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施托克豪森与电子音乐在《交响音乐史话》中的探讨

施托克豪森与电子音乐在《交响音乐史话》中的探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到德国之后,施托克豪森一方面对“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进行改革,创立一种叫做“小组”的创作方法,另一方面,他开始了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这正是施托克豪森主张音乐要有“空间感”的想法的一次重大的艺术实践,成为第一首“空间音乐”作品。德国作曲家施托克豪森是电子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这首作品被誉为电子音乐的里程碑。

施托克豪森与电子音乐在《交响音乐史话》中的探讨

施托克豪森(1928年生)德国作曲家。他是在德奥现代派作曲家勋伯格、贝尔格、威伯恩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音乐家。他写过带有现代音乐鼻祖风格的作品。1951年,他为双簧管、低音单簧管、钢琴和打击乐器而写的交响性作品《交叉演奏》,曾被后人称为欧洲最早的全面“序列音乐”风格的作品之一。

当施托克豪森到达现代音乐的“策源地”巴黎时,他开阔了眼界。在协助舍费尔创建“具体音乐”实验室工作中,他开始了对于电子音乐技术、信息理论、语言理论和其他科学知识的钻研。回到德国之后,施托克豪森一方面对“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进行改革,创立一种叫做“小组”的创作方法,另一方面,他开始了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1954年他创作了《麦克风Ⅰ》和《麦克风Ⅱ》,也称《电子音乐练习曲》。这部作品选用了美洲和亚洲各国的民歌,选用了西方传统音乐和宗教圣咏片断以及由作曲家创作的纯电子音乐,将古代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音调融为一体,形成一幅独特的电子的“世界音画”。这是施托克豪森最早的电子音乐作品,并由此而奠定了他成为二十世纪电子音乐重要代表人物的基础。

1956年,施托克豪森为童声和电子音响创作了《少年之歌》,作品在1958年国际音乐学家大会上演奏时,受到了广泛瞩目与好评。这部作品的歌词取自《圣经·旧约·但以理书》第三章。作曲家认为,因为人们很熟悉这首歌词,所以,他就随意地调整了词句、音节以及元音和辅音的顺序,并把歌词当作纯粹的音响来处理。他录下了一个十二岁男孩子演唱歌词和咏诵歌词的声音,然后运用电子设备剪接、重叠,形成一个类似合唱的音响群体,其中还有窃窃私语声、喊叫声和卡农式的说话声。施托克豪森认为,“在作品中,有时歌唱的声音是可理解的歌词,有时只是一些单纯的音响,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对歌词理解不同程度的表现”。此外,演奏这首作品时,在听众中间安放了五个扬声器,声音在其间流动与鸣响,形成一种空幻美妙的境界,造成强烈的“空间感”。这正是施托克豪森主张音乐要有“空间感”的想法的一次重大的艺术实践,成为第一首“空间音乐”作品。

此后,施托克豪森还创作了一系列电子音乐作品和其他常规作品: 1957年,他写了由三个交响乐队同时演奏的管弦乐曲《群》;1959年,完成了由一个打击乐手演奏的常规打击乐曲《循环》;1960年,又写了四个交响乐队与四个合唱队同时演奏、演唱的《四声道音乐》;1964年,他写了由女高音、四个合唱队与十三件乐器结合的《瞬间》;1968年,完成了由电子发声器、钢琴和打击乐器联合演奏的电子音乐《孔塔克特》,又名“复合节拍”等。

电子音乐作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现代音乐,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它由振荡器和发声器取得声源。因此,电子音乐不受音高限制,也不受音阶和音律的限制,而以超越人声、乐器和自然界限的新的音响,开拓了新的、现代的音乐表现天地。

德国作曲家施托克豪森是电子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此外,在二十世纪欧洲各国作曲家中,也有一些人从事电子音乐创作

法国作曲家瓦雷兹(1883—1965),从他的生卒年代和就学巴黎音乐学院的经历来看,他似乎可以同现代音乐的先驱者并驾齐驱,但他的早期音乐活动,主要集中在指挥教学和组织方面,直到他七十岁时,才创作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作品。

1954年,瓦雷兹完成了电子音乐作品《沙漠》。他先在美国费城的工厂里录音,回到巴黎后,在法国广播电台的工作室里最后完成。(www.xing528.com)

1958年,瓦雷兹完成《电子之诗》。这是他与国际建筑学派第一代建筑师比西埃以及精通建筑学的希腊作曲家泽纳基斯共同合作的作品。比西埃和泽纳基斯还为此设计了演奏厅内部的双曲线抛物线的造型,并精心布置上425个扬声器,使听众既能听到音响的流动,又能看到建筑上的流动的线条与抽象的画形,形成一种视与听相融合的艺术效果。当时,这首《电子之诗》的艺术美感与别具一格的奇妙设计引起了轰动。瓦雷兹自称《电子之诗》是直接由磁带发出的“有组织的声音”。这首作品被誉为电子音乐的里程碑。

瓦雷兹自称: “我并不是一位作曲家,而只是与节奏、频率和强度打交道的人。”在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瓦雷兹把音乐的概念扩大到包括所有声音的范畴,不仅仅是乐音,也包括自然界的音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电子音乐”基础上又兴起了电子计算机音乐。这种音乐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它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作曲家先构思一首乐曲,然后,将预想的音高、时值、音色、力度、速度和节奏等编好程序,再用电子计算机程序卡把这些指令转化为电子信号;最后,把电信号记录在磁带上,通过输出设备和音响设备放出,形成电子计算机音乐乐曲。

电子计算机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是意大利的格罗西。他根据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中的第一、五、六、九、十三、十六、十七首以及一首《无穷动》的主题,创作了一部五个乐章的组曲。电子计算机音乐轻易地“演奏”出了帕格尼尼技巧难度很大的乐曲,虽然在音乐感及感情表述上有不足之处,但这首乐曲开了电子计算机音乐的先河。

“电子音乐”不是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个流派、一种体裁或一类风格,它只是一种音乐的表现手段。它本身的交响性在于它综合了各种乐音的与自然的音响,也在于它能描摹出传统音乐中的乐器的音色“。

电子音乐”诞生至今不过半个世纪。音乐学者指出: “迄今为止它所完成的一切只能被看作是一种探索。然而,它已经使音乐世界发生了变化,正如同星际空间探索改变了我们关于地球的基本概念一样”(彼得·斯·汉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