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的国学:中国教育史话

西周的国学:中国教育史话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分封制度规定:国家中心区域由周天子直接管理,周边各地则分封为诸侯国,由诸侯国君管理。西周诸侯国设有公、侯、伯、子、男5个等级。[35]可见西周国都的国学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其大学名为“辟雍”。[39]因此周天子的大学又被称为“五学”。西周国都的小学设在王宫南面,这是为王公贵族子弟提供入学的方便。[43]可见西周既设有国都的小学和大学,也设有乡遂的地方官学,其诸侯各国的教育体制也大体相同。

西周的国学:中国教育史话

西周的宗法制度引申出分封制度。西周分封制度规定:国家中心区域由天子直接管理,周边各地则分封为诸侯国,由诸侯国君管理。西周诸侯国设有公、侯、伯、子、男5个等级。《礼记》记载:“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方百里,伯70里,子男50里。不能50里者,不合于天子(不能参加天子的朝会),附属于诸侯,曰附庸。”[32]据吴承洛先生研究,西周以300步为1里,1步为8尺,1尺约19.91厘米[33]。按照古人“方千里”是指纵横各1千里计算,周天子直接管理的国土面积大约是22.8万平方公里,略大于现代陕西省的21万平方公里。《周礼》记载:“惟王建国(国都),辨方正位(辨别方向确定宗庙和朝廷位置),体国经野(分设城市与郊野的管理),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作为治理民众的榜样)。”[34]所谓“体国经野”,包括“国”和“野”两种行政建制,“国”是指城市,“野”是指农村。西周城市分4个等级:天子所居为“王城”,公、侯、伯所居为“都城”,子、男所居为“城”,卿大夫所居为“邑”,城市周边为“郊鄙”。西周王城的郊鄙设为6个乡,实行“乡制”管理;远离城市的农村称为“野”,逐级设置邻里、酂、(zàn)鄙县遂6级行政机构,实行“遂制”管理。乡制与遂制合称“乡遂制度”,也称为“国野制度”。

周公

《礼记》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35]可见西周国都的国学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其大学名为“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名为“泮宫”)。《三辅黄图》记载:“周文王辟雍,在长安西北40里。亦曰璧雍,如璧之圆,雍之以水(四周以水环绕),象(征)教化流行也。”[36]诗经》所谓:“于论鼓钟(赞美鼓钟的悠扬),于乐辟雍(赞美辟雍的快乐)”[37],就是辟雍学习生活的风雅写照。据孙培青先生所言,“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其堂式东西南北皆相对,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堂室居于不同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东边的堂室称东序,又叫东学,为学干戈羽籥(yuè,学习武艺舞蹈乐器)之所,由乐师主持;西边的堂室称为瞽宗,又叫西学,为演习礼仪之所,由礼官主持;南边的堂室称为成均,又叫南学,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持;北边的堂室称为上庠,又叫北学,为学书(法)之所,由诏书者主持。”[38]居中的辟雍比较特殊,既是国王的政治研究院,又是高级政治学院,正如毛邦伟先生所言:“中央一部,称曰辟雍,天子临此,会国老而咨询政事,恰如现时各国之议院,而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庶出的王长子),卿大夫,元士(天子直属之士)之嫡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国家层层推选的杰出人才全部在此学习)。”[39]因此周天子的大学又被称为“五学”。据毛礼锐先生研究,“五学之制,已有设科分教的意思”[40]。可见西周的大学修建于城外近郊,分设为5所不同专业的学院:居中是政治学院,东面是艺术学院,西面是礼仪学院,南边是声乐学院,北面是书法学院。(www.xing528.com)

西周国都的小学设在王宫南面,这是为王公贵族子弟提供入学的方便。《春秋公羊传》记载:“十月事讫,父老教于校室,八岁者学小学,十五者学大学,其有秀者移于乡学(民间的优秀人才可以进入乡学),乡学之秀者移于庠,庠之秀者移于国学,学于小学。”[41]这就是说,西周的小学有两种,一是地方的官办小学,二是首都的宫廷小学;宫廷小学既是主宫贵族子弟发蒙入学的初级学校,也是地方官学优秀学生继续深造的高级学校。1821年,陕西岐山县出土的“大盂鼎”是周成王后期的古董,内壁记有291字铭文,其中就有“余佳(唯)即朕小学”[42]的记载,这表明周成王姬诵也曾进入小学读书。《公羊传》记载:“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其有秀者命曰造(进)士。”[43]可见西周既设有国都的小学和大学,也设有乡遂的地方官学,其诸侯各国的教育体制也大体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