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劳动的新形式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劳动的新形式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新特征,与怎样来对待生产劳动的概念,以及如何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便成为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我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劳动具有下列新的特点:物质生产性的结合劳动向广度与深度发展与生产劳动概念的进一步扩大,是当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劳动的新形式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由于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结合劳动进一步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发展,创造社会产品的总体工人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和表现为新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起了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的概念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随着产业资本的壮大,资本关系进一步征服与扩大到社会广泛的经济领域,从而出现资本与劳动的交换范围的扩大,由主要是资本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的交换,发展到资本与物质生产领域及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两种交换形式的并举,甚至出现了资本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的交换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引起了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即由原来的生产劳动,衍生出更多的派生的生产劳动,从而广义的生产劳动的内容就进一步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新特征,与怎样来对待生产劳动的概念,以及如何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便成为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劳动具有下列新的特点:

物质生产性的结合劳动向广度与深度发展与生产劳动概念的进一步扩大,是当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劳动时,就曾经指出由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因而“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34]。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即使劳动者不一定亲自动手,例如工厂的工程师与设计人员并不亲自从事某种产品的创造,但他也是生产劳动者。马克思在这里,是根据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关系的变化而阐述了“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35],这种联系生产过程的条件与关系的变化来阐述生产劳动概念新的内涵的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方法。

生产劳动向广度与深度上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当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日益现代化,成为庞大的科学技术综合体,它的运转、使用、维修、更新要求有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与熟练工人,因而这就决定了科学技术的脑力劳动越来越发展,并且在企业的内部生产劳动者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如西方许多大企业都建立有规模庞大的科研机构和雇用大批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与工程技术人员。这种情况表明了“结合劳动者”在广度上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总体工人中不仅是包括直接从事操纵、调整、控制机器体系的工程师,而且包括那些不直接从事加工性劳动与操作,而只是单纯从事图纸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科学技术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因而某些从事理论性的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由于它们的研究的直接转化与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直接地促使物质生产的发展,因而这些在表面看来与物质生产较为疏远的研究性脑力劳动者,也实质上成为结合劳动者的一员,从而这种与直接生产密切关联的科学研究性的劳动也就具有生产劳动的性质。

生产劳动向广度与深度的发展,还表现在原先企业内部的生产劳动的独立化。如科技性的劳动,被资本家集中组织在独立化的科技服务企业之中,向需要单位提供科技服务。如对委托的专门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提供新设计,提供图纸,对新的工艺方法与操作方法进行辅导等。这些处在企业生产过程之外的科技性的脑力劳动,实质上是结合的劳动者,他们通过向企业提供的科学性服务而参与物质生产,成为企业总体工人的厂外部分,因而他们是直接物质生产劳动的一个部分。西方将这种科技性劳动称为“服务”,并将它列入“第三产业”,这种“服务”的概念与产业分类,掩盖了这一部门的劳动的属于直接的物质生产的性质与这些科技劳动者的属于“总体工人”的地位。

生产劳动范围的扩大,还表现在专业化协作发展下,原来企业内部的机器设备维修劳动的专门化,成为从企业外部为生产提供维修服务的部门。维修部门的科技人员与劳动者也成为企业内部的物质生产总体工人的厂外部分。

生产劳动的概念的新的内容,还表现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条件下,自动控制与信息传输日益成为物质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必要内容,因而产生了新的科技性劳动形式——为传输、分析、整理信息服务的劳动,如为电子计算机编制程序,准备软件,管理与操作电子计算机等。这种为信息服务的人员在就业人口比重中逐渐增长。而且人们估计,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经济中的普遍使用与生产的全面自动化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为提供、使用信息服务的劳动可能成为企业内劳动者的主要部分。随着专业化的发展,一部分为提供信息服务的劳动独立化,集中于提供信息服务的企业或部门。为提供信息服务的劳动,如果是为物质生产服务的,这种属于直接物质生产。企业内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传输、整理信息的操作,它是脑力性的直接生产劳动,因为它是调节、操纵与控制现代化的自动化机器体系所必要的,它是物质生产结合劳动的一个新形式,它参与物质产品的创造与价值的创造,从而是生产劳动。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提供、传输、整理信息服务的劳动,还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它为输送、收集经济情报,为提供经营决策方案与编制企业生产的计划服务。这属于经营管理性的科技性的脑力劳动,具有二重性,它一方面是为榨取剩余价值服务,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生产的组织职能,是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劳动的一个新的形态。这种为提供信息服务的劳动,也就成为结合劳动的新的组成因素,并且具有物质生产劳动的性质。

以上举出的结合劳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领域的扩展,由物质生产性劳动向提供信息的现代技术性劳动的扩展与转化,由物质生产劳动向组织管理性劳动的发展,表明了在当前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结合的劳动在广度与深度的发展,这种情况使生产劳动概念进一步发展并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资本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的交换的迅速发展,并由此引起广义的生产劳动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的新的趋势。这种情况表现在:

第一,流通领域的生产劳动的范围的扩大,它表现于商业领域从事商品买卖,为商品形态变化服务的劳动(商业领域的从事保管储藏的劳动,以及将商品运到消费地点的商业的运输性劳动本身具有物质生产性质)的增长,以及金融领域从事货币的资本借贷,为人们储蓄与消费信贷服务的金融保险机构的雇员的劳动的增长。上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出于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资本主义竞争的激烈化,广告开支增长以及商业投机、金融投机的猖獗所引起。这种领域的劳动,它为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的实现服务,这种劳动者的工资要由社会剩余价值总量来补偿,因而它是生产的非生产费用。但是由于它直接使商业资本家与金融资本家的资本增殖,从而是广义的生产劳动。

第二,为个人生活消费服务的劳动的增长。首先,这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为人们日常衣食住行、娱乐、旅游等多方面的生活消费服务的行业的大量出现,它是社会物质生产力提高,消费资料增长,从而引起人们的消费构成与消费方式变化的产物,是消费社会化即过去仰赖于人们自身的家务劳动的个人消费生活,日益转化为依赖社会劳动的社会消费生活的产物。其次,它表现为少数资产者的穷奢极欲的消费生活服务的行业的大量兴起,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腐朽性的增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第三世界国家,旅游服务等行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大量的资本投放于与个人消费性服务的交换中。这种消费性服务劳动不提供物质产品,主要是提供一个直接满足人们消费生活需要的非产品使用价值,或者是为把已经创造出来的消费品实现为现实的消费提供辅助性劳动,有如人们借家庭服务性劳动把米下锅,把房屋清扫来实现对食物与住房的消费一样,正如马克思说:“很大一部分服务属于商品的消费费用。”[36]

从以上所述,我们看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了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的流通领域,以及非物质生产的服务领域等多方面的经济领域中的生产劳动进一步向纵深方面发展的趋势,这种情况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在19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国家,服务性的企业还不很发展,因而马克思在考察生产劳动时,尽管指出与资本相交换的服务是生产劳动,但是又指出,由于它们在资本家企业的雇佣劳动中只占很小比例,在考察生产劳动时可以略而不计。因而,在那种情况下,生产劳动将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而物质生产领域内部的生产劳动在形态上也是不发达的。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除了物质生产领域的原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而外,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广义的生产劳动已取得巨大的发展,而各个领域的生产劳动还表现为多样化的形态。正是因此,生产劳动概念的内涵就更加丰富,而研究生产劳动的这一新变化与阐明生产劳动概念的新的内涵就是十分有意义的。

【注释】

[1]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3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8页。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30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3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22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3页。(www.xing528.com)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2页。

[13]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4页。

[14]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05页。

[15]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0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5页、第555~55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6页。

[18]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05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2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75~476页。

[23]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07页。

[24]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11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4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9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9页。

[28]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08~109页。

[29]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09页。

[30]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11页。

[31]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14~115页。

[32]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09页。

[33]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09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6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6页。

[36]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