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商代密须国及其影响

甘肃通史:商代密须国及其影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注意的是,商代的密须国,与西周的密须国性质完全不同。宁县湘乐镇所出土西周师伯及其铭文密须是商周时代影响最大的姞姓国,密须地区应当是姞姓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姞姓部族又是黄帝集团的重要分支,黄帝族最初兴起于甘肃东部,据此推断,姞姓密须应当是泾水中游地区土著部族所建立的方国。敢于向强大的周方伯挑战而进犯其属邦,显示密须国势之不弱。

甘肃通史:商代密须国及其影响

三、商代的密须国

密须国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起。古文献中有关密须史事,都发生在商代后期及西周,估计其建国时间要比豳国晚得多。需要注意的是,商代的密须国,与西周的密须国性质完全不同。这里说的是商代的密须国。

1.族源与地域

史记·周本纪》言文王伐密须,《集解》引应劭曰:“密须氏,姞姓之国。”引瓒曰:“安定阴密县是。”《正义》谓:“《括地志》云:‘阴密故城在泾州鹑觚县西,其东接县城,即古密国。’杜预云姞姓国,在安定阴密县也。”韦昭注《国语·周语上》“王灭密”:“密,今安定阴密县是也,近泾。”《汉书·地理志》也说安定郡有阴密县,为“《诗》密人国,有嚣安亭。”师古注:“即《诗·大雅》所云‘密人不恭,敢距大邦’者。”

汉代安定郡阴密县又名鹑觚,大体即今甘肃灵台县西境,古今学者对此无异议。据民国《灵台县志》记载,“密须国故城址在县西五十里,即今之百里镇也。”百里镇及其附近的考古调查与发现,证明了文献记载之不虚。在今百里镇西南方达溪河与南川河交汇形成的三角台地内,发现三处城垣残迹,考古工作者认为即密须故城遗址。遗址所在的这片台地十分开阔,北、东、南三面河流环绕,西依吴家山,为古代兴建城邑的优胜地带。今存三段垣迹,为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城墙,残高不过3米,最长的一段长约10米,底部宽度在2.5米左右。近底部处夯土层厚约6~7厘米,内含仰韶文化和周代陶片;上部夯土层厚约13~14厘米,内含汉代砖瓦残片及宋瓷片。城址周长约3华里。初步考查可知,此城初建远在汉代以前,汉、唐、宋时代均曾在原城址基础上加固维修,继续沿用。城址南侧台地断面上暴露出西周灰坑、住室和灶坑存迹,文化层厚达2米左右,内含大量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多为鬲、豆、罐等器物残块,还有铜镞、兽骨之类。打破西周文化遗存的有一处宋代瓷器窖藏,表明晚至宋代此城仍在被使用。(10)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陕西长武县碾子坡遗址,连续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发现房址、灰坑、陶窑等遗存及365座墓葬。多见高领袋足鬲,而瘪裆鬲甚少,与被认为是先周文化的郑家坡文化面貌大不相同,而接近于被认为是姜戎文化的刘家文化。这种文化遗存后来在同长武县邻接的麟游县境内一些地区也有发现,被统称为“碾子坡类遗存”。因其年代相当于殷墟一、二期至商周之际,地域处在古密须国的范围之内,故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密须国文化有关,名之为“碾子坡文化”。(11)由于目前考古实践还未能提供灵台县境内碾子坡类型文化的存在状况,我们尚难对该类型文化同密须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作出较有把握的判断,但这无疑是个值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周本纪集解》引应劭语,谓密须国姞姓,《通志·氏族略》也说:“密须氏,《世本》商时姞姓之国。”又云:“《史记》姞氏为后稷之妃。南燕、密须皆姞姓之国,后改为吉氏。”《国语·周语中》载富辰举言婚姻给国家带来祸福之例,有“密须由伯姞”语,韦昭注曰:“伯姞,密须之女。”《潜夫论·志氏姓》:“姞氏之女为后稷之妃,繁育周先。”“姞氏之别,有阚、尹、蔡、光、鲁、雍、断、密须氏。”

姞姓是商周时代西部一个族系繁盛、分布广泛的古老部族,和姬周存在悠久的通婚关系。史载黄帝之后裔共分为12姓,其中就有姞姓。《左传》宣公三年载晋国伐郑,欲立姞姓妾所生的公子兰,郑大夫石癸主张接受晋国的要求,立公子兰为郑国太子,理由是:“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今公子兰,姞甥也,天或启之,必将为君,其后必蕃。”《诗·大雅·韩奕》内容之一是描述韩侯娶妻的宏大华丽场面,所娶即为姞姓之女。郑与韩皆为姬姓之国,可见“姬、姞耦”乃西周贵族婚姻盛行的习俗。出土于宁县湘乐镇谢家村的师伯盨,铭文曰:“师伯作中姞img57”,师伯为西周军事贵族,此盨乃师伯为其姞姓夫人所作器,可视为姬姞联姻传统的一件实物例证。

宁县湘乐镇所出土西周师伯img59及其铭文(www.xing528.com)

密须是商周时代影响最大的姞姓国,密须地区应当是姞姓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姞姓部族又是黄帝集团的重要分支,黄帝族最初兴起于甘肃东部,据此推断,姞姓密须应当是泾水中游地区土著部族所建立的方国。至于碾子坡文化是否为姞姓部族的文化遗存,还有待今后考古发现的印证。

2.社会状况与对商王朝的臣属

关于密须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面貌,还没有文献记载或考古资料能给以直接说明。我们只知道,至迟到商后期,密须在西北地区诸方国中已颇具影响和实力,其贵族统治体制及文化发展高度,可能和姬周大致处于相仿的水平。周文王发动对密须的战争,借口是密须侵略了与之相邻的阮与共。阮与共,是今甘肃泾川境内臣服于周的两个小方国。敢于向强大的周方伯挑战而进犯其属邦,显示密须国势之不弱。据《说苑·指武》记载,文王伐密前征求过大臣们的意见,管叔曾表示反对,说:“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义。”可知密须政治昌明,有一定声望。

周文王灭掉密须后,有两件战利品,即“密须之鼓与其大路”,周人常为能占有它们而引以为自豪。在周初大分封时,它们作为镇抚社稷之“重器”,颁赐给了成王的胞弟唐叔。鼓是礼乐之器,也用于战争,以激励士气,指挥进退;大路为一种豪华的马车,周制只限于天子或诸侯乘用。密须国的这两种器物深受周人赏识,《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大蒐乃当时君主举行大规模田猎时检阅部众之仪式。文王将此二物用于大蒐之礼,说明它们质地坚美,制作精良,足以壮观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密须国手工业的发达和工艺技术的高超,其文化品位决不在周人之下。

征伐密须,是姬周为实现反商战略而作前期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对殷商作战需要先铲除身边潜在的敌手,营建一个稳固可靠的后方。由此我们推想,密须很可能是商王朝的忠实与国。密须国远处泾水中游,殷商的政治控制力似乎尚未达到甘肃境内,但不可否认的是,商王朝的政治、文化影响,的确已伸展到甘肃东部地区。在泾、渭流域乃至西汉水上游,都曾出土过商文化器物。1978年,庆阳市董志塬野林村出土过一件刻铭“乍册吾”的商代青玉大戈,即是证明。

庆阳市董志塬出土商代“作册吾”玉戈及其铭文

商王朝同西北戎狄诸部频频交锋的时代,也正是密须国在泾水以南兴盛发展,从而引起姬周疑忌的时代。据《说苑·指武》载,文王与臣属商量是否伐密时,太公望是主战派,他认为“密须氏疑于我”,主张“伐枉不伐顺”。当时文王正在暗中为反商作准备,这就是密须之所“疑”;密须不顺应周的意图而唱反调,这就是其“枉”。综观以上种种因素可知,密须为殷商属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