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教育史话:清代状元趣闻及其意义

中国教育史话:清代状元趣闻及其意义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21年,中国科举考试开始形成制度,中国首位科举状元孙伏伽随之载入史册。[138]经科举考试获得读书人最高荣誉的状元,自然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人才,因此不仅中国正史载有大量状元列传,野史及文艺作品更是津津乐道于状元故事,现列举史料有据的5则清代状元趣闻,或可窥见一斑。1664年,严我斯赴京补考殿试,竟然一举成为清代第9届状元,一时以“补考状元”传为佳话。二是饽饽状元李蟠。

中国教育史话:清代状元趣闻及其意义

621年,中国科举考试开始形成制度,中国首位科举状元孙伏伽随之载入史册。1904年,32岁的书法家刘春霖考中状元;1905年9月2日,清德宗载湉“诏废科举”[135],刘春霖就成为中国末位状元。据萧源锦先生考证,中国科举盛行的1282年间共举行科考748届,录取进士106875人(缺41届人数),状元可考者601人[136]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认为:“状元之名,唐已有之,自武后初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137]可见状元之称始见于689年武则天首创的殿试,意思是名列榜首者。专家认为:“考试的发明,在典章制度领域里推进了人类文明,造纸、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和考试,是中华民族已经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的五项重大发明创造。”[138]经科举考试获得读书人最高荣誉的状元,自然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人才,因此不仅中国正史载有大量状元列传野史及文艺作品更是津津乐道于状元故事,现列举史料有据的5则清代状元趣闻,或可窥见一斑。

一是补考状元严我斯。严我斯是归安(浙江湖州市)人,酒瘾大,酒量也大,但家境贫苦,平时很难有开怀畅饮的机会,每逢朋友聚会,大家都有意让他多喝几杯,他也毫不推辞。1654年,严我斯赴杭州乡试,苦于囊中羞涩,便“携饭一筐”[139],“附(搭乘)一粪船以行”[140],一路上为躲避臭气,只能到“船首背风食之”[141]。中举之后,他接连两次赴京参加会试,都因为考官以《孟子》为题,是他平时最烦的内容,结果均名落孙山。1661年,严我斯第3次赴京会试,“偶得《尔雅注疏》一部,途中披阅之”[142]。这次正好遇到考官以《尔雅》出题,他“条对详明”[143],但自己感觉有一道“《礼记》题小有微疵”[144],于是不等放榜就怅然离京返乡。得知中进士的消息时,严我斯“南辕已逾千里,不及殿试”[145]。1664年,严我斯赴京补考殿试,竟然一举成为清代第9届状元,一时以“补考状元”传为佳话。

二是饽饽状元李蟠。李蟠祖籍真定(石家庄市正定县),1656年出生于丰县(江苏徐州市丰县),祖父李向阳及父亲李弇(yǎn)是明末著名文人。1690年,李蟠乡试中举人。1697,李蟠赴京赶考,“因书法不甚精楷,文思亦复迟涩[146],殿试时为节省时间,“怀麦饼三十六枚,餐之至尽”[147],结果还是落于人后。其他考生“薄暮皆出(其他考生黄昏时都交卷退场),而(李)蟠独留殿前,护军催督甚急,(李)蟠泣告曰:‘毕生之业,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护军哂(shěn,微笑)诺。直至四鼓(凌晨2时)始获呈卷。上(康熙帝)廉知之(考察后得知),以为苦心之士,拔置一甲一名”[148],使李蟠成为清代第20届状元。与他同科的探花姜宸英写诗开玩笑说:“望重彭城郡(徐州),名高进士科。仪容如绛勃(李蟠貌似西汉名将绛侯周勃),刀笔似萧何(西汉名相萧何素称刀笔吏)。木下还生子(李),虫边更著番(蟠)。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149]李蟠从此被戏称为“饽饽状元”。

三是连中三元的钱棨。唐代科举乡试第1名称为解头,会试第1名称为会头,殿试第1名称为状头,合称“三头”。宋代以后分别改称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为“三元”。如果接连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就称为“连中三元”。据萧源锦先生研究,就进士科而言,“我国科举史上的‘三元’按年代排列应为:唐崔元翰(五元),武翊黄、张又新,宋孙何、王曾、杨寘(zhì)、冯京,辽王棠,金孟宗献(四元),元王宗哲,明商辂,清钱棨、陈继昌,共13人”[150]。其中781年的状元崔元翰,不仅是府试、省试皆获头名,后来又参加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考试,皆获头名,实际是连中五元;1163年的状元孟宗献,因连获府试、乡试、省试、殿试4个第1名,被称为“孟四元”。清代114名状元中连中三元者仅有2人,其中第1人就是钱棨。钱棨是长洲(苏州市)人,从小就聪明好学,28岁即以县试、府试、院试3个第1名考中秀才,人称“小三元”;此后却接连5次乡试落榜。1779年,钱棨第6次赴考江南乡试,一举获得解元。1781年,38岁的钱棨接连获会元、状元,成为中国科举史上唯一“连中六元”的状元。

四是状元先生林召棠。林召棠是吴川(广东湛江市吴川市)人,18岁中秀才,30岁中举人,1823年,37岁中状元。林召棠生性淡泊,1831年45岁就以母病辞官返乡,从此埋头于主持广州广雅书院及肇庆端溪书院,矢志不渝达40余年,被称为“状元先生”。林召棠工于书法,诗文也很有名。当年南下归隐路过苏州时,林召棠曾遇到苏州文人的一次挑战。苏州自古是人才荟萃之地,据统计,清代114名文科状元中,江苏有49人,浙江有20人,安徽有9人,山东有6人,广西有4人,直隶(天津河北)、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各有3人,湖南、贵州、满洲(东北)各有2人,顺天(北京)、河南、陕西、四川、蒙古各有1人。其中江苏首府的苏州就独占28人,高于名列第二的浙江省,因此号称“状元之乡”。林召棠路过苏州时,苏州文人一面设宴款待,一面又想试一试这位岭南状元的文才,于是假借新建关帝庙所需,请林召棠题写一副对联。林召棠自然明白其中奥妙,于是提笔写道:“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才子尽寒心。”[151]其书法笔力雄健,文辞对仗工整,暗含回敬苏州文人挑战的玄机,一下子就赢得满座叹服。(www.xing528.com)

五是实业状元张謇。张謇祖籍常熟(苏州市常熟市),1853年7月1日生于海门(江苏南通市海门市),1869年16岁中秀才,1885年32岁中举人,1894年41岁成为清代第108届状元。1896年2月17日,张之洞奏请委派张謇设立“通州商务局”,同时奏请陆润庠(清代第99届状元)设立“苏州商务局”,时人称为“状元办厂”。1899年5月23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正式投产。1901年,张謇围垦沿海荒滩建成拥有10余万亩棉田的“通海垦牧公司”,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棉保障,随即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企业,修建天生港及发电厂等配套设施,形成“大生工业园区”,奠定南通市的近代工业。1902年正月,张謇创办“南通师范学校”;1903年4月27日,南通师范学校正式开学,成为中国近代第1所民办师范学校。1904年,张謇创办“南通大达轮步(大达轮船公司)”,开辟外江航线及苏北内河航线。1905年,张謇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并建立“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近代第1所博物馆。1907年,张謇建立大生二厂,创办“南通农业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张謇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南通中学)”、“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12年,张謇创办“医学专门学校(扬州大学)”、“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上海海洋大学)”。1917年,张謇重建“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1919年,张謇创办“母里师范学校”,并设立“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大赉”、“大丰”、“通遂”、“中孚(通济)”5家农垦开发公司,建成数十万亩棉田,并创办贫民工场,提供脱贫救助。

张謇

张謇21岁以幕僚进入官场,痛恨官场的浮华,认为“求国之强,当先教育[152],“变法须财与人:财不胜用也,行预算、审税目而已;人不胜用也,设学堂,行课吏而已”[153],极力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张謇曾先后出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省议会议长、江苏省盐政使、民国实业总长等职务。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张謇愤然辞职南归,继续以62岁高龄投身于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的社会活动。1926年8月24日,张謇—先生病逝于南通,享年73岁。12月5日,南通民众10万余人自发为张謇先生送葬。1966年8月24日,红卫兵挖掘张謇墓,发现其陪葬品仅有1顶礼帽、1副眼镜、1把折扇、1粒牙齿、1束胎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