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甘肃地区的饮食特色及主食食材

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甘肃地区的饮食特色及主食食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川水地区多食用小麦,山区多食用谷类。藏族以牛羊肉、炒面为主食,喜食半熟之肉,亦有生食的,副食有酥油、牛奶、酸奶、奶渣等。常食用糌粑,糌粑是用炒面和酥油在碗里捏拌而成,也称为藏粑;也有喜欢在碗里放一块酥油、一撮炒面,再浇以滚烫的茶水,冲散食用的。

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甘肃地区的饮食特色及主食食材

一、衣食

民国时期,乡村汉族服饰基本沿袭了清末以来的样式,款式单一,质料简朴。上衣有衫、袄、袈等样式,下身穿着有裤子、套裤、裙子短裤等。颜色多为青、蓝、月白、紫、绛,质料有土布、麻布、褐布等,绸缎甚少。衫为单衣,又称为汗禢,长至膝盖,领边、袖边、襟边、下摆镶其他颜色的宽边,或缀绣彩锦,民国后期衫逐渐演变为短至臀部,较窄,边上不绣彩锦的样式。袄称为褂子,款式同衫,挂有里子。单里子的为夹衣,春秋穿着;棉里子的为棉袄,冬季穿着。男性在冬季穿着皮袄。袈的样式同衫,无袖,略窄,有单、棉、夹之分。兜肚为上方下圆的贴身衣着,上绣各色图案,有口袋,男女老少皆穿,上下带子系在脖颈、腰后。“钻钻子”为无袖内衣,多套头穿着,有单、棉之分。裤子为无腰大裆裤,裤腿宽大,脚脖子用线绳扎住,夏为单,春秋为夹,冬季为棉。套裤古称绔、胫衣,套在裤子上的外裤,没有裤裆,只有两条裤腿形状,分夹、棉、皮几种,以棉为多,多为老人冬季御寒穿着。裙子多为妇女出嫁时穿着,上绣彩图,质料为绸缎。短裤为贴身穿着。

民国时期妇女服饰

帽子有布帽、皮帽、毡帽、草帽等种类。妇女带手帕。姑娘未嫁时梳两条辫子,或一条辫子坠后,出嫁时将头发盘成发髻。发髻的花样很多。妇女的首饰有头饰、耳坠、手镯、戒指等,金饰品较少。鞋有布鞋、草鞋、麻鞋、缎靴子、皮鞋等种类,男子在春、夏、秋三季多穿圆口单布鞋,冬天穿棉鞋;女子穿绣花的木头高跟鞋,大脚妇女穿平底鞋袜子为白布缝制,妇女用白布包脚,外套袜套。山区妇女和男子多用腰带束腰劳作。男女有荷包、针扎(也叫针插)、银镶象牙、牙签子等装饰品。

烟具

城镇服饰的革新。最先是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裹脚,剪发、易服、放足成为进入民国的标志。公职人员和学生穿着中山装,留分头或平头;开明家庭的妇女取掉裹脚布,恢复天足;时髦女性还流行穿短旗袍,袖略宽,外加小大衣,单履丝袜,甚为时尚。

由于社会积贫积弱,普通老百姓的服饰仅以裹身遮丑而已,贫寒人家无裤穿的情形比比皆是。“民国十八年七月,县署派员下乡,催租,道逢雨,衣渐湿,仓促间遇一田家,推其门而入,见老妪拥被坐,旁有大闺女,约十三四岁,面墙坐,烂羊毛一张遮其下体。乃谓其父曰:‘令嫒已长成,家虽贫,岂无数尺布以顾羞耻乎。’田夫涕而告曰:‘我娘才做了一条小衣,因公款急如星火,脱下来变钱,老人旦如此,又何论乎儿女。’使铁石人闻之,泪亦涔涔下也。”[1]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用较多的篇幅描述了甘肃一些地方的贫穷状况:在河西等地,大姑娘无裤子穿的情形十分普遍,有些一家五六口人,轮流穿一条裤子,而流浪街头的孤儿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景况十分悲惨。

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藏族男装为圆领长袍,袍身短及膝盖,袖宽大及膝,袍无纽扣。穿袍时袒露右臂,将前后两襟提至膝盖,用宽带束腰,所用物品都装在衣襟里,衣襟起到口袋的作用。夏天内穿衬衣、单裤。男女在干活时将上半身的皮袍卷至腰间。女子皮袍的样式与男子略同,惟袖短及腕下,袍长及脚踝,冬夏不穿裤子,冬天从臀部以下用带子把皮袍系住以御寒。富人内穿白色绸衬衫,右臂的衬衫白袖露在外边,皮袍上缝以布或绸面,衣领镶有织锦,衣边镶有珍贵的水獭皮。皮袍质料珍贵的有水獭皮、猞猁皮、狐皮、豹皮、羔皮等,多为头人穿着。皮袍上缝的面子和边上镶的布喜欢用红、黄、紫三种颜色。贫者冬夏不换单裤,不穿袜,只穿长筒靴,或用羊毛或皮子裹住脚,藉以御寒,夏天多赤足。(www.xing528.com)

男子头顶盘一条辫子,有的剃去周围的头发。帽子有毡帽、皮帽等。平日多携带短刀和长剑,身背长枪骑马巡视,晚上衣服兼作被褥席地而睡。藏族未婚妇女梳两条辫子,已婚女子将头发从前额分开,结发百辫装在背后的辫套里,辫套从头颈拖至脚跟,在腰间用腰带系住。富裕人家的妇女辫套上缀以黄琥珀、红珊瑚银元、黄铜片、银碗等饰物;一般人家妇女的辫套上只缀些扣子、贝壳、铜石、琥珀、玛瑙等。男女都带耳坠,大如镯子,也有坠两串珊瑚悬及肩上的。僧人一律用枣红色的长布裹身,上身穿没有袖子的背心,下身用红布裹至齐脚,冬天里面加穿皮毛背心和毡围裙,衣服没有领、袖。

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服饰和汉族略同,不同的是男女都穿长袍,头戴白帽或黑帽,或戴包头的布,女子多戴盖头。回族妇女的盖头比较短,长及肩下,而东乡族和撒拉族妇女的盖头长及腰际。盖头分绿、黑、白三种颜色,少女、少妇戴绿盖头,中老年多戴黑盖头,也有戴白盖头的。民国时期有的穆斯林妇女也裹脚。

人们的饮食基本沿袭传统的饮食品种和花样,甘肃主产小麦、稷、黍、包谷、豆类、土豆等粮食作物,人们习惯上将小麦称为细粮,稷、黍、豆等称为粗粮。川水地区普遍种植小麦,旱地和半旱地种植稷、黍、豆等。稷称为谷子,亦即小米,黍称为糜子,即黄米,磨的面分别称为谷面、糜面。川水地区多食用小麦,山区多食用谷类。农闲季节日食二餐,农忙季节日食三四餐,田里劳作的人后晌有加餐。肉食很少,普通人家平日很少食用,只在年节时才可吃到。

面食面条为主,馒头花卷、饼次之。面条有许多种制作方法,有擀、拉、揪、抻等,形状有长、短、片、菱、宽、细等。馒头、花卷、饼的花样丰富多彩,时令节气里制作的花卷等面食很有讲究。食品加工有蒸、烙、炸、煮、烤、熏等烹饪方法。面条、小米粥、糜面疙瘩、苦乔面馍、馓饭(有的地方称为搅团)、包子、手抓羊肉、饺子、腌腊肉、凉粉锅盔炒面等为日常食品。一般把吃馒头和饼等称为吃干粮。春夏季节,多数地方人们喜欢食用发酵过的酸菜,称为浆水。

少数民族饮食富有民族特色,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禁食猪肉,禁食自死物,禁食非以真主名义所宰之物。

藏族以牛羊肉、炒面为主食,喜食半熟之肉,亦有生食的,副食有酥油、牛奶、酸奶、奶渣等。常食用糌粑,糌粑是用炒面和酥油在碗里捏拌而成,也称为藏粑;也有喜欢在碗里放一块酥油、一撮炒面,再浇以滚烫的茶水,冲散食用的。藏族人人携带木碗,装在胸襟里,到亲戚朋友家吃饭便掏出木碗。成人腰挂小刀,吃肉时用。禁忌公共器具触口,喝水时,绝不用自己的碗下水桶舀,而是用公勺舀入碗里。喜欢抽烟饮酒,烟分为旱烟和鼻烟,烟袋、烟盒人人皆备;酒多为自制,酒醉必歌。拉卜楞寺的僧人在诵经做法事时,用大米、角麻、葡萄、牛羊肉、酥油五种食品在大锅里熬煮,称为甜粥,视为珍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