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交通史话:国野分治与道路网络

中国交通史话:国野分治与道路网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邑附近称为“郊鄙”,边远的农村称为“野”。〔329〕所谓“体国经野”,就是实行“国”和“野”两部分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乡制”和“遂制”合称“乡遂制度”,也称为“国野制度”。“国人”有当兵的资格和义务,“野人”则只能种地、做工。因此周代的“野人”又有“授田之制”。西周的关东道路网,主要就是以洛邑为中心的“周道延伸线”,关西道路网则是以镐京为中心的关中故道。

中国交通史话:国野分治与道路网络

周王朝的行政体制,就是由天子(王)直接管理国家的中心区域,周边地区则分别建立若干诸侯(公侯伯子男)国,由诸侯国国君实施管理。其中用城墙或壕沟围起来的据点被称为“国中”,也就是“城”、“城邑”。西周的城邑大体有4个等级:天子所居者称“王城”,也称“中国(中心城市)”;诸侯所居者称“都城”、“都邑”;卿大夫所居者称“食邑”、“采邑”;子男所居者称“城”。城邑附近称为“郊鄙”,边远的农村称为“野”。《周礼》记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329〕所谓“体国经野”,就是实行“国”和“野”两部分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国”实行“乡制”,就是以“家”为基础,组建成“比”、“闾”、“族”、“党”、“州”、“乡”等6级行政机构;“野”实行“遂制”,也是以“家”为基础,组建为“邻”、“里”、“鄼(zàn)”、“鄙”、“县”、“遂”等6级行政机构。“乡制”和“遂制”合称“乡遂制度”,也称为“国野制度”。“乡制”与“遂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乡制”不仅是民政制度,而且是军政制度,“国(城邑)”的各级民政长官,同时也是军事长官。“国人”有当兵的资格和义务,“野人”则只能种地、做工。因此周代的“野人”又有“授田之制”。当时的所谓“中国”,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而是指东都洛邑或西都镐京,意思就是“中心城市”。周王朝为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在首都镐京(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之外,又设置“东都”洛邑(洛阳市老城区)。于是形成了镐京和洛邑两个中心城市,形成了西周关东道路网与关西道路网并存的基本格局。

西周的关东道路网,主要就是以洛邑为中心的“周道延伸线”,关西道路网则是以镐京为中心的关中故道。据交通史专家郑若葵先生研究,西周的关西道路网,除东向通往洛邑的“周道”主干线之外,另有4条主干线,总行程约900公里。其北线之一是“镐梁干线”,从镐京渡渭河东进到芮(ruì)邑(陕西渭南市大荔县),然后沿黄河西岸北上,经过莘(陕西渭南市合阳县),直到梁邑(陕西渭南市韩城市),行程约300公里;其北线之二是“镐彭干线”,从镐京渡渭河北上,经过高陵(西安市高陵县)、贾邑(陕西渭南市蒲城县),直到彭衙(陕西渭南市白水县),行程约200公里;其西线是“镐杜干线”,从镐京西北向,渡渭河到毕邑(陕西咸阳市),随即沿渭河北岸西进到犬丘(陕西咸阳市兴平市),再经过邰邑(陕西咸阳市武功县)、西虢(陕西宝鸡市陈仓区),然后北上经过周原(陕西宝鸡市岐山县),直到杜林邑(陕西宝鸡市麟游县),行程约200公里;其南线是“镐丰干线”,由镐京南下,经过弭邑(西安市蓝田县)、上洛(陕西商洛市洛南县),直到丰阳(陕西商洛市山阳县),行程约200公里。

西周初年的关西道路主干线虽然只有900公里规模,但是通过“周道”与关东道路主干线连成一片,已经形成规模空前的道路交通网络,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道路交通网络的首创,而且也是首开世界交通史先河的伟大创举,比西方国家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古罗马道路网络,至少要早出300年之久。(www.xing528.com)

【注释】

〔329〕见王华宝注译《周礼》第1页《天官·冢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