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法解析:高低松紧的执笔技巧

书法解析:高低松紧的执笔技巧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执笔的高低是指执笔的手指(无名指)与笔头之间的距离,距离长就是执得高,简称高端执笔,距离短就是执得低,简称低端执笔。“嘉澍书法教学法”主张初学者练正楷时执笔要根据自己的身高及书案的高度来确定最合适的位置。解决了执笔的高低问题后,更为重要的就是执笔的松紧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识,而王羲之之所以有如此评判,实际是褒扬孩子虽年幼但能够认真书写的态度。

书法解析:高低松紧的执笔技巧

当能够指实掌虚地站着悬腕、悬肘书写时,还要注意把握执笔的位置。

执笔时究竟拿捏笔管哪个部位好呢? 执笔的高低是指执笔的手指(无名指)与笔头之间的距离,距离长就是执得高,简称高端执笔,距离短就是执得低,简称低端执笔。

可以做一个实验:采用低端执笔,不转动或移动肘部,仅仅依靠腕部和手指的动作尽力地划一线条,会发现线条很短,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笔尖端的活动范围较小,无法形成大范围的墨迹;但同时也可以感觉到运笔时的穏健,这是因为执笔低,笔力容易到达笔尖,笔画较沉稳。

当执笔靠上时可以画出较长的线条。这是因为此时笔的活动范围较大,运笔也相对灵活。我们还会看到,当手执在笔杆的中部或尾部时,书写时手腕或手指移动一分,笔毫就会在纸上移动一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笔墨情态,结体也更加生动活泼,奇趣横生,但也由于执笔较高,力度传递到笔尖的距离较远,所以笔画容易显浮滑。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执笔的位置要根据所写字体风格及字的大小来确定。一般来说,写篆书、隶书楷书时,执笔可以略低,因为这样出来的线条较为稳健;写行书草书时,执笔可高一些,以产生灵动活泼的效果;需表现工稳严谨的字体执笔宜低,表现豪放洒脱风格的字体执笔宜高。另外,小字执笔宜低,大字执笔宜高。

当然以上所说仅是一般规律,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法则。林散之先生写草书仍然低执笔,书写时并不依赖手指拨动,而是运用手腕、手臂的协调动作追求笔画的沉着痛快。所以,书写者在具体的书法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摸索出适合自己条件的书写的执笔位置,以利于学习和创作。

“嘉澍书法教学法”主张初学者练正楷时执笔要根据自己的身高及书案的高度来确定最合适的位置。这里的合适是指运笔最稳健同时发力也最便捷的位置。切记,探讨执笔的位置是为了把字写好,故凡是有利于写好某种字体或表现某风格的方法都是可行的。(www.xing528.com)

解决了执笔的高低问题后,更为重要的就是执笔的松紧问题。

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的书论著作《书断》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相传五岁的王献之有一天正在练字,他的父亲王羲之悄悄地走到他的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竟然没有抽掉。于是,王羲之高兴地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大名气。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以至于后来很多人据此来说明执笔以紧为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识,而王羲之之所以有如此评判,实际是褒扬孩子虽年幼但能够认真书写的态度。试想,不管手上拿着什么东西,当感觉到别人来抢夺时,当然是会下意识地抓紧的,这不过是人的本能。

一般而言,执笔的松紧和执笔的高低一样,要依据所写字体、风格及字形的大小决定。应以松紧适度为宜,这个度就是稳健,又挥洒自如。

“执之欲紧,运之欲活”,意思是运笔要有力,同时要活。这里执笔的“紧”应当理解为把握、掌控笔,而不能理解为牢固,否则易僵硬,不能“运之欲活”。需要注意,对于初学者来说,因为本来就对毛笔的功能了解甚少,书写时心里会比较紧张,所以拿上笔就非常用力。而执笔太紧或手太用力,容易导致手指颤抖且麻木疼痛,因此握笔时身体各部位须尽量放松,千万别跟自己较劲。因为往往将作用力分散至身体其他各部位或者笔杆上,是根本写不好字的。同时,执笔又不宜太松,太松笔就不好控制。有这样一些初学者,握笔时告诉他别太紧张,放松一些,于是他放松了,一点力也不用,笔就干脆从手上滑了下来。大家都知道,写字是不能不用力的,关键是如何用力。古人云“力在笔尖”,意思就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而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要用巧劲而不用死力。我们都骑过自行车,初学时,感觉特别费劲。会骑了以后,就轻松了很多,并不感觉到自己在用力。不仅如此,即便多少年不骑车后,突然又骑车时,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但稍微熟悉一下后,就很快可以运用自如。其实写毛笔字也一样,刚学习时费劲,笔一点也不听话,但通过练习,慢慢熟悉笔性、纸性、墨性后,就会渐渐地运笔自如。如果书写时感觉轻松自如,也就基本过了执笔关了。

中国书法传统的执笔理论和执笔方法有很多种,如执笔法就有龙眼法、凤眼法、单包法、双包法、拨灯法等。其实各种说法只是手形上略有不同,核心是要掌心虚空,至于什么称谓其实无所谓。这与苏东坡说的“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同出一辙。换句话说就是当对笔性把握得很好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变通,所谓“执笔无定法”。不过这里所说无定法并非就是法。但虚拳直腕、指实掌虚这个原则是不能改变的。

“掌虚则运用便易”、“学书贵弄瀚,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从古人的这些论述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就是把握笔本身的方法多种多样,不管是五指、三指,都要符合掌虚的原则。所以书写时,须尽量做到掌虚。掌虚需要拇指略平或向外略突起,虎口肌肉松弛,再依次自然地将手腕、肘、肩乃至背部、腰部、双足处于松弛状态,以便于写字时挥洒自如。肌肉、骨骼放松后,人的气息吐纳也会平和。平和的气息可令人情绪稳定、心境平和,这样才可使书家最大化地发挥书写水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