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先秦时期黄帝的传说及影响

甘肃通史:先秦时期黄帝的传说及影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把上古初民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育兴文化的许多重大成就,都归功于黄帝或黄帝的臣属。前者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作战,后者是黄、炎两大部族之间的战争。黄帝不仅是领导其部族集团取得一次又一次辉煌胜利的英雄,更重要的他是部族大融合的象征。

甘肃通史:先秦时期黄帝的传说及影响

二、黄帝的传说

1.黄帝的功业

黄帝在我国古史传说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是由神话人物脱胎而成历史人物的典型。人们把上古初民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育兴文化的许多重大成就,都归功于黄帝或黄帝的臣属。

(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

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14)

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15)

始垂衣裳以班上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以引重致远。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用,以利万人。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其使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曰书契。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死则厚衣以薪,葬之中野。结绳以治。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而易以棺椁。制以书契,百官以序,万民以察,神而化之,使民不倦。(16)

文献中这类记载还有很多,言及黄帝的功业,比上引材料还要宽泛。总之,上及天文,下至地理,治国化民,宣礼定制,衣食住行,婚育疾丧,社会生活赖以运转的一切,都由黄帝创设实施。

还有一种现象更值得关注,我国传统史学中纳入远古史系的许多“圣王”,在传说中几乎全都向黄帝靠拢,列属黄帝庞大家族的分支首领。如唐虞时代的尧和舜,夏民族的先祖禹,商民族的先祖契,周民族的先祖后稷,楚族的先祖吴回,秦族的先祖伯益等,都分别统属于高辛氏和高阳氏两大体系,而合归于黄帝所出的少典族,成为黄帝的后裔。这种诸圣世系归一的趋向,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战国后期出现的《帝系》中。司马迁撰《史记》叙述我国历史的源头,即依《帝系》从“五帝”写起,而黄帝则被置于五帝之首。司马迁的这种做法,颇受近世学者们的非议,因为以黄帝为共祖的一元化上古史体系,显然经过了战国时期儒家们的整理加工,并非历史的原貌。需要指出的是,和秦、汉帝国的政治大一统相应,人们在精神观念上对历史对族系也形成了大一统的要求。这是当时客观存在的文化趋势,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尚未完全走出王官史学传统的“太史公”,司马迁不可能脱离那个文化背景。其实我们应当把司马迁所叙述的家族式古史体系,看作部落联盟时代部族间的统属层序,把那些远古皇王君主看作是一些部族或那些部族辉煌时代的代号。那些人物的世系递接,只显示部族发展过程中重要阶段的先后顺序,而不是祖、父、子、孙的血缘辈次;那些男女人物的夫妻称谓,所反映的不过是族体之间的通婚关系。这样理解,也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史记》一元化古帝体系

细味《五帝本纪》和《三代世表》的“太史公曰”可知,司马迁对上古史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是非常慎重的,问题的症结不是史家在为黄帝编造谱系,而是黄帝正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汇聚点上。史前文化的生态是多元的,但多元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相互接触、渗透、交流、碰撞,乃至融会的现象。在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有一些文化渐处于领先的强势地位,其周边的他种文化可能以某种形式慢慢融入强势文化之中。也就是说,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和变异,多元性文化会走向趋同的道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广阔地域范围内的几种强势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在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时,趋同的步伐会明显加快。经过若干次规模较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间的战争之后,最终出现部族大融合的局面。黄帝正是我国史前文化百川归流、部族融合空前加速时代核心部族的代表。

史载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17)。这正是军事民主制下的景象。强势部落或部落联盟间为争夺主导权和地域控制权而展开一系列的战争,战争成为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主要手段,而众多的小部族(即所谓“万国”)则依属于强势部落或部落联盟。所以,关于黄帝传说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战争,其中最著名的即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前者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作战,后者是黄、炎两大部族之间的战争。两次战争均以黄帝部族的胜利而告终,这不仅确立了以黄帝部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的主导地位,而且促成了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族集团的融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后来又发生了以黄帝为首的中原部族集团同长江流域的三苗部族集团的战争,结果仍是黄帝集团取得了胜利。文明时代前夜这几次影响最大的部族战争,为雏形国家的孕生铺平了道路,所以在群体记忆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黄帝不仅是领导其部族集团取得一次又一次辉煌胜利的英雄,更重要的他是部族大融合的象征。古代传说之所以把我国史前社会几乎所有的重要创举都归之于黄帝,就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他所统领的那个部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代表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高度。

2.黄帝与伏羲的关系

在黄帝身上,隐约地闪现着伏羲的影子。传说中伏羲和黄帝的功业,有一些是重合的,如对畜牧业的发展,倡行熟食等;有一些是后者在前者基础上的演变,如文字书契的发明,弘扬音乐艺术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神话身份,他们都是传说中的雷神。《淮南子·地形训》云:“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前文所引伏羲神话都说其母华胥在雷泽履大人迹而孕伏羲,而且都说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所以《淮南子》和《山海经》这两条材料中的雷神,大家认为就是伏羲。而汉代的纬书又几乎一致地说黄帝是雷神。《河图稽命征》云黄帝之母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寿邱”。《河图帝纪通》:“黄帝以雷精起。”《春秋合诚图》:“轩辕,主雷雨之神也。”《大象星图》:“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黄帝之正妃为西陵氏女,名嫘祖,又称雷祖,《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黄帝的次妃则为“方雷氏女”,都和“雷”有关。

此外,伏羲和黄帝都与龙有不解之缘。伏羲为龙身人首,乃古文献共同的说法;也有谓蛇身人首者,其实质是一样的,因为蛇就是龙的前身和母型。大量汉晋时期伏羲、女娲蟠体交尾画像石刻及绢画,已为传说作了形象化的注释。伏羲部族以龙为图腾,可以说是确凿无疑的。所以,后来在传说中与伏羲合为一人的太皞,也以龙为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语,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在起源甚为古远的“四灵”学说中,太皞是以青龙为象征的东方之神。传说中的黄帝,虽然不能说也是以龙为图腾的,但和龙有极密切的关系,在古文献中同样有丰富的记载(18)。(www.xing528.com)

总之,种种迹象表明,黄帝部族与伏羲部族存在某种文化上的承袭关系。《春秋内事》云:“黄帝师于风后,风后善于伏羲之道,故推演阴阳之事。”有些记载又说风后为黄帝之相。而伏羲风姓,风后与之同族。《淮南子·说林训》言“黄帝生阴阳”,高诱注曰:“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伏義对后世文化影响最大的功业是“画八卦”,而阴阳学说直接由八卦体系导出,这其中也透露了黄帝承袭伏羲的消息。

3.黄帝部族的活动地域

黄帝传说的主流,反映了我国由部落联盟向国家演进的那个时代。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黄帝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但黄帝所属的那个部族,却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它很可能和伏羲部族同源,起于甘肃东境。《山海经》中多处言及轩辕丘、轩辕台、轩辕国,其地理位置都在我国西部。《国语·晋语》说黄帝、炎帝同出少典氏,“昔少典娶于有img21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水在今陕西宝鸡市境内,是渭水的一条支流,炎帝部族早期活动于姜水流域即今关中西部,已大致成为古史学界的共识。至于姬水,今已难考,但多数学者认为其地不会距姜水太远,应在关陇地区的大范围内。有学者认为:“今甘肃临夏就有姬家川的地名,而流过临夏注入黄河的就有一条大夏河,夏与姬的渊源关系很深,则姬水也有可能就是这条水。”(19)目前这还只能是一种假说,但主张在甘肃境内寻找黄帝部族早期活动踪迹,是很有见地的。

水经·渭水注》关于黄帝出生地有一段记载:“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水出西南泾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水出东南横谷,西北径横水圹,入西北泾谷水。乱流西北,出泾谷峪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皇甫谧云生寿丘,丘在鲁东门北,未知孰是也。”郦道元举了天水和寿丘两说,未定是非。已有学者指出,皇甫谧所言寿丘“在鲁东门北”之鲁,并非周初封伯禽的山东之鲁,实乃《潜夫论·志氏姓》所言姞姓之鲁。姞姓之鲁在西北,故罗苹注《路史》曰:“寿丘在上邽。”今天水市南境的齐寿山,很可能便是寿丘,《渭水注》所言之轩辕谷水,正发源于齐寿山的东北麓。(20)所以,清儒梁玉绳在《汉书人表考》中,直接说“黄帝生于天水”。《渭水注》说的“泾谷水”,即今天水市北道区源于麦积山而北流入渭的永川河;所说的“轩辕谷水”,即永川河西部源于齐寿山的一条最大的支流。《易林·恒卦》云:“黄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明确指出黄帝与伏羲同处一地。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死后葬于桥山,桥山地望古今众说纷纭,但大体方位不出今陕甘两省交界处的子午岭范围内。《列仙传》言黄帝死后“还葬桥山”,“还”字意在说明归葬于桑梓之地,这也隐示了黄帝部族最初活动于陇东一带。《庄子》、《抱朴子》等古籍还记载黄帝登空同而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空同后世多写作崆峒,山名崆峒者,全国有多处,但黄帝所登之崆峒却在甘肃境内(21)秦始皇汉武帝巡视西北诸郡,都曾登过此山,他们显然受了黄帝登此山传说的影响。上述黄帝出生地、埋葬地、巡行地等等,大致都在甘肃东境;也就是说,都在传说中伏羲活动的地域。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伏羲部族的活动,同大地湾文化完全对应,不仅在时间上同步,在地域上同位,在社会发展阶段上也同型。据此可以判断伏羲部族就是大地湾文化的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繁衍,伏羲群体支族旁系的活动地区必然要向外拓延,而部族的母体,则一直生活在其早期的中心区即甘肃境内的渭水流域,因此才有了大地湾遗址连续三千年不曾中断的文化遗存。黄帝部族应当是伏義部族的远世后裔,是大地湾文化居民中最后一批由甘肃东部向中原地区发展的强大族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为青阳,“降居江水”;一为昌意,“降居若水”。“降居”一语形象地点明了黄帝部族走下黄土高原开拓新地域的史实。

4.黄帝部族同甘肃古文化的关系

关于古代西方部族的东向发展,许多老一辈史学家早就有过论述(22)。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刘起img22先生又依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作了进一步分析,提出“在渭水以至湟水这一地区,筚路蓝缕地开创前进的,就是由少典族和他的姻亲氏族有img23族发展出来的黄帝族,以及黄帝族的姻亲部落炎帝族”。“黄帝族原来生长活动地区,自今渭水北境,陕西中部,向西至甘肃之境,恰好就是齐家文化区域。从受齐家文化影响很深、相当于齐家文化后期的火烧沟类型文化与夏代同时来看,正好齐家文化相当于传说中夏以前的黄帝族时代。因此,把创造齐家文化的氏族部落推定为黄帝族是合适的。何况,黄帝是黄帝族最早的始祖,他本人的时间还远在这以前,因此把黄帝族定为齐家文化的创造者,时间也正合适。”(23)

刘起img24认为黄帝部族是齐家文化的创造者,是很有道理的。关于伏羲的传说,和大地湾文化相对应;关于黄帝的传说,则和大地湾文化之后的甘肃史前文化相对应。大地湾遗址最上层是常山下层文化,而常山下层文化正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但黄帝所代表的那个部族跨时甚长,其早期活动可能上溯至齐家文化之前,应包括马家窑文化在内。传说中黄帝的许多功业,都能在甘肃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找到印证。

如说黄帝掘地昆吾山下,“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24),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25),这比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传说更直接地表明已经掌握了金属冶铸工艺。而在大地湾文化深刻影响下发育起来的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了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在稍后的齐家文化遗存中,冶铜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正是甘肃地区的史前文化,最先拉开了我国青铜时代的序幕。尤可注意者,传说黄帝首创以铜制镜,“帝既与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则镜始于轩辕矣”(26)。而我国时代最早的铜镜,正出土于齐家文化遗存中。

又如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27)。表明黄帝部族以较早制作、使用玉器,而为史家所关注,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而齐家文化正是我国北方较早而且大量使用玉器的史前文化,其治玉业的规模在我国黄河流域史前文化中是极其突出的。

又如说黄帝“设五量”(28)。这是很重要的一条资料,表明黄帝部族首创量制和量具,在度量衡制度史上作出了贡献。而我们上文已言及,大地湾四期遗存中,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量具,包括陶质的条形盘、铲形抄、箕形器、四把深腹罐,以及上有等距刻度的骨匕形器。量器容积的倍数关系显示,那时已形成便于实际操作的量级体制。

又如说黄帝以兽皮制鼓,“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29),说黄帝用鼓于军阵以助势取胜,“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30)。表明黄帝部族善于使用战鼓,很可能就是鼓的发明者。而大地湾后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恰以多次出土陶鼓而著称,尤其是马家窑文化彩陶鼓,形制特色鲜明,装饰华美,且很适于在行动中击用。

又如说黄帝初创房屋建筑,“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31)。“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栋深宇,以避风雨。”(32)表明黄帝部族不仅较早开始了室居生活,而且掌握了较高的建筑技术。而甘肃的史前文化,又正以擅长房屋修建而引人注目。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出现了我国时代最早的一批圆形半地穴式房屋,以后几期文化的居室建筑式样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室内面积也渐趋增大,居住条件越来越舒适,到四期文化甚至出现了著名的F901大型庙堂建筑群,已初步备具了前堂后室两侧出厢房的传统格局,无论其规模、结构还是其修造技术,都居我国新石器时代建筑之冠。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承袭了大地湾文化的建房传统,并在形制上又有新的发展。这些都应当是传说中黄帝伐木构材筑作宫室的事实基础。“夏”为“厦”的本字,原有“广居”之义,即《诗·秦风·权舆》之“夏屋渠渠”。《楚辞·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王逸注:“夏,大殿也。”张衡《西京赋》:“大夏耽耽,九户开辟。”薛综注:“屋之四下者为夏。”创建夏王朝的夏部族,其名缘当即起于此义。创建大地湾文化的是一个善于构筑宏大房屋的部族。伏羲、黄帝以及我们下文要说的禹,其族源都可以追溯至这个部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