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先秦时期四坝文化的发现和揭示

甘肃通史:先秦时期四坝文化的发现和揭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述几处遗址的发掘,较全面地揭示了四坝文化的基本面貌。以往对四坝文化遗存的发现与发掘均限于墓葬,2003年6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在酒泉西河滩首次发现了四坝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这次发现大大丰富了四坝文化内涵,为认识该文化的性质增添了新的依据。

甘肃通史:先秦时期四坝文化的发现和揭示

二、四坝文化

1.发现及分布地域

四坝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山丹县四坝滩而得名,从遗址的最初面世到最终定名,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期间人们对它的性质没有明确的把握。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甘肃西部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不断展开,尤其是玉门火烧沟遗址的发现,四坝文化才被考古学界认定为一种独立的地区性青铜文化,有人也因此而称它为火烧沟文化。

四坝滩遗址的发现,可追溯至1948年。著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创办的山丹培黎学校,在四坝滩农场开挖水渠时,发现了一些古文化遗存和墓葬,采集了一批陶器和石器。1953年艾黎写信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夏鼐先生,告知此事。随后,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进行了实地调查,采集到一些遗物。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对四坝滩遗址进行复查,又采集了一批器物。197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四坝文化遗址进行了首次正式发掘,清理墓葬312座,出土各类铜器200余件,陶器近千件,还发现有加工精致的金、银耳环及玉器等。出土铜器的墓葬共106座,占全部墓葬的1/3,这么高的比例是以前各种类型史前文化所未曾见过的。198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酒泉干骨崖、民乐东灰山两处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354座,出土陶、石、骨、铜、金、银、玉器千余件。上述几处遗址的发掘,较全面地揭示了四坝文化的基本面貌。

四坝文化分布,主要在河西走廊的中部和西部祁连山以北地区,东起山丹,西至新疆哈密盆地,北及黑河下游,南涉疏勒河中上游一带。重要遗址和遗存点,除了上文言及的之外,还有安西鹰窝树,玉门沙锅梁,酒泉西河滩、下河清,民乐西灰山等处。以往对四坝文化遗存的发现与发掘均限于墓葬,2003年6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在酒泉西河滩首次发现了四坝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已知有房址50余座,窖穴60多座,烧烤坑350多个,陶窑5座,祭祀坑20多个。这次发现大大丰富了四坝文化内涵,为认识该文化的性质增添了新的依据。下河清遗址存在四坝文化在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在下的地层叠压关系;酒泉干骨崖遗址10余座墓葬填土中,发现有马厂类型文化彩陶片,都说明四坝文化晚于马厂类型文化。火烧沟遗址和东灰山遗址所提供的碳测数据表明,四坝文化的年代距今3900年~3500年,大致相当于夏代中期到商代前期。

2.文化面貌

四坝文化石器有双肩斧、亚腰形斧、长方形穿孔刀、穿孔锄、马鞍形磨盘、磨棒、臼、凿、锤、锛、环状器和多种形式的砍砸器等,形制多具特色。骨器有锥、凿、匕首、针、纺轮等。骨匕磨制精致,刃体较薄,一端穿孔。西河滩遗址所出骨针细匀修长,针孔能容现代缝衣线穿过。玉器有璧、斧、锛、凿、权杖首等。有些玉器为实用器,显示出玉器缘自磨制石器的演变关系。

四坝文化使用铜器已相当普遍,器类有刀、削、锥、斧、戚、凿、镢、匕、矛、镰、针、镞、权杖饰及泡、钏、管、镯、鼻环、镜等,尚未发现容器。红铜与青铜并存,而青铜数量已开始多于红铜,器型种类也大为增加,代表了齐家文化之后甘、青地区青铜工艺的发展高度,是甘肃境内出土早期铜器最多的古文化。火烧沟遗址所出四羊首权杖饰,羊首系用复合模具分铸后镶嵌于器身的,工艺相当复杂,这是我国时代最早的青铜分铸镶嵌品。火烧沟遗址所出送往有关部门鉴定的65件铜器中,4件为热锻成器,余皆为铸制。该遗址还出土了可同时浇铸两个箭镞的石范。箭镞作为远射武器具有很大的消耗性,能生产箭镞,也显示出冶铜业的发达程度。四坝文化制铜技术与齐家文化相比已有大幅度提高,形成了采矿、冶炼、制范、铸造等专业化生产程序,制铜业颇具规模。经测定,四坝青铜合金成分相当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也有砷青铜及其他成分。其中砷青铜的量比较大,延续了齐家文化青铜冶铸的传统。我国早期青铜冶铸中砷青铜居多,表明我国的青铜创制发育与世界冶金史所显示的规律一致。

玉门市火烧沟出土四羊首青铜权杖饰

四坝文化陶器有罐、壶、盆、豆、杯、鼎、盘、盒、埙、铃、牌饰及形式多样的器盖等,以罐类器的数量和样式最多,如双耳罐、单耳罐、四耳罐、腹耳罐、筒形罐、带盖罐等,其次是壶。陶质较粗,多为夹砂陶,红陶为主,也有褐、灰陶。火候偏低,陶色不纯,常出现灰、黑色或黄白色斑痕。多手制,用泥条盘筑法分段套接成器,小型器则直接用手捏成。饰绳纹、弦纹、刻画纹、戳印纹和附加堆纹。彩陶比例较大,约占陶器总量的1/4,火烧沟墓地比例高达1/2。均施紫红色或姜黄色陶衣,纹饰浓重,喜用黑彩,红彩较少,富有凸起感。主要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回纹、圆点纹,以及以羊、犬、鹿、蜥蜴等为题材的动物纹,其中以蜥蜴纹及其变体最有特色。有些器物上还绘有类似字形符号的装饰。陶器彩纹有的为入窑前绘制,有的为出窑后绘制,故部分彩陶的图案已经脱落。器物造型新颖别致,器盖和器耳尤富于变化,有些器物或器物的某一部分特意做成动物或人形,工艺精细,堪称陶塑艺术佳作。

四坝文化双矛形纽盖四耳彩陶罐

聚落房址分半地穴式和平地起建两种类型。半地穴式均为长方形,地面多经硬化处理,室内有一至数个烧烤坑和储藏坑。平地起建式虽多为长方形,但有的结构较复杂,出现一间主室带三间侧室的套合形式。烧烤坑和储藏坑的形制也有多种,大小深浅不一。墙壁存基发现土坯残块、夯土、砾石垒砌等遗迹,可知建筑方式及使用材料已趋多样化。(www.xing528.com)

墓葬发现较多,仅火烧沟、干骨崖、东灰山三处遗址清理、发掘的墓葬即达666座,且大都保存完好。墓式常见的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竖穴偏洞墓或带龛墓。偏洞墓多为平行式,即在长方形墓道坑的长侧掏洞作墓室,墓室与墓道坑并列且长度相当,底部处同一平面。有的在墓道坑一侧设生土二层台。洞室平面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圆角长方形多种形式,少数洞室口用木板或圆木封堵,随葬品多与死者一起置于洞室中。竖穴带龛墓的墓穴多长方形、圆角长方形或椭圆形,在墓穴一端或一侧的墓壁上开龛,葬品置龛中。有的墓在坑底排列数量不等的砾石或卵石,形成石棺状,被称作“积石墓”。部分墓有木质葬具。葬式以仰身直肢单人葬为主,其次是二次扰乱葬,也有侧身屈肢葬与合葬。合葬墓人数2~6人不等,以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居多。东灰山墓地中成年男女合葬墓占成年合葬墓总数的80%。此外也有一男二女或一女二男的合葬墓,和齐家文化墓葬情况类似,这应当是一夫一妻制形成过程中多种婚姻形态并存的现象。还有一些被认为是父子合葬墓,反映了父系家族制的存在。墓向无序,东西向和南北向都有,东北向与西北向的比例较大。

随葬器物各遗址情况不尽相同,以陶器为大宗,数量相差悬殊,少者仅1件,多者达19件。少数墓的随葬品中含金、银、铜、玉器和绿松石珠、玛瑙珠、贝蚌品等珍贵饰物。海贝的发现值得关注,火烧沟墓葬中出土了上百枚海贝,有些被钻孔串成长串,有的含在死者口内,有的置于陶容器中,显然视之为珍贵物品。它们应来自与东部地区的辗转交换。盛行以羊、猪、狗、牛、马等畜类为随葬品,尤其是羊和猪,十分普遍。个别规格较大的墓葬存在人殉、人祭现象。东灰山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卜骨,系用动物肩胛骨修治而成,骨面有圆形灼孔,和齐家文化的占卜风习一脉相承

3.文化渊源

对于四坝文化的来源,学术界虽然还有不同认识,但多数人认为它同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人主张它是马厂类型向西发展的一支,有人主张它直接就是在马厂类型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从陶器造型和彩陶纹饰看,四坝文化与马厂类型的确有许多相同的因素,特别是四坝早期陶器器形十分接近马厂类型晚期的风格,可视为马厂类型晚期器物的变体。东灰山遗址陶器的器类组合及彩陶图案,由于更接近马厂类型晚期特征,故有学者称之为由马厂类型向四坝文化的“过渡类型遗存”。四坝文化代表性器物双耳彩陶罐,在许多马厂遗址中都能找到形饰相若的同类器。这些陶器的相同或相似,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上下继承关系,“至少可以说,四坝文化是吸收了马厂类型的诸多文化因素而形成的。所以,认为马厂类型是四坝文化主要来源之一,应该是合适的”(12)

此外,四坝文化发展过程中曾接受了齐家文化的巨大影响,也是学界所公认的。还应当注意到,由于四坝文化的中心地域正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区,活动着不同种系的牧猎部族,多种文化交流的印记必然在遗存物中有所反映。如陶器中十分独特的手纹,在时代相近的古波斯彩陶上也能看到;颇为多见的有銎斧,也能在鄂尔多斯文化和西亚文化中找到源头;前述四羊首青铜杖饰,则与高加索山脉南麓特利墓地所出下部出梃纳柄、器身铸5枚瘤状凸钮的铜杖首造型接近。

4.社会发展阶段

从生产工具的形制和功能考察,四坝文化的农业是有一定基础的。石器中有用于农作的锄和镰,用于加工谷类的臼、磨盘和磨棒,铜器中也有农具镢、镰、刀等。除了常见贮藏粟粒的陶容器外,还发现了小麦大麦黑麦、稷和高粱等炭化籽粒,表明当时已种植多种作物。东灰山遗址文化层中采集到的保存完好的小麦粒,还是目前所知我国时代最早的小麦标本。陶器中有些容器如人足形深体罐和小型方杯等,可能属于酒器,酿酒的习俗也反映了农业的发展程度。

各个遗址中普遍存在的以畜类随葬的习俗,显示出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养羊业,最为兴盛。火烧沟遗址M227随葬羊距骨88件,那意味着要杀掉44头羊,可见畜羊之规模。以羊的形象作为陶器的塑饰,也很能说明问题,流行在器盖、器耳、器把上装饰羊首,是四坝文化陶器的一大特色。权杖是部族首领手持的神圣器物,象征着身份和权力,实由更古老的图腾柱转化而来,权杖上的主题性饰物,通常都是部族的图腾崇拜物。火烧沟出土权杖以青铜铸制的4只羊首为饰,昭示着四坝主人很可能就是个羊图腾部族。以上迹象告诉我们,四坝居民兼营农业和畜牧业,而畜牧业在经济构成中比重应当更大一些。

四坝的冶铜业比齐家文化的发展程度更高,铜器已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军事及装饰领域,青铜制作已经程序化、规模化,虽然仍未达到制作和使用青铜容器的高度,但无疑已进入青铜时代

墓葬中已呈现明显的贫富分化,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的大量存在,表明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已相当稳固。制作精美、象征特殊权力的铜质、玉质权杖饰以及玉斧、玉璧等礼仪器的出现,人殉、人祭现象的存在,显示出贵族政治体制已露端倪。种种信息都在向我们宣告:四坝文化的社会已处于父权制下的军事民主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