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上秦国六十万兵力揭示

中国历史上秦国六十万兵力揭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秦国六十万兵力之历史透视自王翦受命领军,到秦军再度大规模南下,至少有三个月的筹备期。秦国利用这一传统的休兵季节,进行了紧急筹划。依据以上总构成,在李信军战败之后,秦国的主力新军大体上只有二十万左右了。秦赵长平大战,秦昭王赶赴河内征发后援力量,就是15岁之上人口尽数征发。只有以六千余万总人口为基数,才能征发五百余万军队。

中国历史上秦国六十万兵力揭示

4 秦国六十万兵力之历史透视

王翦受命领军,到秦军再度大规模南下,至少有三个月的筹备期。

此时,冬天已经来临。秦国利用这一传统的休兵季节,进行了紧急筹划。第一要务,便是重新调集兵力。因为,李信失败之后,秦军主力至少战死三分之一甚或一半,加上重伤不能作战者,二十万人至少减员三分之二。可编入王翦部再度南下者,应该不超过七八万人。如此,秦军要再度集中六十万大军,纵然有兵可调,也是一件很艰巨的事情。

当时秦军的总规模构成,有五大部分:

其一,秦王嬴政亲政后十年整军强国,训练成的主力新军大约四十余万人;

其二,传统的各关塞守军,以及后来增兵的九原守军,总数大约三十万上下;

其三,都城咸阳守军,以及各郡县官府的地方防卫军,总数大约十余万人;

其四,秦王直领的王室防护军,以及王城的宫廷警备军,总数大约三五万人;

其五,分布在巴郡长江上游与函谷关外的水军,总数大约在十万之内。

也就是说,统一六国时期的秦军兵力总规模,应当在一百万上下。

依据以上总构成,在李信军战败之后,秦国的主力新军大体上只有二十万左右了。秦国要在来年春暖之前,重新调遣三十余万人马集中于函谷关外的基地,并进行必要的整训与重新编制,可以想见,这是非常艰巨繁难的。请不要忘记,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的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前,美国花了大约半年时间,才集中了三十万大军到海湾地带。可是,当时的秦国竟然如期实现了目标。来年开春,秦国六十万大军就南下了。由此可见,当时秦国的战争动员能力是后世任何王朝所无法比拟的。

秦国的土地与人口规模,决定了秦国的军队规模。

先说土地规模。

依据《商君书·徕民篇》记载:“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五个方千里,大体是今日的125万平方公里,大体占当时中国的四五分之一。即或,这一记载是后来者的增补之说,那么,至少在战国后期的秦昭王时期一定是达到了。其后,在吕不韦时期与秦王政亲政前期,秦国又吞并了大洛阳地区的西周、东周,还相继攻占了韩国魏国楚国赵国的诸多土地,同时又接受了多次割地、献地,比秦昭王时期有很大扩张。

对这些土地,秦国都设立了新的郡县。到秦国发动统一战争之时,秦国领土的总规模实际上已经大大超过了“五个方千里”,至少达到了七个或八个“方千里”以上。以今日目光考量,大约拥有两百余万平方公里的规模,占当时中国的三分之一多。

再说人口规模。

对于战国人口,历来史家都是大体的合理估算,不可能有精确数字。一般认为,战国人口大体在两千余万,或者稍多一些。我的看法是,这种普遍看法,大大低估了战国人口的数量规模。我的评判,是依据一个基本的历史数字为参照,进行最基本的计算而得出的。

这一基本方法为:以史料记载的当时各国军队的数量,与“成军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推算出当时的人口总数量。这一方法,用相对明确的公式表示出来是:

战国总人口=军队数量×10 +不能征发的老人儿童数量

我们先来简单说说军队数量与成军人口的比例关系。(www.xing528.com)

所谓“成军人口”,是指可以作为兵员征发基础的适龄人口总数量,无分男女人口,都计算在内。成军人口的年龄界限,古典社会一般在18岁上下到50岁上下。战国时代战事连绵,可能在某些国家两头都会有所延伸——15岁上下到60岁上下。秦赵长平大战,秦昭王赶赴河内征发后援力量,就是15岁之上人口尽数征发。虽然,那不是典型的兵士征发,但也可以看做年龄标准的一个参考指数。

成军人口的征发比例,一般是10∶1上下。也就是说,大体上是十个人征发一个男丁;具体到男子比例,则大体上是五个人征发一个。征发过多,则诸多生产领域无法支撑,社会生计会陷于瘫痪。成军人口再加上不能征发的老人与儿童,就大体接近于一个特定时期的总人口数量了。

在中国历史上,估算战国人口者,有南朝梁人刘昭,他在注释《后汉书》时引用了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然考苏秦、张仪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戍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当上千余万。”依据这一则资料中的“口数”之说,后世以至当代的诸多史学家、经济史家,都将战国人口判定在一千万上下,或两千万上下。

这一判定,来源于将“口数”这一用语,误解为实际的人头数量。

依据历史的实践,刘昭所引《帝王世纪》的“口数”,不是人头数,而是户口数——户主数量。先秦时期的料民,也就是人口登记,历来以登录户主数量为基本方法。官府所以无法掌握诸多豪强世族所依附的人口数量,正是基于登记户主的方法弊端而来。商鞅变法所以要大力推进成人分家立户制度,而不允许数代人同为一户的大家族,其根源既在于人口登记相对简便准确,也在于以户主为单元的赋税征发制度的需求——扩展税源。

所以,这里的“口数”,实际是户口数,而不是人头数。“口数千余万”,就是一千余万户。以正常的平均数推算,每户平均五人。那么,刘昭资料所说的千余万户,就是五千余万人口。

若以军队数量与成军人口为基础推算,再加上老人儿童的数量,如此,则战国总人口应当在六千万有余。成军人口与军队数量的关系,是古典社会的基本常识。若刘昭引用的口数指的是人头数,那么战国的五百余万军队,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一半人口——所有的男子人口都进入了军队!显然,这是绝然不可能的。若《帝王世纪》所言的是人口数量,作为学者的刘昭一定不会引用,或者,引用了也一定会特别说明。刘昭引用这则资料,证明他是相信这一估算的。反过来则说明,刘昭依据《帝王世纪》所说的是军队数量,推算出来的是户口数字,而不是人头数字。

只有以六千余万总人口为基数,才能征发五百余万军队。这是历史实践的合理逻辑。

战国有五百余万军队的依据,在《战国策》中也有记载。我们将《战国策》中纵横家们对各国军力的评估开列如下,已经达到了五百三十万的总数量。

秦国:“带甲百万,战车千乘,骑万匹”,总兵力在一百万之上。

楚国:“带甲百万,战车千乘,骑万匹”,总兵力也在一百万之上。

赵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总兵力接近或达到一百万。

魏国:“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总兵力七十余万。

齐国:“带甲数十万”,参照纵横家的齐魏相当之说,总兵力当在六十万上下。

燕国:“带甲数十万,战车七百乘,骑六千匹”,总兵力也在六十万上下。

韩国:一云“见卒不过二十万”,一云“带甲数十万”。总兵力当在四十万上下。

这就是说,战国时代的总人口在当代意识中已经大大缩小了。

秦国能够出动六十万大军,其军队总规模无论如何在一百万左右。因为,任何时代的任何战争,除了濒临灭亡的特殊抵抗,一个国家绝不会将所有的守城军士、官署护卫等全部军事人员都集中到战场上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