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手工业及特点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手工业及特点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陇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带有明显地域、民族及民间性的特点。秦陇地区虽然铜、铁矿藏丰富,但开采量不大,所以铜、铁加工业的原料主要依靠宋朝的输入以及将铜钱熔铸成其他器物。(二)皮毛加工业皮毛加工是秦陇民族地区另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吐蕃与汉人杂居的泾州是褐的主要产地之一,织褐成为当地蕃汉人民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秦陇地区还有建筑、制石、制陶等门类的其他手工业。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手工业及特点

二、手工业

北宋时期,秦陇地区以当地的农牧业产品及丰富的矿藏为原料,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的手工业,如采矿金属加工、皮毛加工、酿酒建筑、制陶等,其门类众多,水平不一,但在甘肃的经济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秦陇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带有明显地域、民族及民间性的特点。

(一)金属加工制造业

宋代的秦陇地区,散居着众多的吐蕃部族,金属加工制造是他们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其中兵器的制作是吐蕃人传统的手工业,久负盛名。早在吐蕃王朝时,就已十分重视兵器的制作。入宋后,吐蕃人在继承的基础上更有所发展,刀、剑、枪、矛、弓箭等兵器的制作已有专门作坊制造,铁甲胄是其名品。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九《器用》中对吐蕃制作铁甲胄作如下记述:“青唐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img39旅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匵藏之,相传以为宝器。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扎,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这种冷锻铁甲的出现,说明工匠已掌握了冷锻金属处理工艺,具有精湛的金属加工和冶炼技术,其兵器的制作毫不逊色于中原地区。这种精良的铁甲常作为贡品向宋朝奉献。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岷州吐蕃首领瞎吴叱与本令征向王韶贡献铁甲五十领。由此可以推断,甘肃地区设有较大的金属锻造手工作坊,其冷锻铁甲数量较多。

散居在秦陇地区的众多吐蕃部族的生活器皿多用金、银、铜、锡等制作,其日常生活用品有金佛像、金瓶、金镜匣、银枪、铁衔、铁镫等,所以金属日用品加工制造也较为发达。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民间生产“嵌img40石、铁石之类,甚工巧,尺一对至五六千”[14]。还生产一种“番镊子”非常有名,价格昂贵,“每枚两贯”[15]铜钱。原州(治今甘肃镇原县)民“善造铁衔、镫”[16]等。

秦陇地区虽然铜、铁矿藏丰富,但开采量不大,所以铜、铁加工业的原料主要依靠宋朝的输入以及将铜钱熔铸成其他器物。早在宋朝之前,铜钱已成为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宋代除四川流通铁钱外,其余地区流通铜钱,秦陇是铜钱流通地区之一。秦陇吐蕃人获得大量铜钱的办法是入宋求购铜钱。文献所载:“西北边内属戎人,多赍货帛于秦、阶州易铜钱出塞,销铸为器。”[17]销熔千钱可得精“铜三斤十两”[18],制作器物,获利数倍。大量铜钱流入秦陇地区,虽弥补了秦陇地区铜料的不足,但销铸铜钱不利于秦陇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皮毛加工业

皮毛加工是秦陇民族地区另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由于秦陇畜牧业的发展,为皮毛加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加之秦陇地区的吐蕃等民族“衣皮毛”,“衣率毡韦”,所以皮毛加工首先满足本部落的家庭内部需要而进行生产。秦陇汉蕃人民大量生产的毛制品主要有毡、褐、毼,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适于做各种御寒的靴子、帽、毡帐等。庆州等地向宋朝进贡的物品就有白毡和紫茸毡等。

褐是用牲畜的毛或粗麻制成的,褐有毛、麻二种,用牛、羊毛捻线粗织而成即为毛褐,吐蕃人一般用毛褐制衣。在吐蕃市场上流通的毛褐种类有“茸褐、驼褐、三雅褐”[19]等。褐是秦陇地区的传统手工业产品,唐朝中期,河、洮、兰等州就是以褐作为当地著名的土产进贡的。吐蕃与汉人杂居的泾州是褐的主要产地之一,织褐成为当地蕃汉人民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宋人称赞道:“泾州虽小儿皆能捻茸毛为线,织方胜花。一匹重只十四两者,宣和间,一匹铁钱至四百千。”[20]这种泾州所独有的“方胜花”是毛褐中的精品。毛褐是秦陇汉蕃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又是输入中原地区的重要商品,其生产量较大。(www.xing528.com)

毼即img41毼,是一种毛制品。《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言:“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img42毼”。也称作罽毯,藏族人称为氆氇。《正字通》谓“img43毼,毛席,中天竺有毼毾img44,今日氆氇,秦、蜀之边有之。似褐,五色方锦。”就是今西北所产的挂毯。毛毼是藏族人名贵的传统手工制品,宋朝攻占熙河地区后,毛毼就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贡品。

荩漳县宋代定窑刻花莲纹瓷洗

(三)酿酒、建筑、手工业等酿酒业也是这里传统的手工业。秦陇的吐蕃部族居地多在高寒山区,饮酒可增加体内热量,抵御凛冽酷寒,于是酒便成为吐蕃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新唐书·吐蕃传》载:吐蕃人“实羹酪并食之,手捧酒浆以饮”。《宋史·吐蕃传》则谓吐蕃人“嗜酒及茶”。唐高宗永徽初年,汉族的酿酒技术就传入吐蕃,西域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也早在唐代就流传在河陇地区。原来生活在青海地区与吐蕃为邻的党项人“虽不知稼穑”,却能“求大麦于他界,醖以为酒”[21]。至宋代时,随着农业的发展,这里的酿酒业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出现了许多手工作坊。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王韶在通远军(治今甘肃陇西县)一次就收取蕃部酒坊三十余处。由于酒的需求量大,酿酒利润高,在熙州新堡寨、安乡城均有吐蕃酋豪开设的酒坊、酒场,并自募人从事生产,而宋政府无法干预。

秦陇地区还有建筑、制石、制陶等门类的其他手工业。宋代秦陇地区出现大批城镇、庐舍,仅河州南川寨就有庐舍二万五千区,说明建筑业发展。吐蕃部落所筑的城分为简易与复杂两类。比较简易的城用时短,建筑简陋,采用夯土版筑的墙体,数日即可完工。还有一类是较复杂的城。吐蕃首领居住的洮州城,“北城周四里,楼橹十七,南城周七百步,楼橹七,跨洮州为飞桥”[22]。这种城镇不仅要建城墙,还要筑楼橹,并且跨越洮水,在两岸分筑两城,用浮桥连接起来。精湛的建筑技艺还在宫室、寺院、佛塔等建筑中得以表现。熙宁(1068—1077)年间,宋朝在熙河地区修建了许多佛寺,其中在岷州修建的广仁禅院规模宏大,有四百六十区,宫殿巍然,雄伟壮观,中原人士也赞叹“吾土之未尝有也”[23]。这种复杂的城池结构、精湛的佛教建筑可与汉地相媲美,充分反映了秦陇建筑业的发展。

秦陇吐蕃地区的制陶业也有所发展。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历史上曾是黄河以南吐蕃部落的居地之一,部族繁盛。在今合作市曾出土一批宋代吐蕃风格的陶器,有陶瓶、陶鼎等,其中鼎足为蹼状。这些陶器反映出宋代当地的吐蕃部落能生产陶制品。

蜜、蜡也是甘肃地区的特产,秦、岷、阶、成等州生产的蜡烛颇有影响,成为进贡的物品。

宋朝时期,秦陇地区的手工业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况,某些部门很先进,有些方面的生产却很落后,整体发展水平不能与中原内地相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