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学的特征: 封建政府法定的儒家书籍

经学的特征: 封建政府法定的儒家书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经学”的“经”,含义是狭义的,即专指由封建政府“法定”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所编著的书籍的通称。这种狭义的“经”,在内涵上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经”是封建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范围逐渐扩大。所以,不是所有儒家编著的书籍都可称为“经”,也不是所有流传下来的政府认为合法的书籍都可称“经”。“经”只是从古代儒家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一部分。

经学的特征: 封建政府法定的儒家书籍

作为“经学”的“经”,含义是狭义的,即专指由封建政府“法定”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所编著的书籍的通称。这种狭义的“经”,在内涵上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经”是封建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范围逐渐扩大。汉武帝“罢黜百家”,设立“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被政府“法定”下来。由于汉代“以孝治天下”,再加上孔子的崇高地位已经确立,所以到了东汉,《论语》《孝经》“升格”为“经”,形成“七经”。到唐代,政府颁行《五经正义》,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明经科中又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连同《易》《书》《诗》,遂有“九经”;到唐文宗开成年间,《尔雅》入“经”,连同《论语》《孝经》,与“九经”合称“十二经”。到了宋代,《孟子》地位上升,由“子”升格为“经”,“十三经”最终确定。同时,宋儒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单独抽出来和《论语》《孟子》配为“四书”,于是有了“六经、语、孟”相提并论之说。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御敕”《五经四书大全》“颁行天下”。清朝康乾年间又将这些经书多次“御纂”“钦定”。可见,“经学”的“经”是封建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它的范围是随着封建统治的需要而不断扩大的。

其次,“经”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是封建政府“法定”的,是合法的“经典”,而且是在所有合法的书籍中挑选出来的。秦汉以后的儒者编著的书籍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为“经”。如,战国时期,“儒分为八”,这些儒家有的也曾编著书籍,如《子思》《曾子》《孙卿子》(即《荀子》)等,也未被尊称为“经”。至于西汉以后儒家的释“经”之书,也不能称为“经”,而只称为“注”“笺”“解”“疏”等。所以,不是所有儒家编著的书籍都可称为“经”,也不是所有流传下来的政府认为合法的书籍都可称“经”。“经”只是从古代儒家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一部分。(www.xing528.com)

最后,“经”之所以被封建政府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法定”为“经”,是由于这些书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它既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统治的主要工具,又是封建政府用来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主要准绳,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合法教科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