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行省及州县建制|《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

甘肃行省及州县建制|《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代甘肃行省辖区奄有原西夏的全部属地,相当于今甘肃省的河西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全部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据此可知,元代的甘肃行省的范围与今甘肃省行政区划相比,有很大差异。自此,甘州遂成为甘肃行省的政治中心。系今甘肃境内的是山丹州。

甘肃行省及州县建制|《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

三、甘肃行省的设置及其州县建制

在元代,由于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今之甘肃地区分属甘肃、陕西两行省和宣政院所属的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元朝在甘肃设置的行政机构既与全国相一致,又凸现了甘肃地域、民族的特点。

甘肃行省设置始于中统二年(1261年),初称西夏中兴行省,省治设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至元十年(1273年)撤罢,十八年(1281年),又重新设置,二十二年(1285年),再次撤罢,改置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年),徙西夏中兴省于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市甘州区),改称甘肃行省。三十一年(1294年),分省按治宁夏,不久,又并归甘肃行省管辖。元代甘肃行省辖区奄有原西夏的全部属地,相当于今甘肃省的河西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全部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按照元朝制度,其全称为“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据此可知,元代的甘肃行省的范围与今甘肃省行政区划相比,有很大差异。尽管甘肃省的名称渊源于13、14世纪元代的“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而具体辖区却有很大的变化。

荩元代八思八文虎符圆牌

元朝时期,在甘肃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有路、直隶州、属州共14处,属于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的管辖范围。

(一)路一级建制甘肃行省中,属于路一级建置有甘州、肃州、沙州、亦集乃、宁夏府、永昌府、兀剌海七处,在今甘肃境内的主要有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市甘州区)、肃州(治今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沙州(治今甘肃敦煌市)、永昌府(治今甘肃永昌县)四路。

甘州路,唐代称甘州,又称张掖郡。北宋初,为西夏所据,西夏政权在这里设镇夷郡,后又立宣化府。蒙古奄有此地后,仍称甘州。至元元年(1264年),置甘肃路总管府。至元八年(1271年),改为甘州路总管府。至元十八年(1281年),立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于甘州,以控制河西诸郡。自此,甘州遂成为甘肃行省的政治中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时,甘州有“户一千五百五十,口二万三千九百八十七”[10],是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市之一。

永昌路,唐代称凉州,宋初更名为西凉府,景德(1004—1007)中为西夏占据,蒙古入据河西后,仍为西凉府,成为河西走廊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窝阔台即汗位后,西凉府成为太子阔端的封地。阔端曾以西凉王的身份,代表蒙古王室与吐蕃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凉州会晤,从而实现了蒙古对西藏地区的政治统一。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壬戌,“诸王只必帖木儿筑新城成,赐名永昌府”[11]。以永昌王宫殿所在设立永昌路,遂降西凉府为西凉州,隶于永昌路所辖。其地处河西走廊东段要冲,南临宣政院辖地及西宁州,其主要职责是镇守河西及与宣政院临接地区。元朝初期永昌路的城址,在今武威市凉州区以北30里处的永昌堡(乡),至今仍可依稀辨认。

肃州路,唐代称肃州,又称为酒泉郡。宋初为西夏占据。早在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时,就攻占了肃州。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设置肃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时,有“户一千二百六十二,口八千六百七十九”[12]

沙州路,唐代为沙州,又称为敦煌郡,宋初仍为沙州。景祐(1034—1037)初,西夏攻陷瓜、沙、肃三州,尽得河西走廊全境。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灭西夏,攻占沙州,遂以其地为术赤子拔都大王的封地。直到至元十四年(1277年),始立为沙州。因沙州远离肃州,而“内附贫民欲乞粮沙州”[13],必须上报肃州当局,然后才能拨给,元朝政府“以其不便”,于是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将沙州升为沙州路总管府,瓜州归其辖属。沙州升格为路的建制,便于就近解决内附贫民乞粮问题。

亦集乃路(治亦集乃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地在甘州北1500里,路治亦集乃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接沙漠。该地是西海郡居延故城,西夏立国后,曾在这里设立黑水镇燕军司,作为抵御蒙古南下的军事防线。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该地即为蒙古占领。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始立亦集乃路总管府,并且根据亦集乃路总管忽都鲁的奏请,调遣“新军二百人凿合即渠于亦集乃地”,引水溉田,进行屯田,并让附近人民、僧户也“助其力”,先后垦田九十余顷。这一地区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

宁夏府路(治今宁夏银川市),唐代属灵州,宋初废为镇,领蕃部。西夏立国后,成为西夏王都所在地,初名兴庆府,后改为中兴府。西夏灭亡后,蒙古奄有此地。中统二年(1261年),始置西夏中兴行省,至元八年(1271年),立西夏中兴等处行尚书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徙西夏中兴行省于甘州,改称甘肃行省。此后,宁夏府一直保留路一级的行政建制。直至元朝灭亡。按照元朝的区划,宁夏府下辖的灵州、鸣沙州(今宁夏中宁县)、应理州(今宁夏中卫县),今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兀剌海路,在原西夏疆域东北部,有兀剌海(一作斡罗孩)城,西夏曾在这里设立黑山威福军司。是蒙古从西夏北部边境进攻西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蒙古曾与西夏在这里激烈争夺。元朝建立后,在这一地区设立路的建制,实际上是突出了这一地区的军事防御性。其地大约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右旗境内。

(二)直隶州与属州

1.直隶州

甘肃行省中,属于直隶州建制的有山丹州(治今甘肃山丹县)、西宁州(治今青海西宁市)。系今甘肃境内的是山丹州。

山丹州,唐代为删丹县,隶属甘州。宋初为西夏据有,成为西夏军事重镇,曾在这里设甘肃军司。蒙古奄有此地后,这里成为察合台孙不里之子威远王阿只吉长期驻守地区。为了沟通察合台汗国与中原内地的交通联系,在蒙古国时期,就曾在山丹设置驿站,连接内地到西域的驿路。后因“删丹”讹传为“山丹”,遂以讹为正,至元六年(1269年),“行山丹城事,删讹为山”[14],山丹之名始定。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升为山丹州,直隶甘肃行省管辖。

西宁州,唐朝于其地设鄯州,上元(761—762)年间,陷入吐蕃,号称青唐城。北宋时,改为西宁州。成吉思汗灭西夏时,曾被蒙古军占领。元朝初期,曾是章吉驸马封地。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立西宁州等处拘榷课所,隶甘肃行省直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章吉驸马晋升为宁濮郡王,镇守此地。这一地区现属青海省辖区。

2.属州

甘肃行省中,还有西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灵州(治今宁夏市吴忠市北)、瓜州(治今甘肃瓜州县)、鸣沙州(治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及应理州(治今宁夏中卫县)五属州。

灵州,唐朝时为灵州,又为灵武郡。北宋初,陷入夏国,改为翔庆军。

鸣沙州,隋置环州,立鸣沙县。唐去州以县隶灵州。北宋初,西夏据有,仍称为鸣沙县。元初,立鸣沙州。

应理州,系唐灵武郡辖境,地与“兰州接境,东阻大河,西据沙山”[15]。其州城不知何时建立,元朝初期,仍立为州。

西凉州,唐代称凉州,宋初更名为西凉府,后被西夏占据。蒙古入据河西后,仍为西凉府,窝阔台即汗位后,西凉府成为太子阔端的封地,也是阔端与萨班的会晤地,元朝初期,改西凉府为西凉州。

瓜州,唐朝时为晋昌郡,后复为瓜州,宋初陷于西夏。西夏亡国后,州废。至元十四年(1277年),重立,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政府将瓜州居民迁至肃州,但瓜州名仍存。

上述五州中,系今甘肃境内的只有西凉州与瓜州。

元代的甘肃行省,除了上述七路、二直隶州、五属州的行政建制外,还在甘肃行省所辖的河西地区设置了脱脱禾孙马站六处,共有“马四百九十一匹,牛一百四十九头,驴一百七十一头,羊六百五十口”[16],用以专职稽查出入河西的乘驿人员。这充分证明甘肃行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三)陕西行省与宣政院统管的甘肃辖区

由于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现今甘肃省所辖的东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在元代分别属于陕西行省和宣政院所属的河州路和脱思麻路管辖。据《元史·地理志三》记载,主要分布在黄河以东的甘肃中部、东部及南部地区。

陕西行省东起黄河,西迄兰州,北至今内蒙古杭锦旗,南倚大巴山,所辖地域包括今陕西全部与甘肃、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17],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属州十二、属县八十八”[18]。今甘肃东、中、南部地区主要属陕西行省直隶泾州、开成州、庄浪州与巩昌等处总帅府、吐蕃等处宣慰司的辖区。(www.xing528.com)

1.陕西行省直隶州辖区

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北),唐朝时,改为安定郡,后仍为泾州。宋改为彰化军,旧领保定长武灵台、良原四县。金朝时,改保定县为泾川。元初以隶都元帅府,立总司辖邠州,后属巩昌都总帅府,或隶平凉府、陕西行省,所隶不一,最后直隶陕西行省。领泾川、灵台二县。泾川(今甘肃泾川县)即泾州治所在地,即保定县。灵台(今甘肃灵台),至元七年(1270年)并归泾川,十一年(1274年)复立,以良原(治今甘肃灵台县西北良原乡)并入,而长武(治今陕西长武县西北30里)仍并入泾川。

开成州(治今宁夏固原市南),唐为原州,宋为镇戎军,金升为镇戎州,元初仍为原州。至元十年(1273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开成府,“仍视上都,号为上路”[19]。至治三年(1323年),降为州,领开成一县,广安一州。广安州(治今宁夏固原市东北),本镇戎地,金升为县,隶镇戎州,经战乱荒废。元至元十年,安西王封守西土,即立开成路,遂改为广安县,募民移居,不久户口繁兴。十五年(1278年)升为州,仍隶开成州所辖。

庄浪州(治今甘肃庄浪县西北),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二月,降路为州,无属县。

2.巩昌等处总帅府辖区

巩昌府(治今甘肃陇西县),唐初置渭州,后称陇西郡,不久陷入吐蕃。宋复得其地后,置巩州。金为巩昌府。元初改巩昌路都总帅府,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隆庆五府及秦、陇、会、环、金、德顺、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龙、大安、褒、泾、邠、宁、定西、镇原、阶、成、西和、兰二十七州,又于成州行金洋州事。至元五年(1268年),割安西州属脱思麻路总管府。六年,以河州属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七年,并洮州入安西州。八年,割岷州属脱思麻路。十三年(1276年),立巩昌路总管府。十四年(1277年),复行便宜都元帅府事,其年割隆庆府,利、巴、大安、褒、沔、龙等州隶广元路,二十一年(1284年),又以泾、邠二州隶陕西汉中道宣慰司,而巩昌等处总帅府所统辖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及秦、陇、宁、定西、镇原、阶、成、西和、兰、会、环、金、德顺、徽、金洋十五州。“户四万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万九千二百七十二”[20],领录事司一,县五。即陇西县(治今甘肃陇西县);宁远县(治今甘肃武山县);伏羌县,今甘谷县,原为伏羌寨,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为县;通渭县(治今甘肃通渭县);鄣县(治今甘肃漳县),宋为盐川寨(治今甘肃陇西县西南50里),金为盐川镇,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县。

平凉府(治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唐朝时为监,隶原州。宋为泾原路,升平凉军。金立平凉府。元初并潘原县入平凉,化平县入华亭,隶巩昌帅府。领平凉(治今甘肃平凉县)、崇信(治今甘肃崇信县)、华亭(治今甘肃华亭县)三县。

临洮府(治今甘肃临洮县),唐朝时为临洮军,宋为镇洮军,又为熙州,金时为临洮府[21]。至元初,系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管下。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巩昌路总管府,第二年,复行便宜都总帅府事,仍归治下。至元十三年十二月,升临洮渭源堡为县,领狄道(治今甘肃临洮)、渭源(治今甘肃渭源县)二县。

庆阳府(治今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唐庆州,宋朝时为环庆路,后改为庆阳军,又升为府。金朝时为庆原路。元初改为庆阳散府,至元七年(1270年),将安化、彭原县并入。领合水(治今甘肃合水县)一县。

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唐初为秦州,宋为天水郡,金为秦州。旧领六县。至元七年(1270年),并鸡川、陇城入秦安,冶坊入清水。领成纪(今甘肃天水县)、清水(今甘肃清水县)、秦安(今甘肃秦安县)三县。

陇州(治今陕西陇县),唐改汧阳郡,复为陇州,宋、金置防御使。旧领四县。至元七年(1270年),省吴山、陇安入汧源。十三年(1276年)罢防御使为散郡。领汧源、汧阳二县。

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唐改北地郡为宁州,宋、金因之。至元七年(1270年),并襄乐、安定、定平入州。领真宁(今甘肃正宁县西南)一县。

定西州(治今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本唐渭州西市,五代沦于吐蕃。宋置定西城,金改定西县,复升为州,仍置安西县及倚郭、通西二寨,并成为属县。至元三年(1266年),并三县入定西州。

镇原州(治今甘肃镇原县),唐原州,又为平凉郡,宋、金因之。元改镇原州,以镇戎州的东山、三川二县来属。至元七年(1270年),并州县,遂以临泾、彭阳及东山、三川四县入该州。

西和州(治今甘肃西和县),唐岷州,又改和政郡,后仍为岷州,宋改为西和。旧领三县,大潭、祐川军兴久废,惟有长道一县,于至元七年(1270年)并入该州。

环州(治今甘肃环县),唐改威州,宋复为环州,后与庆州定为环庆路。金隶庆阳府。元初为散郡。旧领通远一县,于至元七年(1270年)并入该州。

金州,本兰州龛谷寨,金升寨为县,以龛谷为金州治所。至元七年(1270年),并县入州。

静宁州(治今甘肃静宁县),宋庆历中,以渭州陇干城置德顺军,复置陇干县,金升为州。元初并治平寨、水洛城入陇干,后复省陇干,改为静宁州。领隆德(今宁夏隆德县)一县。

兰州(治今甘肃兰州),唐初置,改为金城郡,后仍为兰州,宋、金因之。元初领阿干一县及司候司,至元七年(1270年)并司县入该州。

会州(治今甘肃会宁县),唐初改西会州,又为粟州、会宁郡,又为会州。宋置敷川县。金置保川县,“陷于河西,侨治州西南百里会川城,名新会州”[22]。元初弃新会州(治今甘肃靖远县西南),迁于所隶西宁县(今甘肃会宁县东)。至元七年(1270年),并县入州。

徽州(治今甘肃徽县),元兵入蜀,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二县首降,以凤州仍治梁泉,别置南凤州治于河池。后又升永宁乡为县,与两当(今甘肃两当县)同为属邑。至元元年(1264年),改为徽州。至元七年(1270年),并河池、永宁二县入州。领两当一县。

阶州(治今甘肃陇南市阶州区),唐初置武州,又改为武都郡,后更名为阶州,宋因之。明朝时,州治在柳树城,距旧城八十里。旧领福津、将利二县,至元七年(1270年)并入该州。

成州(治今甘肃成县),唐初为成州,又改同谷郡,后仍为成州,宋因之。旧领同谷、栗亭二县。元初岁壬寅(1302年),以田世显挈成都府归附,令迁于栗亭,行栗亭管民司事,不隶成州,割天水县来属,至元七年(1270年)并同谷(今甘肃成县)、天水(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天水乡)二县入州。

金洋州(治今甘肃成县),本隶兴元路,大德二年(1298年),有雷、李二将挈民户归附,令迁至成州,自行金洋州事。

3.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系属宣政院。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领吐蕃地区的中央机构,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23]至元初,立总制院,以国师为首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的缘故,更名为宣政院。设有吐蕃等处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司和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辖地包括现在的青海省大部和四川、甘肃、西藏的部分地区。

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的辖区系今西藏自治区。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辖地,大约为黄河源头及柴达木河以西,阿尔金山、党河南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地区,即今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朵甘思都元帅府辖地与吐蕃等路宣慰司大体相当。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所属有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其辖地包括现在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武都地区西部与青海西宁以西、扎陵湖以东、青海湖以南、巴颜喀拉山以北地区,大约今青海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等藏族自治州。

甘肃辖区主要有河州路,领定羌(即定羌城寨,今甘肃广河县)、宁河(今甘肃和政县)、安乡(即安乡关城,今甘肃临夏市北)三县。洮州(治今甘肃临潭县),领可当一县。脱思麻路所属有岷州(治今甘肃岷县)、铁州(今甘肃岷县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