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学前教育发展成果与英国类似

法国学前教育发展成果与英国类似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法国的幼儿教育深受英国幼儿学校运动的影响,奥伯林“编织学校”被认为是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开端,此后出现众多的托儿所。这项规定使法国托儿所成为公共学校体系的一部分,将它完全纳入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轨道。经费补助和有关的立法规范,有力促进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福禄培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与英国类似的学前教育机构双轨制。

法国学前教育发展成果与英国类似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于1792年建立共和国,资本主义制度从此在法国确立。近代法国的幼儿教育深受英国幼儿学校运动的影响,奥伯林“编织学校”被认为是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开端,此后出现众多的托儿所。19世纪30年代开始,法国政府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把托儿所视为公共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托儿所的财政资助,有力地推动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奥伯林编织学校

奥伯林(1740—1826年)是法国新教派的一名牧师,从1767年担任布鲁德堡教区牧师起,采取种种措施来改善该区居民的生活,他在改革和整顿学校教育方面成绩卓著,创办幼儿教育机构是其中重要一项。

1770年,奥伯林创办编织学校,被认为是“近代幼儿教育设施历史开端的象征”。关于奥伯林编织学校创办时间存在争议,较多的有1769年、1770年和1771年之说。本书“1770年”依据日本教育史学家悔根悟《世界幼儿教育史》而确定。

奥伯林编织学校招收3岁以上幼儿和年幼学童,专门在农忙季节开放,每周只开放2次。学校有两名指导教师,一名负责手工技术指导,一名担任文化和游戏方面的指导,并挑选一些稍大的女孩当“助教”。

编织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标准法语宗教赞美诗格言、观察、采集植物、绘画、地理、童话故事,传授缝纫和编织方法,还带领儿童做游戏。从这些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奥伯林编织学校主要是教育而非保育。在奥伯林1826年去世前,附近5个村庄均办起同类学校。

实际上,奥伯林编织学校从未得到官方的支持,无疑是一种慈善机构,但奥伯林的学前教育实践,对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曾对英、德等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19世纪初欧文在英国创办幼儿学校,曾从奥伯林编织学校中获得启示。

(二)柯夏的托儿所

柯夏(1789—1841年)是当时巴黎第12区的区长,曾亲赴英国考察幼儿学校,深受启发。1828年,他借鉴英国幼儿学校的经验,在巴黎创办“模范托儿所”,专门招收贫穷家庭儿童。到1830年已开办同等性质的托儿所6所,入托儿童990名。在柯夏的努力带动下,1836年仅巴黎地区的托儿所就有24所,入托儿童约3 600人。

柯夏创办的托儿所,对法国近代托儿所的设立起到指导作用。在他所著的《托儿所纲要》(1853年)一书中,指出:在公共贫民救济设施中,托儿所是最有效、最现实、最有成果的,无论于国于民都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将宗教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智育方面主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包括读、写、算、几何、地理、历史、博物、图画等,这些内容与初等学校完全一样,只是程度稍微降低。在教育方法上使用直观教学法,以实物教学为主。在教育设施上也设立“阶梯教室”,使用教学柱、置换架等教具。

可见,柯夏托儿所明显受英国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的影响,具有偏重智育的倾向,但它远比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具有合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特点,反对任何体罚行为。(www.xing528.com)

(三)法国政府的学前教育政策

托儿所的发展,引起法国教育当局的重视,法国早于其他各国制定了旨在保护幼儿教育设施的法令,并借助国家的力量迅速增加学前教育设施。从19世纪30年代起,法国学前教育机构就归属教育部管辖,是世界教育史上国家主办学前教育的开端。

1832年,法国《初等教育法》(即基佐法案)颁布后,政府将托儿所视为初等教育的基础,要求公共教育部给予财政援助。1835年,公共教育部颁发《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的特别视学官的规定》,提出视学官对托儿所具有视察和监督的权力。这是国家正式管理托儿所的开端。同年,公共教育部给托儿所补助费高达25 900法郎,各市县的经费补助也达到24 000法郎。政府的经费补助,有力地推动法国托儿所的发展。1836年,教育大臣布雷发布文件,将学前教育划入初等教育管理的范畴,明确规定托儿所是公共教育部领导下的学校,同初等学校一样接受市镇村教育委员会和郡教育委员会的领导。

1837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托儿所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法国政府发布《托儿所管理条例》,该条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托儿所教育敕令而载入史册。它明确规定托儿所的性质、内容、教育方法和管理等。主要内容是:①托儿所是为6岁以下儿童开办的慈善机构,分公立和私立两种,教学内容包括宗教、读、写、算、唱歌等初步知识教育。②托儿所所长称“监督”,由24岁以上的男女担任,但必须持有“能力证书”、“道德证书”和“住地证书”。③各地各级教育委员会对托儿所具有一般的管理、监督权。④建立托儿所女视学官制度,负责监督托儿所的各方面工作和财政管理。这项规定使法国托儿所成为公共学校体系的一部分,将它完全纳入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轨道

经费补助和有关的立法规范,有力促进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据统计,1843年,托儿所总数为1 489所,托儿人数96 192名;到1850年,托儿所增加到1 735所,托儿人数达到160 244名,达到历史新高。

(四)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对法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最早将福禄培尔幼儿园介绍到法国的同样是别劳夫人,她曾在法国逗留3年(1855—1858年)。别劳夫人积极宣传福禄培尔教育思想和幼儿园事业,并设法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她以“国际托儿所保姆培训学校附属托儿所”为试点,通过法国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自上而下顺利将福禄培尔幼儿园引入法国。

福禄培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与英国类似的学前教育机构双轨制。一方面为上层社会的幼儿创办幼儿园,这种机构设施、条件优越,质量较高,但收费也高,数量少;另一方面,为普通民众的幼儿设立托儿所,条件简陋但数量较多。二是将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内容和方式引入托儿所中,提倡儿童游戏和户外运动,采用福禄培尔的恩物作为教具,改善托儿所的教育状况。

19世纪末,受福禄培尔幼儿园影响,“母育学校”诞生。法国政府颁布《费里法案》(1881年、1882年),法案规定: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将国内幼教机构改称母育学校,并将其纳入公共教育系统,招收2—6岁幼儿。“母育学校”的特点是:①偏重于智育,学习范围较广;②清除了宗教教育内容,代之以资产阶级道德教育;③注意让儿童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④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教育;⑤采取直观教学法,注意儿童的游戏活动。

《费里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基本上确定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幼儿教育制度,对法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影响深远。“母育学校”作为法国统一的学前教育机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