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道路修建规范与中国交通史话

西周道路修建规范与中国交通史话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的道路修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技术规范。九轨约14.335米,七轨约11.15米,五轨约7.964米,三轨约4.78米。成周洛邑之所以最先被称为“中国”〔328〕,就是因为当时的道路交通确定了洛邑的“中心城市”地位。〔327〕见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第1章第1节第14—15页《西周道路的建设》。〔328〕“中国”一词始见于《尚书·周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是指西周东都洛邑。

西周道路修建规范与中国交通史话

“周道”是西周王朝连接西都镐京与东都洛邑的道路交通主轴线,从镐京(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沿渭河南岸东向,经过骊邑(西安市临潼区)、郑邑(陕西渭南市华县),然后出桃林塞(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沿黄河南岸直到洛邑(洛阳市老城区),行程约500公里。后来西周王朝又将“周道”继续东向延伸,经过巩邑(郑州市巩义市)、东虢(郑州市荥阳市)、管城(郑州市管城区)、老丘(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直到宋邑(河南商丘市睢阳区)。然后分为东西两条路线通往东北方向:东线从宋邑东北向,经过彭城(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郯城(山东临沂市郯城县)、其邑(山东临沂市沂水县)、莒(jǔ)县(山东日照市莒县东莞(guǎn)镇)、营丘(山东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然后南下经过历下(济南市历城区),直到曲阜(山东济宁市曲阜市);西线从宋邑直接北上到曲阜;同时在彭城与曲阜之间,以及郯城与曲阜之间,也修建有直接连通的路线。这条环形封闭的“周道延伸线”,将周王朝设置于东方的齐、鲁、卫、宋、曹等重要封国连成一片,全程约2 500公里,其政治军事经济意义十分重大。《诗经》曾有这样的描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321〕,“维北有斗,西柄之揭”〔322〕。诗人把磨刀石一样平坦、箭杆一样笔直的周道,比作周王手中的长柄汤勺,不断取食于东方封国的民众,难怪民众因此而“眷言顾之,潸(shān)焉出涕”〔323〕,无比的悲痛。

西周的道路修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技术规范。所谓“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324〕,就明确规定了道路的宽度标准,即:东、西两都的道路按九轨宽度修建,东、西两都的环城道路按七轨宽度修建,王畿的乡郊干线按五轨宽度修建。周代所谓“轨”,也称为“二彻”,就是左右车轮之间的宽度,规定为8周尺,约为1.593米〔325〕。九轨约14.335米,七轨约11.15米,五轨约7.964米,三轨约4.78米。与此同时,周王朝还明确规定:“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涂”〔326〕。这就是说,七轨之制适用于诸侯国都城的城市道路,五轨之制适用于诸侯国都城的环城道路。“卿大夫的食邑,又次一等。城内经纬涂(途)宽5轨,环涂(途)均为3轨”〔327〕。可见西周道路的宽度标准,不是按照交通流量设定,而是视行政级别确定,这也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体现。

“周道”及其延伸线,不仅是以成周洛邑为中心的交通主干线,而且是纳入国家管理制度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动脉,是周王朝强化统治的重要设施。此后直到唐宋时期的两千多年时间,中国历朝历代均以西安——洛阳——开封一线作为道路交通主轴线,即使到元明清时期,这条道路主轴线仍然是中国北方的重要交通干线。成周洛邑之所以最先被称为“中国”〔328〕,就是因为当时的道路交通确定了洛邑的“中心城市”地位。由此可见,“周道”的历史意义确实十分深远,堪称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的伟大奠基。

【注释】

〔321〕见蒋见元注译《诗经》第208—209页《小雅·大东》。

〔322〕见蒋见元注译《诗经》第208—209页《小雅·大东》。

〔323〕见蒋见元注译《诗经》第208—209页《小雅·大东》。(www.xing528.com)

〔324〕见王华宝注译《周礼》第430页《冬官·匠人》。

〔325〕根据《中国古代度量衡》:西周1尺约19.91厘米。

〔326〕见王华宝注译《周礼》第430页《冬官·匠人》。

〔327〕见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第1章第1节第14—15页《西周道路的建设》。

〔328〕“中国”一词始见于《尚书·周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是指西周东都洛邑。此后,《诗经·大雅·民劳》也有所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则是指西周西都镐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