 关系、 知识模式等复杂的网络所形成的广大的世界, 并对生活世界的这些侧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