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音乐学院老教授论文选集下

四川音乐学院老教授论文选集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一些艺术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便不开设或少开设以上课程。由于上述原因,使得艺术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重视艺术设计,绘画基础好,形象思维能力敏捷,形态表达能力强。

四川音乐学院老教授论文选集下

◎陈英英

摘 要:对艺术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艺术设计 产品形态 审美素质

工业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工业设计教育也相对滞后,直到80年代初期,才首先在一些艺术院校,后来又在一些理工院校陆续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这以后,短短的10多年时间,全国已有近200所院校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虽说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规模相比还远远不够,但发展速度是很快的,10多年便走完欧美百年发展之路。现在,工业设计终于成为一门为学术界和社会认可的新兴学科,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和初具规模的工业设计教育师资队伍。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太快,工业设计教育师资仍然十分短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还不尽合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必要以发展的观点,反思工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以逐步建立系统的、完善的、科学的教育模式。

一、工业设计的本质特点

工业设计是一门覆盖领域很宽的交叉学科,是工程技术人类学、市场学、人文艺术有机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工业设计定义为:“工业设计是工业制造和艺术设计的重新结合。这是一项有计划的、综合了各门学科成果的、创造性的活动。不仅决定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材料、结构、功能、形状、颜色和表面装饰,还要解决包装、广告、展览和市场等问题。”这段话概括了工业设计的本质特点。由此可见,工业设计不是纯粹的艺术设计,也不等同于工程技术设计,而是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产品的工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工业设计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工业设计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结合的完整统一体。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是同一天平上的两个砝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保持平衡。任何“艺强工弱”或“工强艺弱”的教学模式,都是不科学的,会造成被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残缺,也就无法真正造就未来一代高素质的工业设计专门人才。

二、艺术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师资结构不尽合理。艺术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是从工艺美术或艺术设计系中分离出来的。从师资结构看,教师的配置不尽如人意,理工类教师极少,大多数的教师是从工艺美术专业转行而来的。这些教师虽然是出色的艺术家,但对工业设计需要的工程技术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无法满足工业设计教育全方位的需要。

2. 教学重点向艺术领域倾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机械制图、人机工程学等技术教育课程,然而,工程技术课程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上,都大大少于艺术教育课程。

3. 学生知识结构“艺强工弱”。工业设计专业招生录取线与其他艺术专业相同,即艺术专业录取线高,文化考试录取线低,特别是数学,没有单科最低分数要求。因此,录取的学生艺术专业成绩高,而数、理成绩则普遍偏低,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学生进校后,由于受校园环境影响,学生的兴趣多在艺术学习上,普遍重视艺术专业的学习,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下,开设与工业设计相关的工程技术学科如机械设计基础、力学、材料学、电工学等课程,学生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不具备学习这些课程的数、理基础知识。所以,一些艺术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便不开设或少开设以上课程。(www.xing528.com)

4. 在艺术教育中,偏重绘画技法的学习。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在艺术院校中,审美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绘画训练来解决。如素描、色彩,这两门基础课占用了较多的课时。三大构成中,两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是二维平面的绘画。还有视觉传达、设计表现技法、产品效果图等课程,同样是通过绘画手段来完成。以上这些课程和作业练习,占据了大量的课时,其目的是重在表现技法的培养。这些训练远远超过表达产品设计外观形态能力的需要,挤占了其他形式的艺术教育课时。通过绘画技法的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审美素质,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绘画训练有其长处,但也有其短处,即它是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这种二维平面表现产品的形态、结构、大小、质地、色彩及装饰都处于一种假定的状态,这与三维立体空间中的产品形态在感觉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教育不是让学生掌握高超的绘画技巧,而是培养学生准确表达形态的需要。因此,没有必要花大量的课时,进行绘画训练。

由于上述原因,使得艺术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重视艺术设计,绘画基础好,形象思维能力敏捷,形态表达能力强。然而,工程技术知识严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虽然设计意识强,形象想象力丰富,但大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产品外观形态设计,对产品结构、材料、工艺加工、人机关系、成本核算市场调研等问题不能深入也无法深入,也就不可能对产品做出科学的综合评估。这种“艺强工弱”的教育,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处于一种分离状态,两者不可能有机融合。培养的学生,除少数留校教学能接触工业设计外,大多数从事广告设计室内设计、装饰设计等工作,真正从事工业设计的很少。用一些毕业生的话来说:“以我们的知识结构要进入产品设计状态很难。”

三、加强和改进工业设计教育

1. 优化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随着电脑三维造型设计的普及,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已完全代替了过去繁重而缓慢的用笔和颜料绘制产品形态的劳动,为形态的表达提供了快捷、准确的先进手段,使设计者不必更多地考虑用何种绘画技法去实现形态的表现效果,从而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因此,应调整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适当地减少传统的二维绘画训练课程的课时量,增加一些产品形态分析课程与立体造型课程,以多种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运用美学原理,对大量产品的功能美、结构美、造型美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可让被教育者在六维(长、宽、高、时间、环境、人)关系中,对产品形态点、线、面的变化及组合构成的审美因素感同身受。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二维平面的绘画训练更为直接和方便,学生既可领悟审美的艺术教育,又能增强对产品的加工技术意识。因此,产品形态分析课程应该加强。

2. 调整工程技术课程的设置。大家都知道工程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上是不同的,工程技术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而艺术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工业设计教育则要将两者综合起来,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平衡发展的高素质的工业设计师。这是工业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设计教育的特点。如工业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既要在理性的制约下,根据市场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对产品的功能、结构、材料进行综合处理,创造出未来产品的工程模型,又要调动形象因素,根据大众审美需求,创造出未来产品的外观形态。设计师这种创造性劳动,前者是逻辑思维,后者是形象思维,二者缺一不可。针对“艺强工弱”的教学特点,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平衡发展,目前开设的一点工程技术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一定量的工程技术知识,学生就无法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掌握的工程技术知识没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解决一些较复杂的机电产品的工程技术问题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应加强工程技术教育。当然,对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照搬理工科的教学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地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力学、电工学、电子技术等工科课程引入教学,也绝不能认为工程技术课开得越多越好。应在开设这些工程技术课程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界定,其教学内容不必求得每门学科自身的完整性。与工业设计有直接联系的学科和知识范围,应纳入基础知识进行必修,与工业设计只有间接关系的可归入选修课进行选修。不进行必要的筛选,就可能等同于培养工程师的技术教育。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使工程技术教育不致因教学内容多而成为一个大拼盘,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3. 改变目前的招生方式。鉴于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应具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需要较好的数、理基础知识的特殊性,在选拔人才上,以目前这种招生方式录取学生是不科学的,应进行改革。可适当改进录取方式和标准,降低考生的艺术专业要求,减少艺术专业考试的内容,只考素描、色彩两科;提高文考录取线,对数学应有较高的单科成绩要求。只有把好这一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进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更能适应工业设计教育的特殊性,最大限度选拔合适的人才。

4. 加强校际交流。为了改变目前较为封闭的教学现状,应加强与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术交流。因为理工科院校重视工程技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系统科学,学生数、理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有钻研精神,设计比较深入,这恰是艺术院校工业设计的弱项。当然,艺术院校的教学也有自己的长处,如重视艺术教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敏捷,形态表达及动手能力强,等等。这种状况为两类院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科学研究上提供了探讨交流的需要和条件。通过双向交流,取长补短,能有效增强自身的活力,不断完善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设计及科研体系,许多学术问题与课题研究也能通过交流得以深化和认定。这种交流还可体现在师资结构的完善上。由于工业设计起步晚,发展快,各院校都感到教师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院校按习惯的做法,艺术院校一般只引进艺术院校培养的教师,工科院校引进工科院校培养的教师。这种观念是一种狭隘的门户之见,绝对不利于两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实现不同学科兼容,教师应来自“五湖四海”,艺术院校应引进工科院校培养的教师,以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与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需要。

原载《重庆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