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牡丹亭》爱情描写特点-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

《牡丹亭》爱情描写特点-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牡丹亭》爱情描写与它之前的许多作品爱情描写的主要区别。如果与元代著名爱情剧《西厢记》的爱情描写比较,《牡丹亭》的“至情”特点就更分明。我们认为《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浓重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牡丹亭》爱情描写特点-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

三、《牡丹亭爱情描写的特点

从剧情发展可以看出,《牡丹亭》的爱情描写有如下特色:

第一,有意刻画“至情者”。这是《牡丹亭》爱情描写与它之前的许多作品爱情描写的主要区别。作者于《牡丹亭·题词》指出:“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说明汤显祖所要表现的不是一般的“有情”,而是有情中的“至情”。如果与元代著名爱情剧《西厢记》的爱情描写比较,《牡丹亭》的“至情”特点就更分明。

《西厢记》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表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作者所表现的是一般的“有情”。所以,尽管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着不断发展成熟的走向,但当老夫人以“三代不招白衣女婿”逼张生应试时,莺莺与张生只可含恨分手;当郑恒出场捏造张生高中并已另娶的时候,崔莺莺信以为真,爱情曾出现动摇。这是建立在“男才女貌”基础上的“有情人”的表现。《牡丹亭》不同,由于作者着力表现的是“至情”,所以杜丽娘对自己认定的情人一往情深,甚至出生入死,父亲威逼也不动摇,体现“至情者”的至爱和非凡勇气。(www.xing528.com)

第二,体现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从杜丽娘出生入死,生死不渝的爱情表现可以看出,《牡丹亭》的爱情发展以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为基础,而《西厢记》的爱情是以反封建礼教和父母包办婚姻为基础,因此《牡丹亭》的爱情描写更能显示出新的时代环境中的进步光华。

何谓个性解放?从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以心灵觉醒为基础,真实的提倡以自己的‘本心’为主,摒斥一切外在教条,道德做作,应该说是相当标准的个性解放思想”(李泽厚美的历程》),杜丽娘在追求爱情理想过程所秉持的正是这种思想。她在《寻梦》中曾这样渴求:“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意思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想爱什么就爱什么,想生就生,想死就死,都由自己决定。那么就没有谁还会怨天怨地,哭哭啼啼了。这正是杜丽娘追求个性解放思想的体现。

第三,体现浓重的浪漫主义特色。关于《牡丹亭》的创作方法,学术界有三种意见:有人认为是“积极浪漫主义方法”,有人认为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有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我们认为《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浓重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根据有三:首先是幻想般的情节设计。杜丽娘在梦中与一个陌生才子相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后与情人结合,并又还魂重生,经历了现实、梦幻、幽冥三种境界,这种离奇情节显然是作者的幻想产物,而不是现实人生的描写。其次是强烈的理想主义表现。杜丽娘生活的环境是程朱理学猖獗,禁欲主义思潮泛滥的时代,作家通过《训女》、《闺塾》等场面作了深刻的反映。面对眼前“以理灭情”的现实,作家赋于杜丽娘火一样的热情和超越生死的力量,她通过自己执着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实现自己的爱情愿望。这在杜丽娘所处的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作品中却成为现实,这显然是“理想的胜利”,不是“现实的胜利”。理想主义在作品中成为统帅人物行动和剧情发展的主动脉。再次是幻想中显示现实之真。这是《牡丹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是积极浪漫主义,而不是消极浪漫主义的决定性条件,也是《牡丹亭》虽然情节荒诞,但却使观者为之动情倾倒的主要原因。作者在写杜丽娘冥漠中执着追求的时候,形式上虽然是鬼,但精神上完全像人。她不仅缠绵于爱情,而且还思念父母,怀念故园。她与柳梦梅相亲相爱的行动,十足是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年男女真情真性的反映。正如《牡丹亭·题词》中所言:“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牡丹亭》在写“梦中之情”时,始终不忘“天下人情”,并以“天下人情”作为“梦幻之情”的精脉。观者正是从这“精脉”中感受现实之真,人性之真,从而产生强烈的时代共鸣感和现实批判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