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歌唱语言思考:四川音乐学院百名老教授论文作品选集

民族歌唱语言思考:四川音乐学院百名老教授论文作品选集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泽仁雍珠绚丽多姿的民族声乐具有歌唱化的语言,有魅力的音色,独特的风格,富于感染力的表演等特点构成整体、完美的民族歌唱艺术。由此可见,语言是歌唱的基础,而歌唱又是语言在感情方面的深化和延续,故有“语言是歌之本”之说。而学习、了解汉语语音学、传统音韵学的一般知识,学习与歌唱有密切关联的现代汉语构成的要素及发音的特点,掌握纯正的普通话是歌唱语言规范化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民族歌唱语言思考:四川音乐学院百名老教授论文作品选集

◎泽仁雍珠

绚丽多姿的民族声乐具有歌唱化的语言,有魅力的音色,独特的风格,富于感染力的表演等特点构成整体、完美的民族歌唱艺术。在教学中应遵循这些特点,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因材施教,是培养优秀民族声乐人才可行、有效的教学之路。

歌唱化的语言

语言是最能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工具之一,不同的语言声调决定着音的高、低、起、伏,不同的感情决定着语句的抑、扬、顿、挫,不同的心情决定着语气的快慢轻重。当人们的情感兴奋,激动地达到高潮时,语气更加夸张,从高声朗读到长言,又从长言到吟唱,形成旋律性、节奏性的语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大序》)由此可见,语言是歌唱的基础,而歌唱又是语言在感情方面的深化和延续,故有“语言是歌之本”之说。

歌唱语言应规范化

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是不一样的,因它的语言是诗词吟唱的语言,它必须服从音乐的节奏快慢,旋律的起伏流畅连贯,音域的扩展、力度的强弱,还须适应歌唱语言的准确、清晰,字音的传导,以及字与字、字与声、情与表演融为一体的要求,因此需运用一套完整、系统的方法训练歌唱语言,使它规范化。而学习、了解汉语语音学、传统音韵学的一般知识,学习与歌唱有密切关联的现代汉语构成的要素及发音的特点,掌握纯正的普通话是歌唱语言规范化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语言是自然语言的表现方面,又是语言信息的物质载体,人们凭借语音来感知,传递并在大脑中处理语言信息,人们掌握语言通常也得借助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活动的结果,因而具有生理发音的属性,同时作为物理现象,又具有物理音响的属性,不同的语言中语音的成素及其组合、变化各有不同,故语音具有民族独特性。具体语言的语音成素不多,但其差别,组合和变化也具有规律性,从而构成该语言的语音系统,即语音具有系统性。”(摘自《语言学百科词典》)。

无论语音的结构怎样复杂,它都是由一个既自然而简单的语音片断构成的,这种自然简单的语音片断叫“音节”。汉字是一字一义一个音节构成的方块字,它的一个音节又由一个到四个音素组成。如“啊”(a),“业”(yè),“划”(huà),“团”(tuǎn)。音素又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

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发音器官的阻碍及口、鼻、舌、唇不同部位和不同的形态构成,它发音较响亮,不受高音或低音的限制,并能任意延长,如a(阿),i(衣),u(乌),ü(于)等,称为母音。

辅音——发音时气流受到唇、齿、舌、牙、喉等发声器官的阻碍或摩擦而形成的音,这类音单独发音时声音不响亮,如b、p、m、f等,它除了鼻辅音如m、n、ng外,一般不能延长。辅音又可称为子音。

从我国传统音韵学的分析方法来看,汉字语音有它自己特别的音韵,从对现代汉语语音的分析中,可以了解,音节包含着三个主要因素,就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用一分为三的“三分法”的分析方法,将汉语语音分为三个系统,便于进行细致地分析研究,更好的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的性质、发音特点及在歌唱中的作用。

一、普通话声母系统

声母就是一个音节开头的音,也就是音节开头的辅音,但声母和辅音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声母是从音节的结构来说的,而辅音则是从音素发音的性质和方法来说,不能混为一谈。如:代(dài)、替(tì)二字,说d、t为声母是指它们在音节中的位置,永远都固定在韵母的前面,而不能在韵母的后面。说d、t是辅音是指它们是舌尖清塞音,辅音不仅可以在音节的开头,还可以在音节的尾部,它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声母系统有二十一个声母,一个零声母。

二十一个声母的性质与发音特点是:

①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如“奔波”(bēn bō)

②p:双唇送气清塞音 如“澎湃”(pēng pài)

③m:双唇鼻音 如“命名”(mìng mǐng)

④f:唇齿清擦音 如“发放”(fā fàng)

⑤d:舌尖不送气清塞音 如“大道”(dà dào)

⑥t:舌尖送气清塞音 如“体坛”(tǐ tán)

⑦n:舌尖鼻音 如“农奴”(nóng nú)

⑧l:边间 如“莅临”(lì lín)

⑨g: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如“公告”(gōng gào)

⑩k:舌根送气清塞音 如“慷慨”(kāng kǎi)

⑪h:舌根清擦音 如“挥霍”(huī huò)

⑫j: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 如“紧急”(jǐn jí)

⑬q:舌面送气清塞擦音 如“牵强”(qiān qiǎng)

⑭x:舌面清擦音 如“新禧”(xīn xǐ)

⑮zh:舌尖后不送气清擦音 如“忠贞”(zhōng zhēn)

⑯ch: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如“穿插”(chuān chā)

⑰sh:舌尖后清擦音 如“闪烁”(shǎn shuò)

⑱r:舌尖后浊擦音 如“柔弱”(róu ruò)

⑲z: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如“总则”(zǒng zè)

⑳c: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如“催促”(cuī cù)

s:舌尖前清擦音 如“思索”(sī suǒ)

一个零声母:在汉语音节中也有不是以辅音开头的如“鞍(ān)、研(ián)、挖(ua)”等字,开头的音素就是元音a和i,它们都没有开头的辅音,但为了现代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及结构的规律性,让这些音节假定具有声母的称为零声母音节,是声母系统中一个特殊现象,在汉语拼音开头用“y”和“w”来表示。

声母有以下特点:

①浊音声母少,只有m、n、l、r四个。

②鼻音声母少,只有m、n两个。

③没有复声母。

④声母在音节中的部位是开头,在韵母的前面,始终固定不变。

⑤声母在音节中的时值比较短。

⑥气流冲击与摩擦较强。

⑦除m、n、l、z外,大部分声带不振动,发不出响亮的声音。

⑧只有塞擦音才有送气与不送气之分。

二、普通话韵母系统

韵母是指音节声母后面部分的音,它主要由元音构成,是汉字音节中最主要的部分,根据它结构的特点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1. 单韵母:是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如:

a:发音时,口张大,舌位低,嘴唇自然,唇不圆。

o:发音时,舌位靠后,圆唇。

e:发音时,舌位与o近似,唇不圆。

i:发音时,上下齿近于闭拢,舌面前部抬高与硬腭接近,唇不圆。

ê:发音时,舌位后部由高位下滑,后部稍开。

-i:发音时,介于卷舌音与平舌音中间,与“i”的读音不同。如前舌尖前元音zi(资)、Ci(雌)、si(思),舌尖后元音zhi(知)、chi(吃)、shi(诗)。

u:发音时,舌面后部和软腭接近,嘴角向中收拢,唇不圆。

ü:发音时,舌位同发“i”时一样,嘴唇呈圆形。

er:是儿化元音,不与任何声母相拼,常用的字有“二、儿、尔、耳、而”等。

2. 复韵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构成,共有十三个。

ai:是前响复合元音,发音时,唇张大而不呈圆形,舌位较低,在发出“a”音后紧接着唇形渐变扁,舌位渐高,最后收在短而轻的“i”音上。

ao:前响复合元音,发音时先将唇张大,舌位在口腔中央,紧接着发出“o”音后再逐渐缩小唇形近似于“u”音。

ei:是前响复合元音,发“ei”时,由“e”滑向“i”,舌位由低升高,唇形由较开变扁。

ou:是前响复合元音,先发“o”音后再收拢唇形发出“u”音。

ia:是有韵头无韵尾的后响复合元音。发音时“i”应很快过渡到“a”。

ie:是后响复合元音,这里的“e”不读“鹅”而读作“ê”,或是“爷”发“ie”先发“i”很快滑向“ê”。

iou:是中响三合元音,发“iou”时,由于音的变化,韵腹“o”几乎不发而变成“iu”,若“iou”韵母前有声母,就省去中间“o”,若是没有声母,则是“you”如“悠”字。

uai:有韵头,是中响复合元音。发音时先将唇形收圆,舌位抬高往后缩,发出“u”音,再发出“ai”,声音要自然、连贯。韵头“u”和韵尾“i”必须发得轻而短,而韵腹“o”则要发得较长而且响亮、圆润。

ua:是后响复合元音,韵头“u”一带而过渡到“a”,唇要张开,唇不圆。

iao:是中响三合元音,发“iao”时先轻轻发出“i”音,再将唇张开发“ao”音,必须突出韵腹,长而响亮,“i”要轻出,“o”要轻收。

uo:是后响复合元音,“u”是韵头,发音时,轻而短,“o”是韵腹,音响而长,最后保持“o”的唇形。

uei:是中响复合元音,发音时先将唇收圆轻轻发出“u”音,紧接发“ei”音,但“e”在“u”和“i”中不易发挥,特别是快速发此音时,“e”更弱化。故“uei”在声母后成“ui”,不与声母相拼时才是成“uei”。

üe:是后响复合元音,发“üe”时先发“ü”,后很快滑向“ê”音。

3. 鼻韵母:由元音加鼻音“n”或“ng”构成,共十六个,分前鼻韵母,后鼻韵母。

前鼻韵母:它的特点是以“n”作汉字的尾音,如“an(安),ian(烟),uan(弯),üan(冤),en(恩),uen(温),in(因),ün(晕)”。(www.xing528.com)

后鼻韵母:它的特点是“ng”作汉字的尾音,如ing(英),ang(肮),iang(央),uang(汪),eng(鞥),ueng(翁),ong(东、红)的韵母,iong(雍)。

三、普通话声调系统

它是汉语的声调,如普通话的“妈”、“麻”、“马”、“骂”四个字的声韵组合相同,都是(ma),但音的高、低、升、降不同,因而形成了声调,可以读成四组音,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阴平:从头到尾都是在高位上(55)、不升、不降,又称为高平调,在字典中以“ˉ”符号表示,如“妈”〔mā〕。

阳平:从中位升到高位(35),称为半升调,用“'”符号表示。如“麻”〔má〕。

上声:从半低位降到低位再升到半高(214),称降升调,用“ˇ”符号表示,如“马”〔mǎ〕。

去声:从高降到底(51),称为全降调,用“`”符号表示。如“骂”〔mà〕。

汉字的声调又是音乐旋律的基础,根据不同的声调如“花(huā)、红(hóng)、柳(liǔ)绿(lù)”可以获得的旋律,如不了解汉语的声调,就不能讲出标准的普通话,在谱写歌曲及演唱中就会出现倒字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影响字义的表达。

总之,在了解汉字的构成及掌握纯正的普通话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对汉字音节进行音素分析,对每个字的音素及发音特点既不含糊而过,也不要机械、僵硬、过头地运用,这在歌唱语言规范运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歌唱语言应用应规律化

汉字结构复杂,声母、复韵母、鼻韵母多,口形变化大,又受到四声调的限制,在行腔过程中,还受到旋律、节奏、速度的制约,常常不能正确地解决字与字、字与声、字与情、字与曲之间对立统一的特殊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演唱时发声器官的前后、左右、口形大小、吐字的快慢,因而常出现字不准、字包音等情况,所以将这些复杂、多变的歌唱语言条理化、规律化是很有必要的。

从汉字结构中探索适用民族传统声乐(这里主要指配曲)语言运用规律早在南北朝时期由宋范哗、谢庄总结提出平仄规律。

齐梁时代沈约、王融首创提出的十九韵部,后来发展合并为“十三辙”的声韵规律。

明朝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以及清朝李渔在《闲情偶寄》,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提出的“五音”、“四呼”、“收音归韵”等使民族声乐语言的运用规律化了,它概括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音的特点,归纳总结了民族传统声乐的语言艺术。随着时代的前进,民族歌唱艺术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正向纵深发展和提高。我们在学习继承民族传统声乐吐字方法的同时,还应学习钻研现代汉语音韵学,更好地了解普通话语音体系,掌握方言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掌握普通话,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汉字音节结构分析,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可分为字头(声母)、韵母(母音)、收音(归韵)三个过程,并对它们构成音素、特点、作用,结合发声训练、演唱、表演,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歌唱中语言运用的规律。

一、字头运用的要领。

(一)字头出声着力部位要准确。字头是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是一字之头,它出声着力的部位是喉、舌、齿、牙、唇,即“五音”审字之法。“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齿、唇处着力,则音必不真。”如“发”(fā)和“巴”(bā),它们的字头分别是(f)和(b),(f)的着力在唇齿之间,气流从唇齿音清擦而出,而(b)的着力在双唇、气流受双唇阻挡后清塞而出。可见字头着力部位错了,字义也完全不同了。因此每发一个字必须“先审其唇、齿、喉、舌、鼻或半唇、半舌、半喉、半鼻,均须辨明,各有一定的部位,不可强归于他部”,否则会成“唱者为‘天’,听者为‘焉’;唱者为‘元’,听者为‘言’;唱者为‘黄’,听者为‘旁’之弊”(清《明心鉴》)。

(二)把握好字头时值的分寸。因字头自身不能构成字义,只有与韵母相拼,才能产生字义,字头在音节中的时值就比较短,有的很不明显,容易被忽略。“字端一点锋,已乎隐,显乎微,为曾不容瞬,使心浮气满者听之,几莫辨其有无,则字头者。”(明·沈宠绥《度曲须知》)。这就是字头的特点。如果在咬字的过程(时值)过长,就会形成出声着力部位紧而僵硬。因此,字头着力部位准确了,还须注意掌握好字头时值的分寸。

(三)“五音”要保持松、空、通。因二十个字头(声母)在发音时,气流受到喉、齿、舌、牙、唇的阻碍,使有些字头发不出声音或声音比较小。如果字头着力后,不立即放松,保持适度的空间和发声歌唱的状态,就会使气流不通畅,唱出的声音是扁的,造成字包音。

(四)熟能生巧。采用分类的方法练,分清对称性,理出其中的规律,才能巧用。

1. 双唇音:音素是(b),属不送气的清塞音;发不出声音(p),属送气的清塞音。练习时可将所练音素节奏化。如:

还可根据学生在发字上存在的问题,编写一些短小的练习。如在练声时有针对性地加上辅音,同时还可选些绕口令配合练习。

2. 双唇鼻音:音素是m,发声训练中常用“m”,称为哼鸣练习,对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有特别好的效果。

3. 有些学生舌根紧、舌尖僵而不灵活,要多练习带辅音“1”的练习。

有些学生,在歌唱吐字中,常把n、l的字头分不清,可选用适当的绕口令,并编写成短小练习曲,先熟读,后练唱。如《牛郎恋刘娘》:

各类绕口令丰富多彩,可根据学生咬字中存在的问题,多选一些练习,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韵母的运用。

韵母是指声母(字头)后面的音素,又叫母音,它使音节中产生共鸣,声音较响,能美化声音,也是声乐入门及发声基础训练中常用的母音,熟悉韵母的构成、分类及其特点,才能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

一个韵母最多由三个音素构成,其中一个最具响度的元音,也是音节中最主要的音素叫“韵腹”。在字头之后、韵腹之前的元音叫“韵头”,它因介于字头之后、韵腹之前,又称之为介音。在韵腹之后的元音或辅音叫韵尾。一个韵母虽由韵头、韵腹、韵尾构成,每字必有韵腹但不一定都有韵头或韵尾。韵母是起着送出字音的作用。

从韵头分析,可分为开、齐、撮、合,即“四呼”,主要依靠嘴唇不同动作的造形而成。

韵母分类多而复杂,歌唱吐字韵母运用要领如下:

(一)字头着力后必须尽快归入该字的韵母。

要唱出圆润丰满而富有弹性的优美声音,只有依靠嘴唇、口腔的不同动作形成,韵母是音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盖喉、舌、齿、牙、唇者字之所从生;开、齐、撮、合者字之所从出,喉、舌、齿、牙、唇,各有开、齐、撮、合,故五音为经,四呼为纬”。(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一字之头发出后,应归该字本韵母对字的准确也很重要。如“江”(jiāng),字头(j)应归(iang)的韵母,若把韵母归到(a),那么“江”字就变成“家”(jia),字义也完全不同了。所以“何字归何韵,乃一定之理,往往不经意,信口开合,则归入他韵,不成此字,实为笑谈。此条最易忽略,犯者十之八九,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歌者盲心,听者棘耳”。(清·王德晖《顾误录》)。咬字后要快速转入吐字过程,衔接要紧密,不要随意拖延。

(二)归韵行腔,保持该韵母口形,一送到韵尾。

韵母有开、齐、撮、合,靠前、靠中、靠后及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共鸣腔体,因而形成不同的音色。在字头着力部位准确的基础上应将开、闭、宽、窄、靠前、靠中、靠后的韵母,根据曲情之基调,风格的需要,相互调整,使之形成统一大小的状态,在气息支持下发出圆润、纯净的韵母,无论旋律拖腔短到只有两拍一个乐汇,或是长到几十拍的乐句,都不能在行腔过程中随意或突然改变口形,应一送到韵尾。“自出声之后,其口法一定,则过腔、转腔、音虽数折,而口之形与声所从出之气,俱不可分毫动”(清·徐大椿《乐府传声》)。

三、韵尾运用

(一)韵尾收音尤为重要。收音是韵母吐字最后的程序,使字与字之间既有一个完整的交代,又为下一个字的开始作好准备,这最后的交代就叫收音。如一字没有收音的程序,只能算吐了一半的字,使人感到交代不清,吐字不完整。因为每字收音的部位与字头着力的“五音”,字腹归韵的“四呼”方法都有所不同,必须有属于一个字的辙韵和尾音特殊归韵的部位。

韵尾的收音主要由(i),(u),(n),(ng)等音素构成,例如:

“排”是由“朴”-“阿”-“埃”-“衣”组成,韵尾音素是i。

“流”是由“里”-“衣”-“欧”-“乌”组成,韵尾音素是u。

“娟”是由“基”-“于”-“埃”-“恩”组成,韵尾音素是n。

“江”是由“基”-“衣”-“阿”-“昂”组成,韵尾是ng。

收音是一字结束的部分,它占有的时值不是很长,而在气息的控制、收音轻重分寸都要恰到好处,才能使一个字吐得更清晰、纯净、完整。

四、关于“十三辙”

一首诗,一首词,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是语音的书面形式,它必须通过汉语的语音,才传出声音。汉语语音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如音节中响亮悦耳的元音,起作表达情感作用的声调,多而复杂的韵母,还有语音系统中对称性较强的开与齐、撮与合、阴声韵与阳声韵、送气与不送气、前鼻音与后鼻音等,给诗词的音韵创作提供充分的条件。作者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语言的不同音素,进行排列、组合,选择其中最佳的声音效果,朗读起来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为演唱的音韵美奠定良好的基础,使这些词具备音韵之美。

一首好的歌曲先要有诗词美的音韵,而好的音韵又必须具备下面因素。

(一)韵律:即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安排在一定的位置上使之相呼应,构成诗歌语言的节律,有规律地周期性重复,句末或行末特定位置上押韵的字叫韵字,或韵脚

(二)声律:即利用不同的声调(即四声调),有规律地相互交替,构成语句的抑、扬、顿、挫,使每个声调都有自己的特点。“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元和韵谱》)。根据声调的特点,把长而平稳的“平”分为一类,而上、去、入分为另一类,叫“仄”,归纳起来就是平、仄两大类,诗词的韵律就是靠平、仄的交替出现而构成。“四声者平,上、去、入也。平谓平,上去,入谓之仄。”“句子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义婉转、音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听。”(明·王骥德《方诸馆曲律》)

(三)对仗:即让词语有规律的相互配对,形成对偶句

(四)句式:即句的长短和音步(顿数)按一定规律安排。歌唱者除应了解曲的音韵特点,这对吐字、归韵是很重要的。

总之,“十三辙”基本概括了汉字的音韵,它使汉字韵脚与收音归韵的方法规律化了,只要熟练地掌握辙口韵律,就会在歌唱语言运用上得心应手,使语言及韵味纯正完美,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五)“十三辙”的分析及运用:

①发花辙——凡韵脚为a(阿),包括ia(呀)ua(哇),属央元音,开口呼,发音时口张大,舌位低,嘴唇自然不圆。

②江阳辙——凡韵脚ang(昂),包括iang(央),uang(汪)。a(阿)是开元音,舌位低,开口呼,ng(昂)是后鼻音,发音时a(阿)母音不要开大,而后鼻腔适度打开慢收入鼻腔而出。

③言前辙——凡韵脚为an(安),包括ian(烟),uan(弯),üan(冤)。a(阿)是开元音, n是舌抵腭鼻韵母,先开后快抵硬腭,轻收于前半鼻部位。

④乜斜辙——凡韵脚为ê(矣),是前元音,半高舌位,它只能在i,u后面相拼,包括ie(耶),üe(约),由“i”或“ü”迅速过渡到主要发响韵母“ê”上。

姑苏类——凡韵脚为u(乌),u是高舌位,后元音,字读出后,口形不变,属合口呼,直出无收。u字的口形中要有一定的空间,但这个空间不能太大。

怀来辙——凡韵脚为ai(哎),包括uai(歪),是先开后略为收拢往“i”的部位收音,但要注意a(阿)不要开得太大,停留得太久。

⑦人辰辙——凡韵脚为en(恩),是鼻韵母,包括in(因),ün(晕),uen(温)。保持口腔内部的松圆、竖的感觉,声音要从前鼻送出,气流不要穿鼻而出。

⑧由求辙——凡韵脚为ou(欧),是后元音。o的舌位半高,u的舌位高,它包括ou(欧), iou(忧)两韵母,是属窄韵,收音辙口。归韵时双唇稍着力收拢成圆形的“u”音。

⑨灰堆辙——凡韵脚为ei(矣),包括uei(威),属窄韵,韵尾收在“i”。

⑩遥条辙——凡韵脚为ao(熬),包括iao(腰)。是低舌位,口形度大的央元音。

⑪梭波辙——凡韵脚为o(喔),üo(约),uo(窝),包括e(鹅),u,o都是后元音,e是半高位的后元音。

中东辙——分ong( “红”的韵母)、ion(拥)、eng(庚)、ing(英)、uen(翁)。它们的区别在“ong”发响的韵母为“o”,“庚”发响的韵母为“e”,都属后鼻韵母。

五、教学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语言及其训练都是教学中一大关,因此在“五音”、“四呼”、“四声调”、“十三辙”的运用上,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对学生吐字的喷口、归韵、收音,应择重在准确、自然清晰、灵活、轻巧、字与声并重,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要求。

总之,清晰准确的出声,自然流畅、婉转连贯的韵母行腔,灵巧准确的收音使民族歌唱“洋溢着浓郁的韵味,隽永的音律,使人在动情之余又沉浸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纯净清泉下滩之美的享受中”(陈幼韩《戏曲表演美学探索》)。

参考书籍

1. 傅惜华编:《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2. 沈祥源、杨子仪主编:《实用汉语音韵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3. 戚雨村、董达武、许以理、陈光磊等编:《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陈幼韩著:《戏曲表演美学探索》中国戏剧出版社。

原载《音乐探索》199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