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庆州兵变失败分析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庆州兵变失败分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柔远寨、三都寨戍卒闻知庆州兵变后,欲开城门响应,但未成功。(二)兵变原因透过宋夏战争这一背景,庆州兵变直接原因显然与韩绛宣抚陕西密切相关,韩绛对庆州兵变负有重要责任。而庆州蕃将赵余庆、吴逵均遭到王文谅诬陷。庆州兵变,在宋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庆州兵变失败分析

四、庆州兵变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庚辰,戍卫西北重镇庆州的军卒,在广锐都虞侯吴逵的率领下发动兵变,关陕骚动,朝廷震惊。

(一)兵变爆发

熙宁三年(1070年),西夏军犯边,时任参知政事的韩绛要求赴边,乃为陕西宣抚使。十二月,开幕府于延安。四年二月,韩绛到庆州处理吴逵事件后,离庆州数日,西夏军急攻啰兀城(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古城山上),韩绛命庆州出兵牵制。庆州军中孕育已久的矛盾,由于“兵亟出,人不堪命”而引发。此时“将授甲,广锐两指挥军士谋拥逵为乱,约抚手而发。会雨作不授甲,乃止。是夕遂焚北城,大噪纵掠,斩关而出,其众二千”[44]

兵变之初,王广渊亟召五营屯兵抵御,北路都巡检林广守南城,兵变士卒据北城。林广从城楼上望“其众进退不一”,便说:“是不举军乱也。”[45]于是乃挺身缒城出其后,“谕以逆顺,皆投兵听命”[46]。这时,吴逵已拥众二千出北城破关而去,只有余众三四百人尚在城下。经林广劝降后,得百余人,进入吴逵军营,对这些兵士约束纪律,授以兵器,命令反攻。城下剩余兵士皆被擒杀,北城被平定。

王广渊遣部将姚兕、林广追击。兵变士兵初欲入据州城,东路都巡检姚兕率领亲兵守西门,兵变士兵不能入,乃散保耀之石门山(今陕西旬邑县东南接耀县界),姚兕追及兵变者,予以说服,士兵表示誓不为乱。林广至石门山遇兵变者,进行劝降,若速降可保全性命,但谕之不肯降。林广以为兵变士兵必乘夜遁走,于是分两将扼守前路,又纵兵尾击,于是兵变士兵被迫投降。到朝天驿后,将这些降兵全部杀害。柔远寨、三都寨戍卒闻知庆州兵变后,欲开城门响应,但未成功。王广渊“阳劳之,遣归旧戍,潜戒赵余庆,以所部蕃兵八千间道邀击,尽戮之”[47]

庆州兵变在王广渊、林广等人的血腥镇压中失败了,士兵解吉等六百余人逃散到乾、耀州界内,大量降兵被杀,“叛军家属皆诛者,凡九指挥”[48]。残酷的屠杀,使宋神宗也以为“庆州兵叛斩戮甚多,人命至重,恻然可伤”[49]。于是下令禁止杀戮,诏令泾原、环庆路对逃散的士卒“遣官招捕,毋得贪功务杀;招降一人,依斩获一级酬奖”[50]

《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辛丑,宋神宗又诏曰:“庆州叛兵亲属缘坐者,令环庆路经略司检勘服纪、年甲。应元谋反手杀都监、县尉,捕杀获者,其亲属当绞者论如法;没官为奴婢者,其老、疾、幼及妇女配京东、西,许人请为奴婢,余配江南、两浙、福建为奴;流者决配荆湖路牢城。非元谋而尝与官军斗敌,捕杀获者,父子并刺配京东、西牢城;老、疾者配本路为奴。诸为奴婢者,男刺左手,女右手;余亲属皆释之。”

这一诏令的颁布,虽根据不同情况,对那些兵变家属采取有别的法律惩治,但依然十分严酷。充分反映出宋朝统治者将庆州兵变视为“内患,深可惧也”[51],在“守内虚外”思想的指导下,必然严厉防范与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

(二)兵变原因

透过宋夏战争这一背景,庆州兵变直接原因显然与韩绛宣抚陕西密切相关,韩绛对庆州兵变负有重要责任。

一是用人失察,诬陷部将。韩绛初到陕西,重用王文谅。王文谅本夏国权臣讹庞家奴,因获罪自归延州(治今陕西延安市),受到韩绛重用。而庆州蕃将赵余庆、吴逵均遭到王文谅诬陷。韩绛甚至不问缘由,将吴逵下狱,后又下令斩吴逵。后经知庆州王广渊的说服,韩绛被迫离开庆州,吴逵乃免一死,复送入狱中。正值此时,西夏急攻啰兀城。韩绛又命庆州出兵牵制,于是庆州广锐军士兵遂拥逵而反。“逵所以反,由文谅激之也”[52]

二是措置不当,激化矛盾。西夏立国后,庆州成为北宋抗御西夏的前线,这里的驻军既有禁军系列的广锐骑军,也有当地的蕃兵。韩绛没有妥善处理蕃兵与原驻军之间的关系。至边后,厚赏犒劳蕃官、蕃部,甚至还夺骑兵马给蕃部,致使“有抱马首而号泣者”[53],众皆怨恨。韩绛厚此薄彼,歧视庆州其他驻军的做法,人为地制造蕃兵与其他驻军士卒之间的隔阂,加深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与纠纷,同时也加深了庆州士卒对韩的怨恨。

三是仓促调发,不堪忍受。韩绛至边后,令种谔调兵既筑城啰兀,又冒雪筑抚宁堡,频频兴役,士兵“调发骚然”。二城被西夏攻占后,又让诸道兵出援,致使庆州兵卒疲于奔命,不堪忍受,于是作乱反叛。兵变平定后,宋神宗说:“啰兀城非不可营,但举事仓猝为非。”[54]范纯仁也认为庆州卒有叛亡者,“言事者因指宣抚司以谓数出师烦劳致怨”[55]

庆州兵变,在宋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这次兵变,规模不大,“其众二千”,三五日便被平定。既无目的,又无组织,只为抗争不公待遇与无端陷害,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是一次自发性的兵乱。但其发生在熙丰变法之初,其肇始之因及其后果皆与变法密切相关[56],因而庆州兵变成为对当时历史产生一定影响的重要事件。

【注释】

[1]《宋史·吐蕃传》。

[2](宋)韩琦:《韩魏公集》卷11《家传》。

[3]《长编》卷16,开宝八年十二月丁卯条。

[4]《长编》卷64,景德三年九月丁卯条。

[5]陈守忠:《北宋时期秦陇地区吐蕃各部族及其居地考(上)》,《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6]《长编》卷55,咸平六年六月丁丑条。

[7]《长编》卷144,庆历三年十月甲子条。

[8](宋)曾巩:《隆平集》卷19《武臣》。

[9]《武经总要前集》卷18上。

[10]《宋史·吐蕃传》。

[11]陈守忠:《北宋时期秦陇地区吐蕃各部族及其居地考(上)》,《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12]《宋会要辑稿》第185册,兵二七之三二。

[13]《宋史·董遵诲传》。

[14]《长编》卷35,淳化五年三月丁丑条。

[15]《宋史·曹玮传》。

[16]《宋史·宋琪传》。

[17]《长编》卷9,开宝元年七月乙未条。

[18](宋)王称:《东都事略》卷27《曹玮传》。

[19]《长编》卷83,大中祥符七年十月辛酉条。

[20]《长编》卷49,咸平四年九月癸酉条。

[21]《长编》卷57,景德元年八月乙卯条。(www.xing528.com)

[22](宋)李复:《潏水集》卷16《七言绝句》。

[23]《长编》卷104,天圣四年正月辛丑条。

[24]《宋史·曹玮传》。

[25]《范文正集补编》卷2《宋太师中书令尚书令魏国公文正公传》。

[26]《宋史·范仲淹传》。

[27]《东都事略》卷20《李继和传》。

[28](宋)张方平:《隆平集》卷9《枢密》。

[29]《宋史·秦翰传》。

[30]《宋史·曹玮传》。

[31]《长编》卷82,大中祥符七年五月辛亥条。

[32]《长编》卷49,咸平四年十月庚戌条。

[33]《宋史·张佶传》。

[34]《宋史·文彦博传》。

[35]《宋史·张方平传》。

[36]《宋史·张佶传》。

[37]《宋史·马知节传》。

[38](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28《梁庄肃公适墓志铭》。

[39]《宋史·薛奎传》。

[40]《宋史·曹琮传》。

[41]《长编》卷50,咸平四年十二月庚申条。

[42]《长编》卷50,咸平四年十一月甲午条。

[43]《长编》卷96,天禧四年十二月乙丑条。

[44]《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庚辰条。

[45]《宋史·林广传》。

[46]《宋史·林广传》。

[47]《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庚辰条。

[48]《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辛丑条。

[49]《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壬寅条。

[50]《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辛丑条。

[51]《长编》卷32,淳化二年八月丁亥条。

[52]《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庚辰条。

[53]《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丁未条。

[54]《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癸卯条。

[55](宋)范纯仁:《范忠宣集》卷15《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

[56]李华瑞:《庆州兵变与王安石变法》,《甘肃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