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的道德教育:中国教育史话

孟子的道德教育:中国教育史话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5]孟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将“四端”发展成为仁义礼智的“四德”,这就是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标准,大大提高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水平,影响中国教育思想达2300多年,一直是中国历代杰出人物的道德准则。孟子倡导的品德修养方法有三。孟子认为人难免有错,问题是如何认识过错。[92]孟子的人生是追求仁义道德的一生,也是宣扬仁义道德的一生。

孟子的道德教育:中国教育史话

孟子名轲字子舆,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因家道衰微迁居邹邑(山东济宁市邹城市)。孟子崇敬孔子的学识与人品,认为“自生民以来(自从有人类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还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73],表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我的心愿就是学习孔子)”[74]。孟子的人生经历与孔子相似,也是幼年丧父,最终在艰难困苦中学有所成。孟子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形成“性本善”的条件,“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有这4项发端而又自以为不能发扬者),自贼者也(就是自暴自弃);谓其君不能者(认为自己的君主不能发扬者),贼其君者也(就是暴弃自己的君长)。凡有四端于我者(凡是具备这4项发端的人),知皆扩而充之矣(都应当继续努力充实),若火之始然(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如果继续充实),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75]孟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将“四端”发展成为仁义礼智的“四德”,这就是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1]万丽华译注《孟子》第111页。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就是“居天下之广居(居于天下最宽敞的住所),立天下之正位(立于天下最正大的位置),行天下之大道(行于天下最广阔的大道),得志,与民由之(就与民众一起投入),不得志,独行其道(就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引诱),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动摇),威武不能屈(威压不能胁迫),此之谓大丈夫。”[76]大丈夫必须做到“穷不失义(穷困时不放弃道义),达不离道(显达时不背离理想)”[7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78],必要时就应当“舍身而取义”[79]。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标准,大大提高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水平,影响中国教育思想达2300多年,一直是中国历代杰出人物的道德准则

孟子倡导的品德修养方法有三。

一是“尚志养气”。孟子指出:“流水之为物也(水流这种东西),不盈科不行(不注满低洼之处就不会继续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君子所追求的道义),不成章不达(不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通达)。”[80]因此必须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地坚持道德修养,才能造就高尚的人格。孟子以“仁义礼智”为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认为“夫志(思想意志),气之帅也(是感情的主帅);气(感情),体之充也(是充满人体的力量)。夫志至焉(立志最重要),气次焉(其次就是保持感情气节);故曰:‘持其志(坚定自己的意志),无暴其气(不要滥用自己的感情)’”[81]“其为气也(人的感情),至大至刚(最广泛最刚强),以直养而无害(以正直培养感情而不加以损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82],成为“浩然之气”[83]。如果不能将意志贯彻始终,就如同“掘井九仞(1仞为8尺)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84],等于是半途而废。(www.xing528.com)

孟子

二是“反求诸己”。孔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85],孟子也要求:“爱人不亲(关爱别人而得不到别人的亲近),反其仁(就应当反思自已的仁爱够不够);治人不治(管理别人而没有管好),反其智(就应当反思自己的才智够不够);礼人不答(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应),反其敬(就应当反思自己的礼敬够不够)。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凡是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都应当检讨自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只有端正自己的态度才会得到普天之下的认同)。”[86]“仁者如射(培养仁德就像射箭一样),射者正己而后发(射箭者必须端正姿态之后发射);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不能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求诸己而已矣(只能反躬自省)。”[87]强调“君子必自反”[88],通过自反可以加深认识,提高觉悟。因此君子虽然“有终身之忧(有伴随一生的忧虑)”[89]却“无一朝之患(没有突发的痛苦)”[90]

三是“与人为善”。孟子认为人难免有错,问题是如何认识过错。当齐国大夫陈贾指责周公任用管叔造成“三监之叛”的过错时,孟子就阐述自己认识过错的思想:“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将错就错)。古之君子,其过也(他的过失),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等到他改过时),民皆仰之(民众都抬头仰望);今之君子,岂徒顺之(不仅将错就错),又从为之辞(而且编造说词以文过饰非)。”[91]并进一步提出闻过则喜、与人为善的道德修养原则:“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就给人行礼)。大舜有大焉(大舜就更了不起),善与人同(他把善视为与人共享的财富),舍己从人(舍弃自己的不足而学习别人所长),乐取于人以为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从他耕田、制陶、打鱼直到做君主),无非取于人者(随时都吸取别人的长处)。取诸人以为善(吸取别人的优点去做有利于人的善事),是与人为善者也(这就是与人为善)。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因此君子最重要的德行就是与人为善)。”[92]

孟子的人生是追求仁义道德的一生,也是宣扬仁义道德的一生。他认为:“可欲之谓善(值得别人认同就是优点),有诸己之谓信(能够保持自己的优点就有信誉),充实之谓美(能够不断充实自己的优点就是美德),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能够让自己的优点闪耀光辉就是伟大),大而化之之谓圣(让优点闪耀的光辉融会贯通就是圣德),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德升华到高深莫测的程度就是神明)。”[93]孟子宣称:“圣人与我同类者(圣人是我们同类的人)”[94]“人皆可以为尧舜[95]“亦为之而已矣(只要付诸行动就是开端)”[96],“子服尧之服(你穿上尧的衣服),诵尧之言(说尧的话),行尧之行(做尧要做的事),是尧而已矣(你就是尧)”[97]。因此得出结论:“民为贵(民众最重要),社稷次之(土神和谷神次之),君为轻(君主最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因此得到民众拥护就可以做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到天子赏识就可以做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得到诸侯信任就可以做大夫)。诸侯危社稷(诸侯如果危害国家),则变置(就应当改立诸侯)。牺牲既成(用作牺牲的牲畜已经够肥壮),粢(zī)盛既絜(]ié,用作祭品的谷子既丰盛又洁净),祭祀以时(祭祀也是按时进行),然而旱干水溢(然而依旧发生旱灾水灾),则变置社稷(就应当改立土神和谷神)。”[98]诚如杨泽波教授所言:“正是由于孟子的努力,由于有了性善论,社会才多了一点善,少了一点恶,才熔铸出了如此好善恶恶、积极向上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