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八旗学校:中国教育史话

清代八旗学校:中国教育史话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王朝入关之后特别重视巩固八旗制度,清世祖福临入关称帝的第4天,就下令恢复国子监,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八旗子弟提供入学条件,随后又不断兴办各种形式的八旗学校。每所旗校会考的后10名,全部取消助学金,其数额用于奖励前20名学生。[50]这就是说,清代初年的宗学,隶属宗人府,是分散于八旗的宗室贵族学校,亲王、世子、郡王、贝勒的教育,则由各王府举办。

清代八旗学校:中国教育史话

八旗制度源于女真部落的牛录制度,即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每10人编为1个“牛录”,推选1人为首,称为“牛录额真”。“牛录”的满语本意是“大箭”,“额真”的本意是“主人”。1615年十一月,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1616年2月17日,也就是八旗制度确立后仅3个月,努尔哈赤就正式建立后金。可见八旗制度是后金以及满清王朝的基本组织制度。清王朝入关之后特别重视巩固八旗制度,清世祖福临入关称帝的第4天,就下令恢复国子监,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八旗子弟提供入学条件,随后又不断兴办各种形式的八旗学校

一是八旗官学。八旗官学是清代最先创办的八旗学校,隶属于国子监,但校舍却分散于八旗各地:正黄旗校舍31间,设于西直门大街新街口镶黄旗校舍42间,设于安定门内圆恩寺胡同;正白旗校舍25间,设于东四牌楼南小街新香胡同;镶白旗校舍37间,设于朝阳门南小街方家园胡同;正红旗校舍26间,设于阜成门内朝天宫;镶红旗校舍32间,设于西单牌楼刑部街;正蓝旗校舍48间,设于崇文门内牌楼北街;镶蓝旗校舍31间,设于宣武门内乾石桥东口[39]。八旗官学创办之初,由国子监派人上门讲课,每月初六日集中到国子监举行考试。《八旗监(学)规》规定:“监生入监日,首谒先师庙。各生排列庙墀( chí,台阶),礼生赞行四拜礼毕,赴彝伦堂台下序立,谒见祭酒、司业,行四拜礼。随(后)诣(到)各堂师相见,行二拜礼。凡遇进监(学校),至大门外下马,不许乘马出入。”[40]学生在路途遇到老师,也必须以礼让道,“敢有藐忽抗行者,决责(打板子)”[41]。1645年,清世祖规定实行八旗伴读制度,要求:“酌区(取)京省生员(秀才),为八旗子弟伴读。每名月给米二斛(约103.5公升),以资赡养。三年之内,果教习子弟有成,该监咨吏部考用(由国子监行文报请吏部任命官职)。”[42]

八旗官学的每所旗校,均设有2名满人助教和1名蒙古人助教,是旗校的主持人,下设教习(师)7名,即:满人教习1名,蒙古人教习1人,弓箭教习1人,汉人教习4人。八旗官学的助教虽然只是从8品(乾隆之后改为从7品)的低级官员,但选拔很严格,必须经过吏部“严加考试,将文理明通之人取用。如将文理不通者,冒滥充数考取,查出指名题参”[43],并明确规定:“止用恩(贡)拔(贡)副榜岁贡,其准(例)贡例监,不准考取。”[44]“八旗教习入馆(到学校任职),国子监堂官不时稽查。如有懒惰者,即斥退,不准议叙(取消参加吏部考核任职的资格)。其勤谨无过者,三年期满,照例咨部以知县候选。如有善于训诱,精勤不倦者,再留教习三年,俟六年期满,咨部以知县即用(无须候补)。”[45]

八旗官学每所招收学生100名,其中满族60名、蒙古族20名、汉军20名。下5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各增加包衣(奴仆)生10名,仍然按满族6人、蒙古族2人,汉军2人分配[46]。八旗官学生可享受助学金,满族和蒙古族学生每人每月给银1.5两,汉军学生每人每月给银1两,奴仆出身的包衣生不享受助学金。学生严格实行考勤,要求:“每日到学,先于考勤簿画到。”[47]“每日官学生俱于辰刻(上午7时)到学,申刻(下午5时)散学。如有请假,先赴教习禀明,再禀助教。病一月停止钱粮,三月者开缺别补。其在学十年不能造就者,咨回本旗,听拨差使(等候分配杂役一类工作)。”[48]八旗官学的课程是讲书、复讲、背书、习字、默写,并练习射箭,要求13岁以上学步射,16岁以上学骑射,每旬逢三、八日进行测验,每月进行考试,每季度进行会课(大考),春秋两季举行会考。每所旗校会考的后10名,全部取消助学金,其数额用于奖励前20名学生。“除该监照常考试外,每年礼部严加考试一次,分别等第,送部录用。如某旗官学生肄业怠废(成绩特差),即开列助教、教习职名参处(立即将助教、教习报请给予处分)。”[49]

八旗子弟(www.xing528.com)

二是八旗宗学。1636年,皇太极规定以清显祖塔克世(努尔哈赤之父)的直系子孙为“宗室”。清代宗室的爵位分14等: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宗室爵位的继承方式,有降袭和世袭两类。降袭爵位的方式又分为恩封和考封两种。所谓“恩封”,就是允许一个儿子降1等继承爵位;所谓“考封”,就是除恩封之外的其他儿子需要凭考试成绩获得不入八分的爵位。所谓“不入八分”,就是不能享受8种特殊待遇:朱轮(红色车轮),紫缰,宝石顶(高于1品的珊瑚顶),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保温壶),马坐褥,门钉(府门装饰大铜钉)。考试内容包括翻译、马箭、步箭3项,每项成绩分为优、平、劣3等。获3项成绩全优者,可授予典制规定的爵位;获两优1平者,降1等;获两优1劣或1优两平者,降2等;获1优1平1劣或3平者,降3等;获1优两劣、两平1劣、1平两劣以及全劣者,均不能授予爵位,称为“闲散宗室”。可以世袭的王爵,其继承者可以不受降袭制度的限制,号称“铁帽子王”。

1652年十二月,清世祖福临规定:“每旗各设宗学。每学用学行兼优满汉官各一员,为之师范。凡未封宗室之子,年十岁以上者,俱入宗学。有放纵不循礼法者,学师具报宗人府。小则训责,大则奏闻。其亲王、世子、郡王,亦应选用满汉官各一员,讲论经史。贝勒以下,俱应勤加讲阅,以昭成就宗室人材之意。”[50]这就是说,清代初年的宗学,隶属宗人府,是分散于八旗的宗室贵族学校,亲王、世子、郡王、贝勒的教育,则由各王府举办。1724年,清世宗胤禛命:“左右两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为右翼)官房,每翼各立一满学、一汉学。王、贝勒、贝子、公、将军,闲散(未任职)之18岁以下子弟,有情愿在家读书者听,其在官学子弟,或清书,或汉书,随其志愿分别教授。19岁以上,已曾读书之宗室,有愿读书者,亦听其入学。”[51]并规定:“宗室学房,左右二翼著各立一所,左翼给房103间,右翼给房92间。”[52]从此将8所宗学合并为左右翼两所学校,分别设正教长4人,副教长16人。1731年,“定每届五年,简(特派)大臣合试两翼学生,钦定名次,以会试中式者注册。俟会试年,习翻译者,与八旗翻译贡生同引见,赐进士,用府属额外主事。习汉文者,与天下贡士同殿试,赐进士甲第,用翰林部属等官”[53]。这就是说,宗学生只要通过毕业考试,就可以绕过科举会试,直接获取进士功名,并出任不受名额限制的“额外主事(正6品)”,甚至直接获取翰林院的职务。宗学教官按学生成绩予以奖惩:成绩好者可以获得保奏任用,并奖赏“正教长每员缎4疋,副教长每员缎2疋”[54]成绩差者予以免职或降级处分。1735年,“两翼各增学额30人,足百名,为永制(长期制度)。”[55]

三是八旗觉罗学。清代的所谓“觉罗”,就是指努尔哈赤叔伯的子孙后代。清代制度规定,宗室可以系黄带子,觉罗只能系红带子。但宗室被革退者也改系红带子,觉罗被革退者则改系紫带子,可见觉罗也包括降格的宗室成员。1729年,清世宗命:“前宗人府设立宗学,只令教习宗室,尚未及于觉罗。觉罗人众,今若一概归并宗学,教者势难遍及。应每旗各立一衙门管辖觉罗,或王,或公,派委一员统理。令其于该旗觉罗内,拣选老成练达、品行端方者一、二人分管。即于该旗衙门之旁,设立一学,除情愿在家学习者外,择其可教之人,令其读书学射,满汉(学)兼习”[56],规定在八旗宗学之外另设八旗觉罗学。1732年,八旗觉罗学建成:正黄旗校舍61间,设于西直门内北卫胡同;镶黄旗校舍51间,设于安定门大街香儿胡同;正白旗校舍45间半,设于朝阳门内新香胡同;镶白旗校舍32间,设于东四牌楼大街东十条胡同;正红旗校舍51间,设于阜成门内朝天宫中廊;镶红旗校舍64间半,设于宣武门内承恩寺街;正蓝旗校舍53间,设于王府大街阮府胡同;镶蓝旗校舍63间,设于阜成门玉带胡同[57]。八旗觉罗学“每旗派觉罗2人,以为督教之长”[58]“由各部院现任笔帖式内,择其人老成翻译者,拣选八人,每旗各分一员,教授满书。由礼部拣选教习八人,每旗各分一员,教授汉书。再行文兵部,将现在十五善射,或已退之十五善射内,无论官兵拣选八人,每旗各分一人,令其教射。于学舍院内修一习射之地,令觉罗等于诵读之暇,兼以习射”[59]。满人射箭以弓力十五斗(约107公斤)为最高级别,因此八旗各都统衙门均设有“十五善射处”,是教习射箭的管理机构。八旗觉罗学的学规也十分严厉,犯规严重者,将会被“拘于本旗衙署内教训,不准出外行走”[60]。八旗觉罗学学生与八旗宗学学生一样,每月享有助学金3两纹银,但是不能享受八旗宗学学生绕过会试直接获取进士出身的待遇。据史料记载,清代的八旗学校还有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八旗世职幼学、八旗清文学、盛京八旗官学,以及健锐营官学、外火器营官学、圆明园官学、热河官学、绥远官学等名目,都是专门培养八旗子弟的学校,均享有不同程度的优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