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雁塔:中国建筑的谜

小雁塔:中国建筑的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雁塔在原唐长安城内安仁坊所在地的荐福寺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小雁塔在今陕西西安市南约一公里处的荐福寺内。小雁塔第二次分合出现在第一次合拢的30多年之后。一些人认为,小雁塔之所以多次裂开,主要是其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缺点。但有人提出疑问,除了小雁塔之外,西安地区在同小雁塔离合的3次地震中,没有出现其他自动离合的例子,为什么独独小雁塔会四离三合呢?

小雁塔:中国建筑的谜

小雁塔在原唐长安城内安仁坊所在地的荐福寺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该塔采用密檐式砖结构建筑,形状秀丽。小雁塔底层北门楣有明嘉靖三十年(1551)王鹤的刻石题字,明确记载小雁塔的自裂自合。以后这样的裂开和合拢又出现了多次,真是奇怪之极。这样的离合到底是什么原因?

小雁塔在今陕西西安市南约一公里处的荐福寺内。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初名献福寺,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唐中宗第二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合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因比慈恩寺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塔身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15级,后经多次地震,塔顶被震塌,塔身破裂,现余13级,塔基座亦呈方形,塔底层每面长11.83米,通高43米。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小雁塔内有一口金代铸成的大铁钟,钟声清脆悦耳,10公里之外都听得清楚,人称“神钟”。钟高4.5米,重10吨,上面刻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长转”16字吉祥语。据说如果友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只要把亲人的名字和去处写在一张黄笺上,钟声就会把思念之情传到千里之外的亲人耳中,因此“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

与大雁塔一样,小雁塔也与一位著名的唐代僧人有关系。这位高僧名叫义净,他于高宗咸亨二年(671)由洛阳出发,经广州取海道到达印度,经历30余个国家,历时25年回国,带回梵文经书400多部。神龙二年(706)义净在荐福寺翻译佛经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有很高的价值。荐福寺内有一座红砖绿瓦、砖木结构的两层藏经楼,是义净译经藏经的处所。

小雁塔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塔初建时15层,但到了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陕西发生地震,塔被震毁了2层,今天只有13层。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塔身中间曾被震开多次,但后来又奇怪地复合了。至今我们仍能看出合拢后的痕迹。为什么会这样?

在小雁塔塔身第一层门楣上,今天仍能看到明代有位叫王鹤的人在嘉靖三十年(1551)写的题记:“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彻若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在30多年的时间中,小雁塔先是自上至下曾经出现了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之后又奇怪地合拢了。

小雁塔第二次分合出现在第一次合拢的30多年之后。在清代一个叫贾汉复的学者的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荐福寺塔……嘉靖乙卯地震裂为二,癸亥地震复合无痕。”嘉靖乙卯年是1555年,癸亥年是1563年。看来这次开裂只存在了8年,之后又复合了。

第三次离合出现在清代,钱咏的《履园丛话》中记道:“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复合,不知其理。”辛未年是1691年,辛丑年是1721年,复合相距30年。至于复合的原因,清人也是一头雾水。(www.xing528.com)

小雁塔的第四次裂开不知始于何时,也没有著作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许多人亲眼看到了塔裂开的样子,据说裂口有一尺多宽。今天我们已看不到这个裂口,那是因为有关文物部门进行整修的结果,是人为的合拢。

一些人认为,小雁塔之所以多次裂开,主要是其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缺点。塔向上所开小窗南北相对应,从上到下一长串,整体结构上的牢固性当然是大受影响。之所以裂开后没有倒塌,可能是由于它有一个十分坚固的半圆形的塔基的缘故。那么它又怎么能自动合拢呢?有人指出,小雁塔的离合是与西安地面裂缝的出现和消亡相一致,说穿了是地壳运动在不同物体上的不同表现。地裂塔也裂,地合塔也合。大部分的情况下,地壳裂开时比较突然,而合拢就显得十分缓慢,表现在小雁塔身上也是如此。但有人提出疑问,除了小雁塔之外,西安地区在同小雁塔离合的3次地震中,没有出现其他自动离合的例子,为什么独独小雁塔会四离三合呢?有人推测塔的裂开可能在前面一次地震时,有些砖块虚撑在裂缝中未能掉下,当过了几十年又出现第二次地震时,砖块不再起撑持作用而纷纷坠落,塔也就自动复合了。

这些分析表面上看是有些道理的,但如果一一对应找例证的话就很困难。比如地壳运动的资料,其实和几个分合并不全一致,而开合与地震也不是全部相符的,所以这些说法尽管有相当的道理,却还是难以让人彻底的信服。也许这个千古之谜,还得后人去进一步研究。

小雁塔还曾经有过一段几乎被毁的历史,其真相如何?相传唐武宗灭佛时,荐福寺位于长安城内,自然未能幸免,后又经朱温破坏和数百年的风雨战乱,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荐福寺已是“殿堂废弛”、宝塔独存了!这时,西域番僧勺思吉被任为荐福寺主持,他看到荐福寺的破败景象,十分心痛,便毅然竭尽自己储蓄,连自己从西域穿来的一袭金线新袈裟也送进了当铺,并亲自广为募化,筹资修葺荐福寺。他学玄奘法师修大雁塔时的举动,亲自负运砖石,竭尽了全力。他更精打细算,节省资金和材料,带头从唐代以来的殿址瓦砾堆中,挖捡能用的砖瓦,用在新修的殿堂之上。整个工程完成后,他亲自绘制了荐福寺彩色平面模拟图,一并呈交礼部转奏英宗,乞请皇帝命名。

谁知明英宗一看图便勃然大怒,立命锦衣卫斩杀勺思吉及满寺僧众,并把荐福寺及小雁塔统统烧掉!英宗为何一见图便要杀僧焚寺呢?原来,明代的皇宫皆用绿琉璃瓦盖顶,皇宫以外的建筑用了绿琉璃瓦便是“僭越”、“欺君”。最后经大臣们极力劝谏,英宗才暂停烧杀,降旨礼部查清事由。礼部派官员一查,才知道,寺内大殿上所用的绿琉璃瓦全是唐代旧物,是勺思吉为了节省开支,一叶一片从数百年的废墟中抠挖出来的。英宗问明了原因,方赦勺思吉无罪,就这样,小雁塔差一点儿与勺思吉及荐福寺一起化为灰烬。勺思吉虽然得到了英宗表示认可和赐名的圣旨,但是他还惊魂未定呢!为了以防万一,他亲自磨了一块巨碑,并把荐福寺全图及英宗圣旨铭刻在上面。

这座千年古塔,身世命运原来是这样的复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